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

華夏四裔所以書其言
此頁面為穩定版本已檢查二〇一九年一一月一一日 (週一)。 有 一一 筆待審核的變更等侯審查。

文言者,華夏、四裔所以書其言,而述志表情也。

先民言語,傳乎口耳,至結繩以記,事日贅,是結繩之不足,求諸繪圖,繪圖猶逾,而創字製文,金石竹帛載之,自劉漢而書諸紙。降,文士崇古非今,尚先古文,規法矩繩,典模乃定。由是,口述耳聞者雖變於百歲千載,手書目觀者猶通,前後貫延三代。唯文言非創於一舉而得,所式所尊,莫衷一是,時比燕越。

類比

白話者,方今之中國語文。比量焉,則文言意稍為賅也。

類比 文言文 口語文
長短 言簡意賅 章繁篇長
出處用法 主文述 率「文仿語(我手寫我口)」,亦加修飾。
語感 古雅精煉 會意昭彰
用詞一 單字為詞、重字為詞、疊詞多見、用典頻繁、多援古語、四字成句、前後對仗者多、句整詞齊、隱晦委婉、曲折諭意 兩字詞以為主、文法構詞稍長、意顯了了、凡名物稱謂,多不齊整、意達而詞通則已
用詞二 一字多用 異字異用
用詞三
句末助語詞 已、矣、乎、也... 了、吧、啊、嗎...
文法詞組次序 彈性較大 次序明確
標點 標點少而簡,逗句為主 標點繁多
流傳 古以考科求仕者,文人廣以為範,今者從人喜趣,習而諳之者鮮 廣傳於華文界
習法 誦經義、輔解隻字單語 字詞拆解為主,輔以文法分析

承傳

文言,興於漢,又云漢文,外交朝鮮東胡匈奴西域南越等諸國,其戎狄之民,惟用言而無文,故受漢文,曰漢文云,書同文,言文異。

朝鮮,曰漢文한문。日本曰漢文かんぶん南越,亦曰漢文Hán Văn

傳播

李唐以來,外交東國日本、西國西夏、北國朝鮮、南國南越暨安南,其戎狄之民,惟用言而無文,故受漢文,曰真書真名唐文云,書同文,言文異。又出俗字、方言字假名西夏文女真文古壯字古白文喃字等各書其言。自是五方悉歸漢字藝文之畛,其勢赫赫如暘谷也。

 
日本石川縣金澤市兼六園內石碑碑文所見漢字乃文言文也

以來,中日溝通,片假名平假名始普衍於時,公函書牘、文獻、石碑、佛教經文等,多效文言。如〈石川縣戰死士盡忠碑〉碑文,追念死國烈士,曰:「人誰無一死死而得其所榮矣」云云。按,事發於明治十年明年碑立。

文辭漸俗

之世,通俗文體漸興。明太祖朝,俗文初入聖旨。白話漸興。

滿清入關,白話始與文言並存朝堂之上。

清末

泰西列強入侵,清國難抗衡,西學成顯學也,而文言遂廢。

西元廿世紀前,文之書以漢者,在中國及朝鮮半島、日本、南國,皆以為文牘。比至中國近世,文言漸為白話所替,他國則始改以語入文。

今況

迨及今世,中華諸地,若大陸香港澳門臺灣者,猶習文言為國文教育,而日本亦有所涉獵。

今華語之言辭簡練者,粵語有所存[][]習乎初中者,習文言文數篇。高中生又研之若干。近代粵劇粵曲,以至武俠小說,亦屬「文白夾雜」。香港文壇曾興「三語糅夾」,文言、白話、粵語三者混用是也。[]

引據

  1. 陳雲《粵語書寫的兩途(上)》,西元二〇一一年六月七日載
  2. 陳雲《《粵語書面語的兩途(下)》,西元二〇一一年六月十四日載
  3. 萑葦著,蜜柑協力,《三及第文體 滾瓜爛熟》二〇一〇年十一月二日星島日報教育版

他典

  NOD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