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
緣起
纂孔子生時,或已有《記》文也。子既歿,七十子之徒明禮者,若曾參、子遊、子夏,傳禮不絕,道孔子之語,亦或有假托及自為者,以授生徒,錄而成書,亦稱《記》,流傳諸國。今郭店楚簡之《緇衣簡》是其一也。至秦燔書時,《記》已百篇。
漢興,廢挾書律,秦火之餘,稍稍而出。漢立《禮經》博士,有大小戴及后倉三家,后氏無道《記》者,唯戴德、戴聖各有《記》,隨《禮》教授。德傳《記》八十五篇,稱大戴禮,聖傳四十六篇,曰小戴禮。或曰:「小戴之記,實戴聖刪大戴之繁冗者而成之」,或以爲然,或以爲繆。
傳習
纂《禮記》之傳,始盛於後漢,鄭興、鄭眾、馬融之屬皆為之,融授鄭玄,玄為作《禮記注》,是《禮記》始列於經也。至於魏晉六朝,天下紛亂,然無論南北,治《禮記》者咸宗玄。
唐孔穎達撰《五經正義》,以《禮記》為經,為作正義。唐舉士,以《禮記》並《左傳》為「大經」,學者咸以《禮記》文少於《左傳》,爭習之,是故唐人治禮為最盛。宋初,猶用《禮記正義》為教。後陳澔為《禮記集説》,明傳《五經大全》,亦悉取陳本。
清盛考據,治《禮記》者尤夥。今之治《禮記》者,有錢玄之《禮記譯注》,王文錦之《禮記譯解》,而以陳戍國之《禮記校注》最為簡明精善。
自唐,韓愈、李翺之輩,素重《中庸》、《大學》,以排佛、老。宋朱熹始析是二篇為《四書集注》,是時《中庸》、《大學》,單行,為四書之目。
論言
纂《禮記》之書,非惟儀節動作而已,特亦言儒教之論,若《禮運》、《禮器》、《學記》、《樂記》、《儒行》者皆是。其《禮運·大同》者,大同、小康之所由出,以故人特重之。又有《王制》、《玉藻》為制度之編,《檀弓》、《燕居》論禮之文,《曲禮》、《投壺》補闕之作,而《月令》節令之言,《文王世子》史傳之類,《經解》文獻之篇。所謂洋洋乎大觀,先秦禮樂制度文物典章盡在斯矣,比之《周禮》亦不過焉。
他典
纂美辭妙篇,具錄於維基文庫︰禮記 |
儒家經典 | |
---|---|
六經 | |
詩經 | 尚書 | 易經 | 儀禮 | 樂經 | 春秋 | |
四書 | |
大學 | 論語 | 孟子 | 中庸 | |
十三經 | |
詩經 | 尚書 | 周禮 | 儀禮 | 禮記 | 周易 | 左傳 | 公羊傳 | 穀梁傳 | 論語 | 爾雅 | 孝經 | 孟子 |
敘事完備,有條不紊,遂列正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