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干諾道西

Connaught_Rd_W_20240324_2

干諾道西Connaught Road West)是港島中西區的骨幹道路,東起干諾道中摩利臣街交界,西訖山道山道天橋底)、德輔道西城西道,全線東西行雙程行車,貫穿上環西營盤石塘咀

全長1570米的干諾道西,上空建有干諾道西天橋林士街天橋,構成四號幹線其中一段。

歷史

1874年一颱風吹襲香港,共造成2,000餘市民死亡,史稱「甲戌風災」。風災過後,維多利亞城的海堤損毀嚴重,但延宕多年,一直未獲修理。

九龍倉大班、立法局非官守議員遮打(Sir Catchick Paul Chater)在1887年以公眾健康為由,催促政府重修海堤,力主在維多利亞港進一步填海,並指出填海所得土地的賣地收益足以填補填海工程的支出。當時的量地官(Surveyor General,等同日後的工務司)裴樂士(John M. Price)對填海計劃亦表贊同,認為擁有臨海地段的業主在填海工程後,會因其地段對出的海域變為其擁有業權之陸地而獲益。

裴樂士的說法為濱海業主所接納,過往各次填海計劃所遇到的反對聲音不復見,最終當局通過1889年第16號條例《海旁填海條例》(Praya Reclamation Ordinance No.16 of 1889),落實進行遮打提倡的填海工程。工程合約在1890年全數批出,然而基於欠缺資金、勞動力不足、海軍基地擴建工程阻礙填海等因素,填海工程延至1904年方能完成[1]。海旁填海工程完竣後,中上環及西區的海岸綫由原先的寶靈海旁西寶靈海旁中(即今德輔道西德輔道中)向北推移至今干諾道中、干諾道西,其中上環以西的海岸綫更自此一直維持至1980年才有所變更。

1890年4月,英王子干諾公爵(Prince Arthur, Duke of Connaught and Strathearn)訪港,並於4月2日主持海旁填海計劃的奠基儀式[2]。當時因港督德輔(George William Des Vœux)離港渡假而出任護督的傅林明(Francis Fleming)宣布將填海工程完成後的新海旁道路命名為「Connaught Road」(初時中文作「康樂道」),以紀念其訪港一事。

「Connaught Road Central」在1905年的憲報公告已有述及[3],「康樂道西」之名亦一度常在報章中被提及[4],證明康樂道在通車後不久已分為「康樂道西」及「康樂道中」。然而,港府在主權移交後的1999年3月12日,才正式將「干諾道西」刊憲命名:[5]

這條道路由該道路與干諾道中的交界處起,向西伸展約1570米,至該道路與山道的交界處止。

干諾道西作為西區的海岸綫多年,其北面臨海一方在20世紀中葉設有多個碼頭,例如威利蔴街碼頭、港澳碼頭、招商局碼頭、西江碼頭、永樂碼頭(俗稱「三角碼頭」)等,而陸地一方近石塘咀一帶,則有均益倉等多個貨倉。然而,港府在1970年代末期起展開西區填海工程,將西區的海岸綫繼續向北推移,並在所得土地上興建貨物裝卸區、副食品批發市場等設施;當局又在八十年代末在干諾道西上空築建林士街天橋及其延長段,分別在1989年10月及1997年落成。往後政府落實機場核心計劃,築建西區海底隧道,更令干諾道西面目全非,由往日的海濱不分隔車路搖身一變成為內陸幹道。

干諾道西地面道路原為七號幹線的一部份;港府在2004年1月摒棄第二代幹線編號系統,改用第三代「香港主要幹線及出口編號」,原七號幹線與八號幹線合併為現時的四號幹線,但干諾道西的幹線地位卻隨之轉予林士街天橋

