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沙田區

沙田區Sha Tin District),是香港十八區其中一區,位於新界東南。在立法會地方選區選舉10個地方選區中,屬於新界東南[1]及新界東北選區[2]

現時沙田區人口超過60萬,為全港之冠,其中大部份市民聚居在沙田及馬鞍山新市鎮。

歷史

沙田(前稱瀝源)位於新界東南,歷史悠久,最早於明朝年間已有人聚居沙田谷(今大圍)一帶,由於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有利耕種。在1911年,沙田人口少於4,000,村落62條,村民生活以耕作稻米為主。

雖然沙田區對外交通網絡在二十世紀初期已經建立,沙田站更是九廣鐵路英段早期車站之一,香港首條行車隧道「獅子山隧道」更於1967年通車,不過沙田新市鎮各項規劃工作要到同年才得以落實。

沙田新市鎮

政府發現早年在荃灣觀塘所發展的「衛星城市」過於急進,工業及居住的環境均缺乏詳細規劃,決意在較遠離市區的沙田重新發展「沙田新市鎮」,當時預算可容納36萬人,而人口密度最高為每公頃750人;圖則多次修訂,1965年更預計有100萬人口,於1967年正式通過,於1970年代初期修訂為約50萬人。當局更引入英國建築師荷畏特的「花園城市」概念,將第一代新市鎮沙田發展成為「Model Town」(模範城市)。[3]

沙田新市鎮發展計劃於1973年正式開始,政府在沙田海及城門河兩岸進行了大規模填海工程。區內首個公營房屋──瀝源邨於1975年正式入伙。與此同時,政府在現時賽馬會體藝中學的位置建造了一個臨時污水處理廠,該廠直至1982年12月15日沙田污水處理廠第一期啟用後才拆卸[4]。香港賽馬會自資填海興建的沙田馬場,於1978年10月7日正式開幕。政府在1979年落實在馬鞍山擴建新市鎮,並於1986年通過兩個新市鎮總人口以75萬人為上限。

時至今日,沙田區道路網絡相當完善,除了戰前興建的大埔公路外,獅子山隧道、城門隧道大老山隧道沙田嶺隧道暨尖山隧道分別於1967年、1990年、1991年和2008年通車,吐露港公路西沙路則分別於1985年和1988年全面通車。

馬鞍山

馬鞍山Ma On Shan)地處沙田東部,區內山脈蘊藏了豐富鐵礦和鎢礦資源,昔日更是全港唯一出產高純度磁鐵礦的礦場。早於三十年代,馬鞍山礦場已有開採的足跡,五、六十年代礦業高峰期,產量可達17萬噸,是香港礦業蓬勃發展的象徵。

烏溪沙

烏溪沙Wu Kai Sha)與馬鞍山相鄰,昔日遠離人煙,只有數條漁村和一個青年營,並無道路可直接連繫區外,唯一交通工具是往返烏溪沙公眾碼頭與馬料水的街渡服務。

現時烏溪沙已經成為馬鞍山新市鎮的一部分,並為來往沙田及西貢最直接之途徑。

馬鞍山新市鎮

全球礦產價值自1970年代持續下降,馬鞍山礦場自1976年停產,至1981年採礦契約終止時正式停止運作。政府於1979年宣佈開發馬鞍山新市鎮,作為沙田新市鎮擴建部份。

馬鞍山首個公營房屋──恆安邨於1987年入伙,連接馬鞍山與沙田西貢西沙路隨後分段通車;區內道路網絡也由以往單靠亞公角街,延展至有多條主要幹道連接市區;亦因如此,烏溪沙街渡服務在1983年停辦。[5]

落禾沙

Ma on shan
從烏溪沙渡頭拍攝馬鞍山全景

馬鞍山鐵路於2004年底通車後,區內多條往返市區的巴士路線進行重組。馬鞍山新市鎮範圍更擴展至烏溪沙以北的「落禾沙」與「白石」。政府早於2003年2月完成「馬鞍山白石及利安的房屋發展的可行性研究」,建議把白石陸岬、落禾沙和烏溪沙站發展為附帶康樂設施的住宅區。經修訂的《馬鞍山分區計劃大綱圖》在2004年10月獲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核准。[6]

恒基、新世界及培新合作發展的落禾沙項目,早於2009年10月完成近96億元補地價[7],可謂馬鞍山規模最大住宅項目,最終命名為「迎海」,其餘項目包括現時興建中的「星漣海」及「泓碧」。

有趣的是,鄰近馬鞍山新市鎮的十四鄉,在地方行政管理上屬大埔區西貢北範圍;基於來往兩地交通便捷[8],一般市民普遍視為沙田區馬鞍山延伸部分。

街道結構

STD DistrictMap 2012osm
沙田區巴士總站位置圖

沙田區交通網絡發達,區內大部份街道都在東鐵綫軌道以東,大圍站則是架空車站,跨越美田路,接連美林邨新翠邨,其餘跨越路軌的街道以行車天橋或隧道接連。馬鞍山新市鎮則以馬鞍山路西沙路為骨幹,屯馬綫更建於西沙路之上。

