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森·梵高

荷蘭畫家
(由梵高跳轉過嚟)
  想搵颱風名嘅話,請睇颱風環高

文森·梵高荷蘭文Vincent van GoghIPA/vɑn xɔx/個快撈  1853年3月30號1890年7月29號)係荷蘭一個後印象派畫家,佢嘅作品有強烈嘅顏色對比同情感力量,對現代藝術有好大嘅影響。

文森·梵高
自畫像,1887
姓名原文Vincent van Gogh
出生日1853年3月30號 喺Wikidata改呢個
出生地Zundert 喺Wikidata改呢個
本名Vincent Willem Van Gogh
死亡日1890年7月29號 喺Wikidata改呢個 (37歲)
死亡地Auvers-sur-Oise 喺Wikidata改呢個
死因槍傷 喺Wikidata改呢個
國籍荷蘭王國 喺Wikidata改呢個
識嘅語言荷蘭文法文 喺Wikidata改呢個
母校Royal Academy of Fine Arts 喺Wikidata改呢個
職業畫師drawer、printmaker 喺Wikidata改呢個
風格風景畫靜物畫人像畫、cityscape、interior view、自畫像、Christian art 喺Wikidata改呢個
僱主Goupil & Cie 喺Wikidata改呢個
名作The Potato Eaters、Café Terrace at Night、星夜、Bedroom in Arles、Sunflowers、Self-Portrait with Bandaged Ear、Landscape with a Carriage and a Train、麥田群鴉、Head of an Old Peasant Woman with White Cap、Portrait paintings of Dr. Gachet、The siesta (after Millet) 喺Wikidata改呢個
阿爸Theodorus van Gogh 喺Wikidata改呢個
阿媽Anna Carbentus van Gogh 喺Wikidata改呢個
兄弟姊妹Wil van Gogh、Theo Van Gogh、Cor van Gogh、Elisabeth van Gogh、Anna Cornelia van Gogh 喺Wikidata改呢個
文森·梵高
梵高嘅自畫像(1889年)

梵高後生時喺藝術品嘅貿易公司做過嘢,去過海牙倫敦巴黎工幹。之後,佢喺英格蘭教書。再之後,佢想成為一個牧師去傳福音,由1879年開始,佢喺比利時嘅礦場傳道,期間佢開始以礦場嘅人作為佢嘅畫畫題材,而喺1885年,佢畫好咗佢嘅第一件重要嘅作品吃馬鈴薯的人(De Aardappeleters),喺呢個時期,佢嘅作品通常會用上較深沉嘅顏色。喺1886年3月,佢搬咗去巴黎,開始研究法國印象派嘅作品。喺1888年,佢又搬咗去法國南部嘅阿勒(Arles),期間佢嘅作品所用嘅顏色變得更鮮艷,藝術風格變得更成熟。

因為佢患有焦慮精神病,喺1888年,梵高同朋友高更嗌交後,剪咗自己隻耳仔落嚟。1889年5月,梵高入咗聖雷米(Saint-Rémy)嘅精神科醫院,一年後返巴黎。1890年7月27號,佢吞槍自殺,兩日後死,死嗰時37歲。

梵高在生嗰時一啲都唔出名,當時嘅人一啲都唔欣賞佢嘅作品。到佢死後先至出名。依家好多人都認佢係世界上最偉大嘅畫家之一同對現代藝術有極重要嘅影響。梵高喺差唔多30歲先至開始畫畫,但大部份出名嘅作品,都係喺佢死前兩年畫好。佢創作咗超過2000件作品,包括900幅油畫同1,100幅繪圖同草稿。依家,佢嘅好多人像、風景同向日葵作品都係好昂貴嘅世界名畫。

概要

編輯
19歲嗰陣喺古比樂藝廊做嘢嘅梵高[1]。而家淨係仲存嘅一張相。 [註 1][2][3][4]
1878年(當時21歲)嘅弟弟西奧。係佢哥哥嘅支持者同理解者。

