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薄扶林

Pokfulam-overview-8507

薄扶林Pok Fu Lam)泛指港島南區西部地區,地域包括奇力灣瀑布灣華貴邨華富邨)、置富鋼綫灣沙灣等,北端連接摩星嶺

範圍

昔日薄扶林僅指置富花園側的薄扶林村,逐漸擴展至田灣以西地域。後來因道路名稱關係,更有人誤將般咸道以南,屬中西區薄扶林道沿綫地段,即香港大學本部校園、蒲飛路巴士總站摩星嶺一帶,歸入薄扶林。

目前南區區議會劃有名為「薄扶林」(Pokfulam,D11)的選區,範圍包括鋼綫灣(數碼港貝沙灣碧瑤灣)、沙灣(又稱大口環)、瑪麗醫院等地,為南區最西北的選區。本條目描述的「薄扶林」,指田灣以西的南區地域,即2007區議會選舉選區D08(華貴)、D09(華富一)、D10(華富二)、D11(薄扶林)及D12(置富)。[1]

歷史

薄扶林一名來源眾說紛紜,最獲接納的說法是指薄扶林一帶古時盡是森林,有不少名為「薄鳧」(即棉鳧)[2]的水鴨聚居,因而稱為「薄鳧林」[3],見於清朝嘉慶年間(1819)編成的《新安縣志》;後來轉化為近音的「撲扶林」,再演變至「薄扶林」,現代港人普遍將薄扶林讀成bok3 fu6 lam4(駁付林)。

香港開埠初期,薄扶林是一個人口不多的小村落,鄉村氛圍濃厚。1861年,蘇格蘭汽船商人道格拉斯在薄扶林村附近興建了一座新歌德式堡壘作為其住宅及總部,名為「德格拉斯堡」(Douglas Castle)(即今日的香港大學大學堂宿舍),薄扶林開始發展起來。此時區內建築物包括1870年落成的伯大尼修院(現時用作香港演藝學院古蹟校園),位於薄扶林村旁的薄扶林水塘於1877建成,成為全港首個水塘。

1886年,文遜醫生(Dr Patrick Manson)在包括遮打(Paul Catchick Chater)在內的五名殷商入股支持下,成立「牛奶公司」,選址薄扶林興建牧場,每天生產本地優質新鮮牛奶,增強港人抵抗力。薄扶林集臨海、遠離貧民區及毗鄰市區三大優點於一身,方便運送牛奶和入口牧草的同時,亦可減低牛隻受致命細菌感染的風險,成為養殖乳牛的上佳地點。當年,牛奶公司牧場面積廣闊,由沙宣道一直到雞籠環;區內人口亦與日俱增,由1872年僅388人,增長至1931年的2,293人。1921年人口統計報告明確指出牛奶公司牧場工人主要來自薄扶林,可見牛奶公司在薄扶林區發展中扮演之角色。[4]

早在1875年,天主教巴黎外方傳教會落戶薄扶林建立大本營,興建伯大尼療養院(今為香港演藝學院古蹟校園),支援遠東傳教事業[5]。太古洋行於1880年在附近興建高級職員宿舍「利牧苑」,利牧徑因而得名。到了1885年,教會從太古洋行購入利牧苑,用作納匝肋修院及印書館,教會於利牧苑附近興建員工宿舍,供印書館職員入住。1896年,教會購入德格拉斯堡作為修院以及印書館新址,並於利牧苑附近建造印書館員工宿舍,承襲利牧苑的別稱,名為「太古樓」。

公共設施主要分布於薄扶林北面,瑪麗醫院創立於1937年,落成時被視為遠東最先進醫院;瑪麗醫院對下沙宣道沿綫設有羅富國教育學院,香港大學亦在該處設有校園及宿舍;沙灣(又稱大口灣或大口環)逐步發展成醫院、療養院及善終設施林立之處。

薄扶林延期履行權

時移勢易,薄扶林在六七十年代逐漸發展成住宅區。政府在薄扶林南部瀑布灣闢建華富邨,於1967年入伙,是全港首個以市鎮形式規劃的屋邨。另一方面,置地集團在1972年收購牛奶公司,之後關閉薄扶林大片牧場,興建私人屋苑置富花園雅緻洋房;巴黎外方傳教會撤出香港後,轉讓太古樓業權予天主教香港教區,再於1976年售予發展商,興建薄扶林花園[4]

不過當時薄扶林交通相當不便,為免日後區內的住宅或其他發展加深對該區交通所造成的負荷,政府於七十年代起實施「薄扶林延期履行權」(Pokfulam Moratorium),以行政措施暫停區內所有新批地及否決一切以契約修訂作擴建用途之申請,範圍覆蓋摩星嶺部分地區,並伸延到薄扶林以至華富邨

若政府有急切發展需要,經評估後交通影響在可接受水平,可部分解除延期履行權。1985年,政府規劃薄扶林雞籠環土地作公共房屋發展,以應付急切需求;在考慮過房屋發展帶來的交通影響後,當局部分解除「薄扶林延期履行權」,以容許發展華貴邨,於1990年入伙。