沙田及馬鞍山新市鎮的街道大部份可供所有車輛使用,源禾路大涌橋路分別在城門河畔兩邊,居民往返區內非常方便。往返沙田與馬鞍山的駕駛人士可在石門交匯處選擇途經亞公角街大老山公路,然後經馬鞍山路或西沙路進入馬鞍山。

沙田新市鎮有城門河隔開,行車天橋(由西至東順序)包括大埔公路-沙田段銅鑼灣村獅子橋沙燕橋翠榕橋錦龍橋,其中以沙燕橋有最多巴士路線使用,沙田路則為一號幹線的一部份,直接銜接大埔公路獅子山隧道

馬鞍山新市鎮的街道井井有條,大部份街道皆銜接主要幹道,從富安花園利安的街道幾乎都接連馬鞍山路或(及)西沙路。

沙田市中心沙田站是沙田區內的交通樞紐,有新城市廣場接連,沙田市中心總站更是區內最繁忙的巴士總站。馬鞍山新市鎮的巴士路線頗為密集,巴士路線多途經馬鞍山路或亞公角街。

隧道

獅子山隧道於1967年通車,早期公路有獅子山公路,連接大埔公路沙田路在新市鎮發展後興建,擴展至沙田馬場大老山隧道於1988年獲通過興建,大老山公路沙瀝公路也一併興建,與於1990年通車的城門隧道一同成為沙田區主要公路網的一部份。2008年3月,沙田嶺隧道尖山隧道通車,接連八號幹線(八號幹線最後一段昂船洲大橋於2009年12月底通車)。

大老山隧道收費廣場獅子山隧道收費廣場都設於沙田區,九巴提供八達通轉乘優惠,不少路線皆列入轉乘計劃內,乘客可用優惠車資轉乘另一條計劃內的路線,經城門隧道往返沙田的乘客更可在城門隧道轉車站(荃灣區)免費或以優惠票價轉乘其他城隧路線。青沙管制區收費廣場同樣採用封閉式設計,連接八號幹線之沙田嶺隧道及尖山隧道,現時有十條全日巴士路線途經該處,其他路線都是在繁忙時間行走。

巴士總站及小巴總站

隧道轉車站

沙田市中心

大圍

沙田頭沙田圍水泉澳圓洲角小瀝源石門

火炭馬料水白石角

大水坑

馬鞍山

烏溪沙

已荒廢總站

巴士路線

1982年沙田區內線大重組

1982年5月7日,為配合九廣鐵路(英段)(即現今港鐵東鐵綫)電氣化,九巴大規模重組沙田區巴士路線如下:

1984年沙田區內線大重組

1984年12月2日九巴再次大規模重組沙田區內線,同時統一區內線車費,涉及路線如下:

九巴為此編印了單張,方便乘客查閱重組詳情,有關單張可參閱本條目「#圖集」一節。

馬鞍山鐵路通車

沙田區區域性巴士路線重組

2014年,運輸署九巴計劃以「區域性模式」大規模重組沙田區巴士路線,成為繼北區於2013年進行區域性巴士路線重組後,第二個以該模式進行巴士路線重組的地區。

現時沙田區路線

圖集

註釋及參考資料

  1. 沙田區小部份範圍(馬鞍山新市鎮全部範圍、小瀝源部份範圍及圓洲角部份範圍),包括以下區議會選區:海嵐、頌安、錦濤、馬鞍山市中心、烏溪沙、利安、富龍、錦英、耀安、恆安、大水坑、鞍泰、愉欣、廣康和廣源
  2. 沙田區除馬鞍山外的大部份範圍(部份圓洲角及部份小瀝源以外的沙田新市鎮範圍、馬料水全部範圍及香港科學園全部範圍),包括以下區議會選區:沙田市中心、瀝源、禾輋邨、第一城、愉城、王屋、沙角、博康、水泉澳、乙泉、秦豐、新田圍、翠田、顯嘉、下城門、雲城、徑口、田心、翠嘉、大圍、松田、穗禾、火炭、駿馬、帝怡和碧湖
  3. 由「花園城市」到「悲情城市」 公屋新市鎮,是進還是退?〉,《香港01》,2016年11月3日。
  4. 渠務署,〈沙田污水處理廠見證25年〉,《渠務之聲》第48期,2007年11月。
  5. 第5章:土木工程拓展署重建公眾碼頭,《審計署署長第四十四號報告書》,2005年3月22日。
  6. 756CL-馬鞍山發展計劃-白石及落禾沙第2期道路及渠務工程〉,立法會財務委員會工務小組委員會,2014年10月22日。
  7. 公佈 (甲) 土地交換之補地價評估 (乙) 其他土地收購建議,恒基兆業地產有限公司,2009年10月29日。
  8. 該處因為長期對外交通依賴來往大埔滘的渡輪服務而劃入大埔區,至今一直不變。惟現在渡輪服務已經停辦,令到馬鞍山成為十四鄉最接近的新市鎮,居民一切日常生活所需都依賴馬鞍山新市鎮。

外部連結

總覽

馬鞍山

除非另有註明,否則社區內容均使用CC-BY-SA授權條款。

了解更多

  NOD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