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暴動,英屬香港政府官方稱之為1967年香港左派暴動(Hong Kong 1967 Leftist riots),是一場發生於1967年的政治動亂,對當時社會民生包括公共交通服務造成嚴重影響,但同時催生出多項社會改革。
簡介
香港在1960年代正處於戰後經濟急速發展的階段,穩定的政治環境加上逃避國共內戰和文化大革命的移民為香港帶來技術、資金和勞動力,使香港輕工業發展十分蓬勃,但勞工保障及社會福利仍維持戰前水平。1967年5月,位於新蒲崗的香港人造花廠發生勞資糾紛,工人罷工要求改善待遇,在左派工會介入下罷工漸趨暴力,並與警察發生衝突,事件逐漸演變成政治動亂。
左派工人受中國文化大革命思潮影響,成立「港九各界同胞反對港英迫害鬥爭委員會」(簡稱「鬥委會」)帶領整場暴動,不少基層工人,包括巴士公司員工響應罷工。本港各處被人貼上《毛語錄》及推翻英國殖民政府的標語,更有九巴車長及售票員在尖沙咀碼頭巴士總站朗讀《毛語錄》及在巴士車身貼上政治標語[1]。
早在1967年5月中左派群眾包圍港督府期間,中環中國銀行總行已在頂樓安裝擴音器,播放反英口號。5月22日花園道流血衝突後,港府還以顏色,在拱北行政府新聞處安裝6個擴音器,播放披頭四流行曲、粵曲及爵士樂,遠在千呎以外亦清晰可聞,整個中區吵個不停。[2]
除此以外,不少暴徒在港九市區甚至新界鬧事,在街道架設路障、縱火焚燒汽車和巴士,以至襲擊警員、外國人和其他反對者;[1][3]暴徒甚至在市區各處放置炸彈,造成多人死傷。市面一片混亂,港府須實施宵禁以維持社會秩序。7月8日,接壤中國大陸的沙頭角更爆發武裝衝突,300多名大陸民眾越過沙頭角邊境,與香港警察發生槍戰,沙頭角警崗遭機關槍射擊,5名警員殉職。
港英政府堅持以強硬作風應對騷亂,左派連串暴行未能服眾,再加上中國共產黨逐漸減少對左派人士的支援,暴行在同年12月已大為減少,歷時半年的暴動在1968年1月左右終告平息。
對交通服務影響
暴動期間
暴動期間,不少九巴及中巴車長及售票員響應左派工會號召參與罷工,令巴士服務大受影響。港九各區不少街道被暴徒架設的路障及街壘所堵塞,亦遍佈或真或假的炸彈[4]。暴徒亦有恃無恐,肆意襲擊和毀壞在路上行走的巴士,使乘客和緊守崗位的巴士職工生命安全受到威脅。[5][6][7]故所有仍提供有限度服務的巴士駕駛艙安裝防暴網。
兩間巴士公司遂以安全和缺乏人手為由,在1967年中旬將部份路線停駛,其中以九龍半島及新界影響較為嚴重。
六七暴動期間停駛之巴士路線 | |||||||||||||||||||||||||||||||||||||||||||||||||||||||||||||||||||||||||||||||||||||||||||||||||||||||||||||||||||||||||||||||||||||||||||||||||||||||||||||||||||||||||||||||||||||||||||||||||||||||||||||||||||||||||||||||||||||||||||||||||||||||||||||||||||||||||||||||||||||||||||||||||||||||||||||||||||||||||||||||||||||
---|---|---|---|---|---|---|---|---|---|---|---|---|---|---|---|---|---|---|---|---|---|---|---|---|---|---|---|---|---|---|---|---|---|---|---|---|---|---|---|---|---|---|---|---|---|---|---|---|---|---|---|---|---|---|---|---|---|---|---|---|---|---|---|---|---|---|---|---|---|---|---|---|---|---|---|---|---|---|---|---|---|---|---|---|---|---|---|---|---|---|---|---|---|---|---|---|---|---|---|---|---|---|---|---|---|---|---|---|---|---|---|---|---|---|---|---|---|---|---|---|---|---|---|---|---|---|---