dbo:abstract
|
- Lo Hsiang-lin (19 October, 1906 – 20 April, 1978) was one of the most renowned researchers in Hakka language and culture. His pioneering research in Hakka genealogy showed that the Hakka are Han Chinese. (en)
- 罗香林(1906年10月19日-1978年4月20日),字元一,号乙堂,廣東省嘉應直隸州興寧縣寧新鎮(今梅州興寧市寧新街道)人,客家人族譜學奠基人。為中國國民黨黨員,1930年國立清華大學史學系畢業,1951年起任教於香港大學,1964年任港大中文系主任,退休後續任香港大學永遠名譽教授。 羅香林的最重要著作是《客家研究導論》(1933),該書首次建構了「客家民系」,羅香林「為了對抗『客家非漢族說』或『客家是漢族與其他少數民族的混血種說』透過對於地方志、族譜的重新解讀,創造獨特的客家歷史,即客家人原本是居住於中原一帶的漢人,經過晉代以來的五次南遷而形成了客家民系。羅香林這一學說影響深遠,是因為這一學說他從文化上闡述客家民系先進性,絕大多數運用『正統」、『中原』概念塑造客家族群的人均採用其說法。」此主流論調至2000年代方被遺傳學界推翻,繼而受方言學界多翻質疑。復旦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李輝指「各地汉族在演变过程中,与外族混血是很普遍的现象,客家人也很难例外。客家人Y染色體裡,80%屬漢人,13%屬苗瑤語系的畲族。」同為客家人的劉鎮發教授指羅香林的論調在1930年代未經科學驗證,把客家話方言學界誤導至1980年代,遠離了人類學界對客家人的成果。 (zh)
|
dbo:wikiPageID
| |
dbo:wikiPageLength
|
- 2962 (xsd:nonNegativeInteger)
|
dbo:wikiPageRevisionID
| |
dbo:wikiPageWikiLink
| |
dbp:p
| |
dbp:s
| |
dbp:t
| |
dbp:w
| |
dbp:wikiPageUsesTemplate
| |
dct:subject
| |
schema:sameAs
| |
rdf:type
| |
rdfs:comment
|
- Lo Hsiang-lin (19 October, 1906 – 20 April, 1978) was one of the most renowned researchers in Hakka language and culture. His pioneering research in Hakka genealogy showed that the Hakka are Han Chinese. (en)
- 罗香林(1906年10月19日-1978年4月20日),字元一,号乙堂,廣東省嘉應直隸州興寧縣寧新鎮(今梅州興寧市寧新街道)人,客家人族譜學奠基人。為中國國民黨黨員,1930年國立清華大學史學系畢業,1951年起任教於香港大學,1964年任港大中文系主任,退休後續任香港大學永遠名譽教授。 羅香林的最重要著作是《客家研究導論》(1933),該書首次建構了「客家民系」,羅香林「為了對抗『客家非漢族說』或『客家是漢族與其他少數民族的混血種說』透過對於地方志、族譜的重新解讀,創造獨特的客家歷史,即客家人原本是居住於中原一帶的漢人,經過晉代以來的五次南遷而形成了客家民系。羅香林這一學說影響深遠,是因為這一學說他從文化上闡述客家民系先進性,絕大多數運用『正統」、『中原』概念塑造客家族群的人均採用其說法。」此主流論調至2000年代方被遺傳學界推翻,繼而受方言學界多翻質疑。復旦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李輝指「各地汉族在演变过程中,与外族混血是很普遍的现象,客家人也很难例外。客家人Y染色體裡,80%屬漢人,13%屬苗瑤語系的畲族。」同為客家人的劉鎮發教授指羅香林的論調在1930年代未經科學驗證,把客家話方言學界誤導至1980年代,遠離了人類學界對客家人的成果。 (zh)
|
rdfs:label
|
- Lo Hsiang-lin (in)
- Lo Hsiang-lin (en)
- 罗香林 (zh)
|
owl:sameAs
| |
prov:wasDerivedFrom
| |
foaf:isPrimaryTopicOf
| |
is dbo:wikiPageRedirects
of | |
is dbo:wikiPageWikiLink
of | |
is foaf:primaryTopic
o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