結構

干諾道西主道路屬分隔車路,東行綫及西行綫之間為干諾道西天橋的橋墩;而正街以東的西行綫路段分為外道與內道兩部份,外道為主幹道,內道則為地區通路。

正街東邊街一段的內道為東行,1818P101X線途經此段;由德輔道西東面交界(下同)至東邊街的一段內道為西行,如需前往西營盤的南行道路均須在德輔道西路口由外道轉入內道,行畢該段內道後必須轉入東邊街,而該段內道目前只有公共小巴途經。來自林士街天橋的車輛可選擇轉入外道(往薄扶林石塘咀)或內道(往西營盤),而由皇后街至德輔道西(三角碼頭)的一小段內道再額外有分東行及西行,但該段內道為右上左落,與正常行車方向相反,車輛可由皇后街經該小段內道直行前往永樂街或返回德輔道西西行,但不能繼續沿干諾道西東行。

至於德輔道西以東的內道(西港城一段)為電車路,雙向通行,西端只能進出德輔道西(故18線西行改經干諾道西後需取消西港城分站),東行綫則止於急庇利街。整段東行綫由1990年2月23日起劃為全日禁區,只准專營巴士駛入[6],後於2005年9月9日起改為只於07:00-21:00生效[7],但仍然全日禁止公共小巴駛入[8];而西行內道則由林士街開始。由德輔道西東行可直入干諾道西外道,前往港澳碼頭(即101104等的行法),但西行外道卻無法進入德輔道西,只能在過德輔道西後轉入內道往西營盤,或繼續直行外道往石塘咀或過海。

受路面劃線影響,從山道天橋前往西區海底隧道的車輛必須取道干諾道西地面段。

東行綫於水街至東邊街一段為架空道路,橫跨西區海底隧道的西營盤出入口引道,與西行綫(高樂花園一段)有所區隔;西行綫則全段為地面道路。

巴士分站

干諾道西巴士分站列表(由西至東)
西行(內道) 西行(主路) 東行 位置
德輔道西↑、↑城西道
山道/通往豐物道未命名路→
屈地街 電車廠 香港商業中心對出
屈地街
嘉安街
水街/通往豐物道未命名路→
朝光街 此段東行為架空,越過西隧出口
西邊街
高樂花園
正街
東行內道(1818P101X線途經)
東邊街東邊街北
中山紀念公園 近中山紀念公園游泳池
威利麻街
修打蘭街 西消防街 ↑干諾道西88號外
中山紀念公園外↓
修打蘭街 西消防街
皇后街
皇后街 近德輔道西九號
德輔道西 西消防街
中景道中環(港澳碼頭)巴士總站入口→
西港城 港澳碼頭 港澳碼頭巴士總站對出
連接干諾道中摩利臣街

圖集

相關條目

註釋、參考資料

  1. 陶吉亞(T.R. Tregear)、貝利(L. Berry),《港九拓展圖》(The Development of Hong Kong and Kowloon as Told in Maps)(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1959年5月),第8-10頁。
  2. 馬冠堯,《香港工程考II:三十一條以工程師命名的街道》(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14年2月),第180-181頁。
  3. 憲示第286號,《香港轅門報》(即後來的《香港政府憲報》),1905年5月11日。該憲示將康樂道中與永樂街之間的街道命名為「Rumsey Street」。
  4. 《工商日報》,〈日本郵船公司告白〉,1926年4月1日。
  5. 第1364號公告〈臨時市政局:街道命名〉,《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憲報》第3卷第10期,1999年3月12日
  6. 第646號公告,《香港政府憲報》第132卷第08期,1990年2月23日
  7. 第4501號公告〈道路交通(交通管制)規例(第374章):西區干諾道西輔助道路禁區〉,《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憲報》第09卷第36期,2005年9月9日
  8. 第4500號公告〈道路交通(交通管制)規例(第374章):西區干諾道西輔助道路公共小巴禁區〉,《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憲報》第09卷第36期,2005年9月9日

外部連結

除非另有註明,否則社區內容均使用CC-BY-SA授權條款。

了解更多

  NODES
chat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