|---|---|---|---|---|---|---|---|---|---|---|---|---|---|---|---|---|---|---|---|---|---|---|---|---|---|---|---|---|---|---|---|---|---|---|---|---|---|---|---|---|---|---|---|---|---|---|---|---|---|---|---|---|---|---|---|---|---|---|---|---|---|---|---|---|---|---|---|---|---|---|---|---|---|---|---|---|---|---|---|---|---|---|---|---|---|---|---|---|---|---|---|---|---|---|---|---|---|---|---|---|---|---|---|---|---|---|---|---|---|---|---|---|---|---|---|---|---|---|---|---|---|---|---|---|---|---|---|---|---|---|---|---|---|---|---|---|---|---|---|---|---|---|---|---|---|---|---|---|---|---|---|---|---|---|---|---|---|---|---|---|---|---|---|---|---|---|---|---|---|---|---|---|---|---|---|---|---|---|---|---|---|---|---|---|---|---|---|---|---|---|---|---|---|---|---|---|---|
以下營辦商、路線編號及起訖點皆以六七暴動前為準。 中巴
九巴
|
其餘未被停駛的九巴路線,因宵禁、人手不足或安全理由而只提供07:00至20:00間的有限度服務,計有1、2B、5、6、9、11、17、18、19、23及24線。
因此,市區交通陷於癱瘓。為紓緩市民對公共交通的需求,政府容許原本只准於新界行走的九人的士和由客貨車改成的非法「白牌車」進入市區提供服務,成為今公共小型巴士的雛型。
暴動結束後
到1967年8月左右,局勢漸趨明朗,部份停駛的路線開始重新提供服務,但仍有不少路線繼續停駛,至翌年1月甚至暴動結束後數年才逐漸回復正常,其餘則不獲重開,由新開辦的路線取代。即使路線獲重開,有些亦被縮短或更改走線,與停駛前服務有一定差別。至於其他在暴動期間僅提供有限度服務的路線,亦在動亂平息後不久回復正常服務。
在暴動期間,暫代巴士服務的「白牌車」深受市民大眾歡迎,暴動結束後的發展更如雨後春筍。至1968年,市面約有2,150輛「白牌車」,每日載客量超過50萬人次[8]。政府在1969年提出把「白牌車」正式合法化,由政府發牌規管成為公共小型巴士,在港九新界各地提供服務,立法局在7月3日通過相關《道路交通(修正)條例》。[9]
註釋、參考資料
- ↑ 1.0 1.1 高馬可,《香港簡史》(香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2013年)。
- ↑ 前新華社統戰官員何銘思:北京勸不要這樣搞 左派險獲輕機槍 中央喝止,明報,2017年5月3日
- ↑ 1967年8月24日,商業電台播音員林彬從位於窩打老道山文運道的寓所駕車上班時,遭投擲汽油彈縱火致死。詳情可參考中文維基百科條目林彬。
- ↑ 〈灣仔區昨晚續有炸彈陣〉,《工商日報》,1967年10月17日。
- ↑ 〈左派暴徒在九龍逞兇 用樽擲擊巴士 司機及三乘客受傷〉,《工商日報》,1967年6月30日。
- ↑ 〈昨午彌敦道續有石頭擲巴士〉,《華僑日報》,1967年7月13日。
- ↑ 〈九龍區搗亂暴行仍嚴重 焚燒及毀車十一輛 暴徒向警車擲魚炮〉,《工商日報》,1967年7月15日。
- ↑ Peter F. Leeds(李舒),〈Evolution of Urban Transport〉,載Harry T. Dimitriou、Alison H.S. Cook,《Land-use/Transport Planning in Hong Kong》(Aldershot:Ashgate,1998年)。
- ↑ 立法局會議紀錄,第4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