匯聚跨國資訊科技企業及專材的數碼港,位於薄扶林鋼綫灣。政府於2000年考慮數碼港計劃時,基於有關交通影響評估顯示,數碼港計劃不會為現有道路網絡帶來不良的交通影響,同意為數碼港計劃部分解除「薄扶林延期履行權」。

街道結構

薄扶林道是薄扶林地區的主幹道路,歷史上屬於群帶路的其中一段,早於香港開埠前便已存在,至今仍是連接中西區南區的運輸大動脈,多年來沿綫需進行多項改善工程以應付日益增加的車流,多條巴士路線途經該道路。域多利道則是次於薄扶林道的主要道路,南起華富邨而北迄堅尼地城,但由於走綫迂迴,不及薄扶林道直接,故此交通並不繁忙,使用的車輛多是進出沿綫的住宅區,亦只有兩條全日巴士路線途經全段域多利道。

分區

沙灣

沙灣是位於摩星嶺以南的海灣,又稱大口灣或大口環。

鋼綫灣(數碼港)

鋼綫灣(Telegraph Bay 或 Kong Sin Wan)位於沙灣東南方,原是一條雜姓村落,於百多年前開基,居民多屬客家人,全盛時期人口達1,000人,多以養豬及務農為生。1870年代前後,英國大東電報局於鋼綫灣鋪設海底電報電纜接往外地,「鋼綫灣」因而得名。往昔鋼綫灣亦曾是游泳熱點,也是香港市花洋紫荊首次被發現的地點。1980年代,港府在鋼綫灣村對開海面進行填海工程,土地其後丟空20多年。

特區政府於2000年5月17日與盈科數碼動力(現稱電訊盈科)的全資附屬公司香港數碼港管理有限公司簽定協議書,將鋼綫灣填海地交由後者發展成「數碼港」(Cyberport)。2002年至2004年期間,數碼港各建築物分批落成,成為一個佔地24公頃,以資訊科技為主題,集寫字樓、住宅、酒店、零售及娛樂設施於一身的綜合發展項目。

為了建造規模宏大的數碼港,鋼綫灣村於2002年11月全面清拆[6],原址現已建成弘立書院。

置富

置富花園(Chi Fu Fa Yuen)是薄扶林東南的一個大型住宅發展項目,由香港置地發展,於1978年落成。屋苑原址是牛奶公司牧場,現時共設20座住宅,置富巴士總站旁邊設置富南區廣場商場。

置富花園附近亦有薄扶林花園雅緻洋房兩所私人屋苑,無論規模抑或知名度都不及置富花園,因此該帶主要被稱為「置富」。除私人屋苑外,目前港島歷史最悠久的村落薄扶林村亦位於薄扶林花園以北。

瀑布灣/奇力灣(華富/華貴)

區內巴士總站及小巴總站

薄扶林巴士及小巴總站資料
總站名稱 位處分區/街道 性質 備註
數碼港 鋼綫灣數碼港資訊道 公共運輸交匯處
華富(北) 華富邨華景街 露天平行式月台巴士總站
華富(中) 華富邨華富道 露天平行式月台巴士總站
華富(南) 華富邨華富道 露天平行式月台巴士總站
華貴邨 華貴邨田灣海旁道 露天平行式月台巴士總站及專綫小巴總站
置富花園 薄扶林置富道 露天平行式月台巴士總站
薄扶林花園 薄扶林利牧徑 專綫小巴總站
碧瑤灣(下) 下碧瑤灣邨內通道 專綫小巴總站
碧瑤灣(上) 上碧瑤灣邨內通道 專綫小巴總站
美景臺 沙灣美景臺美景徑 專綫小巴總站
大口環 沙灣大口環道 路旁專綫小巴總站
瑪麗醫院(S座) 瑪麗醫院院內 室內平行式專綫小巴總站
瑪麗醫院(K座) 瑪麗醫院院內 路旁專綫小巴總站

圖集

相關條目

註釋、參考資料

  1. 2007區議會選區分界圖-南區(圖一)
  2. 「鳧」,粵音fu4,與「扶」、「符」等字同音。
  3. 薄扶林道翠綠家園,太陽報,2013年3月9日
  4. 4.0 4.1 丁新豹,〈薄扶林區與太古樓歷史發展概覽〉,載夏其龍編,《內外縱橫太古樓——太古樓與薄扶林區歷史發展》(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天主教研究中心,2012年8月),第6-13頁。
  5. 夏其龍、溫國珩,〈論巴黎外方傳教會在薄扶林區的傳道及慈善工作〉,載夏其龍編,《內外縱橫太古樓——太古樓與薄扶林區歷史發展》(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天主教研究中心,2012年8月),第14-19頁。
  6. 老村長疑刀傷公僕,蘋果日報,2002年9月18日

外部連結

除非另有註明,否則社區內容均使用CC-BY-SA授權條款。

了解更多

  NODES
Chat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