梵高喺1853年出世喺荷蘭南部嘅宗德爾特喺牧師屋企出世出生同少年時期)。1869年,佢開始喺古比樂藝廊做嘢,喺海牙倫敦巴黎做過,但係1876年俾公司炒魷魚(古比樂藝廊)。之後佢喺英國做過教師,喺荷蘭多德雷赫特嘅書店做過,期間萌生咗做牧師嘅念頭,1877年喺阿姆斯特丹開始準備神學院嘅入學考試,但係冇成功。1878年年尾之後,佢去咗比利時嘅煤礦區博里納日傳教,之後決定做畫家(想做牧師)。之後佢搬去咗荷蘭嘅埃滕1881年4月-12月)、海牙(1882年1月-1883年9月)、紐嫩1883年12月-1885年11月)、比利時安特衛普1885年11月-1886年2月),一路都靠佢弟弟西奧多勒斯(暱稱西奧)嘅資助繼續畫畫。喺荷蘭嗰陣,佢多數畫啲貧窮農民生活嘅深色調畫,喺紐嫩畫嘅《食薯仔嘅人》就係呢個時期嘅主要作品。

1886年2月,佢搵西奧幫手搬去巴黎,受到印象派新印象派嘅影響,開始畫啲明亮色調嘅畫。呢個時期嘅作品有《譚吉爺爺》等。佢仲對日本嘅浮世繪好有興趣,仲收集同臨摹過(巴黎時期)。1888年2月,佢搬去法國南部嘅亞爾,接二連三畫出咗《向日葵》同《夜晚嘅咖啡露台》等名作。佢發夢想喺南法建立畫家合作社,同年10月尾請咗保羅・高更嚟一齊住,但係慢慢兩個人嘅關係變差,12月尾梵高「割耳事件」發生之後,佢哋嘅同居生活就完咗。之後佢一路忍受住發作嘅折磨,喺亞爾醫院入入出出(亞爾時期)。1889年5月開始,佢住進咗亞爾附近聖雷米嘅療養院。喺發作嘅空檔,佢繼續畫咗好多風景畫同人物畫,包括《星月夜》(聖雷米時期)。1890年5月,佢出咗療養院,搬去巴黎附近嘅奧維爾敘瓦茲繼續畫畫(奧維爾時期),但係7月27號佢用槍射自己,兩日之後嘅29號就死咗(死亡)。關於佢發作嘅原因,研究人員提出過好多假說,包括癲癇精神分裂症等(病因)。

話說佢喺生前淨係賣出過一幅畫《紅色葡萄園》(都有人話仲有第二幅賣咗),但係喺佢晚年已經有啲好高評價佢嘅評論出現。佢死咗之後,經過舉辦回顧展、出版書信集同傳記等,佢嘅知名度好快就升高,佢嘅作品喺市場上面嘅價值都急升。佢嘅一生俾好多傳記同電影描寫過,好似《烈火中的男人》呢啲代表作,令佢有咗「熱情畫家」、「瘋狂天才」呢啲形象(後世)。

佢同弟弟西奧同朋友留低咗好多,呢啲信出咗書信集,等我哋可以知道佢嘅生活同諗法()。喺大概10年嘅創作期間,佢留低咗大約860幅油畫、150幅水彩畫、1030幅素描、10幅版畫,仲有喺信上面畫嘅130幅速寫,加埋總共超過2100幅作品[5]。最出名嘅作品多數係最後兩年(亞爾時期之後)畫嘅油畫。除咗一系列嘅「自畫像」之外,仲有身邊人嘅肖像畫、花嘅靜物畫風景畫等,特別係以《向日葵》、麥田、柏樹等為主題嘅畫好出名。佢嘅作品受到印象派美學嘅影響,但係用大膽嘅色彩同筆觸表達自己嘅內心同情感,同追求喺畫面上捕捉外界光線效果嘅印象派有啲唔同。佢同高更同塞尚並列為後印象派嘅代表畫家。佢嘅藝術都係表現主義嘅先驅(作品)。

病因

編輯

梵高所引起嘅「耳切事件」同之後持續出現嘅發作原因,包含咗以下幾種因素,有好多假設(根據計算超過100個[6])。當中,癲癇或者精神分裂症嘅說法係最有力嘅[7]。不過,醫學同精神醫學嘅見解係混亂嘅,對於確定診斷應該要小心謹慎,呢點已經被指出[8]

