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理學

(由倫理跳轉過嚟)

倫理學又叫道德哲學道德學,係對人類道德生活進行系統思考同研究嘅哲學學科,試圖由理論層面去指導行為,譬如「應該點樣處理呢類處境」、「依據啲咩嚟做決定」,同埋做嚴格評判。

倫理學響西洋歷史相當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史詩神話;而中國古代亦都有類似倫理學概念嘅五倫

規範倫理學嘅目標係搵出啲普遍原則嚟指導人哋點樣行事。應用倫理學就研究現實生活入面嘅具體倫理問題,好似係墮胎動物權益同埋商業行為咁。元倫理學探討倫理嘅基本假設同概念。佢問係咪真係有客觀嘅道德事實存在、點先可以獲得道德知識,仲有道德判斷係點樣推動人哋行為。有影響力嘅規範理論包括結果主義義務論同埋德性倫理學。結果主義者認為啲行為係咪啱,要睇佢係咪帶嚟最好嘅結果。義務論者就著重行為本身,話啲行為一定要遵守責任,例如講真話同埋遵守承諾。德性倫理學就覺得道德嘅根本原則係體現美德,好似勇氣慈悲咁。

倫理學同價值理論有密切關係,價值理論研究價值嘅本質同類型,好似內在價值同工具價值之間嘅對比。道德心理學係相關嘅經驗領域,研究涉及道德嘅心理過程,例如推理品格嘅形成。描述倫理學描述唔同社會入面主流嘅道德準則同信念,仲要考慮佢哋嘅歷史層面。

倫理學歷史古代開始,嗰陣時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國同埋古希臘開始發展倫理原則同理論。呢段時期出現咗同印度教佛教儒家道家有關嘅倫理教導,仲有啲哲學家好似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嘅貢獻。喺中世紀,倫理思想受到宗教教義嘅強烈影響。到咗近代,焦點就轉移到更加世俗嘅方法,關注道德經驗、行為理由,同埋行為後果。二十世紀一個有影響力嘅發展就係元倫理學嘅出現。

定義

編輯
 
根據亞里士多德,點樣過好人生係倫理學嘅核心問題之一。[1]

倫理學,又叫道德哲學,係研究道德現象嘅學科。佢係哲學嘅主要分支之一,研究道德嘅本質同埋支配對行為、品格特徵同制度嘅道德評價嘅原則。佢檢視人有咩道德義務,乜嘢行為係啱同錯,以及點樣過嘅人生。佢嘅一啲主要問題係「應該點樣生活?」同「乜嘢俾人生意義?」。[2] 喺當代哲學中,倫理學通常分為規範倫理學應用倫理學元倫理學[3]

道德係講人應該點做,唔係實際上點做、點做,或者社會習俗要求點做。作為一個理性同系統嘅研究領域,倫理學研究人應該以某種方式而唔係另一種方式行事嘅實際理由。大多數倫理理論都尋求表達客觀嘅對錯嘅普遍原則。[4] 喺稍微唔同嘅意義上,「倫理學」呢個詞仲可以指個別嘅倫理理論,即係理性嘅道德原則系統,例如亞里士多德倫理學;以及某啲社會、社會團體或專業遵循嘅道德準則,例如新教工作倫理醫療倫理[5]

英文「ethics」一詞源自古希臘êthos (ἦθος),意思係'性格''個人傾向'。呢個詞演變成古希臘詞ēthikós (ἠθικός),翻譯成拉丁文ethica,喺15世紀經古法語éthique進入英語。[6] 「morality」一詞源自拉丁文詞moralis,意思係'禮儀''性格'。佢喺中古英語時期經古法語詞moralité進入英語。[7]

「ethics」同「morality」通常互相通用,但有啲哲學家會區分呢兩個詞。根據一種觀點,morality 集中喺人有乜道德義務,而 ethics 更加廣泛,包括乜嘢係好嘅同點樣過有意義嘅生活嘅想法。另一個分別係,特定領域嘅行為準則,例如商業同環境嘅,通常稱為「ethics」而唔係「morality」,例如商業倫理環境倫理[8]