癲癇說
阿爾勒嘅醫院上層對佢嘅診斷係「伴隨全般性譫妄嘅急性躁病」,但年輕嘅費利克斯·雷醫生係唯一認為係「一種癲癇」,而梵高亦都同意呢個解釋。當時,傳統上認為癲癇有一類型係發作同發作之間有長時間穩定期,可以過得比較正常嘅生活,日光、酒精、精神緊張等都可能引發發作。佩隆醫生亦支持雷醫生嘅診斷[9]
精神分裂症
卡爾·雅斯帕斯指出,因為癲癇中典型症狀嘅強直痙攣冇出現,所以對癲癇說表示懷疑,認為係精神分裂症或者麻痺,並且因為佢持續咗兩年都有發作但冇失去判斷能力,所以較傾向於判定係精神分裂症[10]
梅毒性麻痺說
梵高喺安特衛普期間被診斷為梅毒,接受咗水銀治療同坐浴療法。朗格·艾希巴姆診斷佢為「急性梅毒性分裂・癲癇樣障礙」[11]
美尼爾病
美尼爾病係內耳嘅病,伴隨嚴重暈眩、嘔心、強烈耳鳴同失聰。梵高寫道「喺暈眩襲來時,我感到喺痛苦面前變得好懦弱」,有研究從佢嘅信件詳細調查,認為佢符合美尼爾病嘅症狀[12]
苦艾酒中毒說
梵高由安特衛普或者巴黎時期開始大量飲用苦艾酒,但苦艾酒嘅原料苦艾中含有有毒成分茴香,可能引發震顫譫妄、癲癇性痙攣、幻聽等酒精中毒症狀[13]。喺聖雷米精神病院入院期間,梵高曾經吞咗顏料嘅管內物質,因為顏料溶劑松節油同茴香性質相似。不過,將呢個行為同「耳切事件」連結起來有困難[14]。佢嘅信中冇記錄飲咗苦艾酒,仲有指出喺阿爾勒幾乎冇賣苦艾酒[15]
急性間歇性卟啉症
卟啉誘導物代謝異常可能會導致間歇性腹痛、嘔心、嘔吐,並出現光敏感同神經症狀,係一種罕見病。對於呢個說法,有人認為遺傳解釋唔夠充分[16][17]

另外,亦有人指出佢孤獨嘅社交行為、狹窄嘅興趣,認為佢可能有亞斯伯格症候群[18]。關於佢嘅病同藝術之間嘅關係,有人認為佢喺發作期間之間仍然可以冷靜創作,唔能夠話佢嘅藝術係「瘋狂」嘅產物[7]

作品收藏

編輯

以下嘅博物館有佢嘅作品為收藏:

其他

編輯
  1. 仲有另一張相,一直以嚟都話係13歲嘅梵高,但係後尾發現原來係佢弟弟西奧。

參考資料

編輯
  1. 吉屋 2005,頁 42.
  2. 名嘅13歲梵高相原來係弟西奧。ハフポスト。2018-11-30。喺2021-03-03搵到
  3. 師級畫家相...原來係弟弟西奧。AFPBB News。2018-11-30。喺2021-03-03搵到
  4. 係得兩張梵高相 有一張原來係佢弟弟日本放送協會。2018-11-30。原著喺2018-11-30歸檔。喺2018-12-01搵到
  5. David Brooks. "The Vincent van Gogh Gallery". 喺2013-02-26搵到.
  6. 托拉博 1992,頁 286.
  7. 7.0 7.1 木下 2002,頁 100.
  8. 托拉博 1992,頁 286-287.
  9. Naifeh & Smith 2012, pp. 749-751.
  10. 小山田 2006,頁 69.
  11. 小山田 2006,頁 65-69.
  12. 小山田 2006,頁 60.
  13. 小山田 2006,頁 47-50.
  14. 小山田 2006,頁 59-60.
  15. 墨菲 2017,頁 186-188.
  16. 小山田 2006,頁 127.
  17. Natalie Angier (1991-12-21). "New Explanation Given For van Gogh's Agonies". New York Times (英文). 喺2021-03-03搵到.
  18. 菲茨傑拉德 2009,頁 258-271.

出面網頁

編輯
 
維基文庫入面呢位作者嘅作品:
  NODES
os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