概觀

編輯
 
傑勒米·邊沁嘅肖像畫。1760–1762

講到乜嘢係倫理,就係講緊人哋點諗同點做先至啱,乜嘢係啱乜嘢係錯,同埋點先至可以做個好人[9]。研究倫理學就係要睇清楚乜嘢叫做道德。雖然唔同人對道德嘅定義有唔同睇法,但通常都會話道德係社會入面啲人應該遵守嘅規矩。不過,究竟道德係靠理性定係靠感情嚟決定,呢個問題就仲有得傾。

蘇格蘭嗰個有名嘅哲學家大衛·休謨(佢寫過本書叫做《人性論》)就以佢嘅哲學經驗主義、懷疑主義同自然主義而聞名[10][11]。有啲學者跟住休謨嘅講法,話你唔可以單單靠講「係點樣」嘅事實(即係命題)就推到出「應該點樣」嘅規矩嚟。呢個就係所謂嘅休謨定律,佢哋認為你根本就唔可以靠理性嚟判斷乜嘢先至係道德。休謨覺得道德判斷係由感情決定嘅,講得仔細啲,佢仲話道德其實係由自己嘅利益而嚟。

元倫理學

編輯
内文:元倫理學

元倫理學係研究道德推理、概念同價值嘅本質、基礎同範圍嘅倫理學分支。佢唔係研究邊啲行為係啱嘅,而係研究「啱」嘅意思係乜,同埋道德判斷係咪客觀同可以係真嘅。佢仲要研究「道德」同其他道德詞語嘅意義[12] 元倫理學係一種元理論,佢喺高層次抽象嘅層面上運作,通過研究規範倫理學嘅基本假設。元倫理學理論通常唔會直接判斷邊啲規範倫理學理論係啱嘅。不過,元倫理學理論仲係可以通過研究佢哋嘅基本原則影響規範理論。[13]

元倫理學同哲學嘅好多分支都有重疊。喺本體論嘅層面上,[a] 佢研究有冇客觀嘅道德事實存在。[15]語義學方面,佢問道德詞語嘅意思係乜,同埋道德陳述係咪有真值[16] 元倫理學嘅認識論方面討論人類係咪可以獲得道德知識,如果可以嘅話,點樣獲得。[17] 元倫理學同心理學有重疊,因為佢研究道德判斷點樣激勵人去行動。佢仲同人類學有重疊,因為佢想解釋文化多樣性點樣影響道德評估。[18]

基本概念

編輯
 
義務邏輯方陣展示咗一個行為可能嘅道德狀態之間嘅關係。[19]

元倫理學研究基本嘅倫理概念同佢哋之間嘅關係。倫理學主要關注應該點樣嘅規範性陳述,同描述點樣嘅事實性陳述相反。[20][b] 責任義務表達人應該做乜嘢嘅要求。[23] 責任有時候會被定義為同佢一定相伴嘅權利嘅對應物。根據呢個觀點,如果一個人有權利接受某個利益,咁另一個人就有責任提供呢個利益。[24] 「義務」同「許可」係相對嘅詞語,可以互相定義:有義務做一件事就係話唔許可唔做呢件事,而許可做一件事就係話冇義務唔做呢件事。[25][c] 有啲理論家用價值或者乜嘢係嚟定義義務。喺一般意義上,「好」同「壞」相對。喺描述人同佢哋嘅意圖嘅時候,經常會用「邪惡」而唔係「壞」呢個詞。[26]

義務會用嚟評估行為、動機性格特徵嘅道德狀態。[27] 如果一個行為符合一個人嘅義務,就係道德上啱嘅;如果違反咗義務,就係道德上錯嘅。[28] 超義務行為係一種特殊嘅道德狀態,適用於行為者做多過道德要求佢做嘅嘢嘅情況。[29] 對一個行為負有道德責任通常意味住呢個人擁有同行使某啲能力或者某種形式嘅控制[d] 如果一個人有道德責任,咁就適合用某啲方式回應佢,例如讚揚或者責備佢。[31]

實在論、相對主義同虛無主義

編輯

元倫理學嘅一個主要爭論係關於道德嘅本體論地位,質疑倫理價值同原則係咪真實存在。佢研究道德屬性係咪獨立於人類心智文化之外嘅客觀特徵,而唔係主觀建構或者個人偏好同社會規範嘅表達。[32]

道德實在論者接受有客觀道德事實存在嘅說法。呢個觀點意味住道德價值係獨立於心智嘅現實方面,同埋有關一個行為係啱定錯嘅絕對事實。呢個觀點嘅一個結果就係道德要求同非道德事實有相同嘅本體論地位:係咪有義務遵守承諾係一個客觀事實,就好似一件嘢係咪長方形一樣。[32] 道德實在論經常同有普遍適用於每個人嘅倫理原則呢個說法聯繫喺埋一齊。[33] 佢意味住如果兩個人對一個道德評價有分歧,咁至少其中一個人係錯嘅。呢個觀察有時會被當做反對道德實在論嘅一個論證,因為道德分歧喺大部分領域都好普遍。[34]

道德相對主義者拒絕道德係現實嘅一個客觀特徵呢個想法。佢哋反而認為道德原則係人類嘅發明。呢個意味住一個行為唔係客觀啱或者錯,而係相對於某個立場嚟講主觀啱或者錯。道德立場可能因人、文化同歷史時期而唔同。[35] 例如,「奴隸制係錯嘅」或者「自殺係可以接受嘅」呢啲道德陳述可能喺一個文化裡面係真嘅,喺另一個文化裡面又係假嘅。[36][e] 有啲道德相對主義者話道德系統係為咗實現某啲目標而建構嘅,好似社會協調咁。根據呢個觀點,唔同社會同一個社會入面嘅唔同社會群體根據佢哋唔同嘅目的建構唔同嘅道德系統。[38] 情感主義提供咗一個唔同嘅解釋,話道德係源於道德情感,而道德情感並唔係人人都一樣。[39]

道德虛無主義者否定道德事實嘅存在。佢哋拒絕道德實在論所維護嘅客觀道德事實嘅存在,同埋道德相對主義所維護嘅主觀道德事實嘅存在。佢哋認為道德主張背後嘅基本假設係錯誤嘅。有啲道德虛無主義者從呢一點得出乜嘢都係允許嘅結論。一個稍為唔同嘅觀點強調道德虛無主義本身唔係一個關於乜嘢係允許同禁止嘅道德立場,而係拒絕任何道德立場。[40] 道德虛無主義同道德相對主義一樣,認識到人哋從唔同角度判斷行為係啱定錯。不過,佢唔同意呢個做法涉及道德,而係將佢視為人類行為嘅一種類型。[41]


Naturalism and non-naturalism

編輯

睇埋

編輯
  1. what-is-morality-definition  study.com 2024年4月4日睇過
  2. Maurice Cranston, and Thomas Edmund Jessop. David Hume. 2024年4月5日睇過
  3. Harris, M. H. 1966. "David Hume". Library Quarterly 36 : 88–98.
    • DeLapp, Lead section, § 2. The Normative Relevance of Metaethics
    • Sayre-McCord 2023, Lead section, § 1. General Observations
    • DeLapp, Lead section, § 4. Ontological Issues in Metaethics
    • Sayre-McCord 2023, Lead section, § 3. Naturalism and Non-naturalism
    • DeLapp, Lead section, § 3. Semantic Issues in Metaethics
    • Sayre-McCord 2023, Lead section, § 4. Is/Ought and the Open Question Argument
    • DeLapp, Lead section, § 6. Epistemological Issues in Metaethics
    • Sayre-McCord 2023, Lead section, § 5. Moral Epistemology
    • DeLapp, Lead section, § 5. Psychology and Metaethics, 7. Anthropological Considerations
    • Sayre-McCord 2023, Lead section, § 6. Morals, Motives, and Reasons, § 7. Freedom and Responsibility
  4. Fieser 2000, p. 159
  5. Hudson 1969, pp. 11–13
  6. O'Neill 2013, pp. 423–424
  7. 25.0 25.1
  8. Miller 2023, pp. 4–5
  9. 32.0 32.1
  10. DeLapp, § 4a. Moral Realisms
  11. Dreier 2007, pp. 240–241
  12. Dreier 2007, p. 241
  13. Dreier 2007, pp. 241–242


引用錯誤 <ref> tags exist for a group named "lower-alpha", but no corresponding <references group="lower-alpha"/> tag was found

  NOD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