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聲調粵語入面可以分析出嘅聲調。用唔同定義計出來嘅聲調數目未必一樣。以標準粵語(即粵海片廣州話)而言,一般有「九聲六調」嘅講法。

粵語方言

編輯

粵語珠江三角洲爲中心,流行於廣東廣西香港澳門越南東北部(山由族聚居地)同埋海外華人社區,依據唔同地域嘅語音同埋用詞,可以劃分做多個方言片,包括粵海片廣府片)、莞寶片羅廣片四邑片高陽片邕潯片勾漏片欽廉片吳化片,唔同學者之間嘅分片多寡可能略有差異。而每個方言片之下,都有三幾種至十幾、廿幾種方言。此外,仲有海南西部人士講嘅儋州話邁話等等嘅未分片粵語方言。由於唔同粵語方言間嘅實際語音皆有差異,因此佢哋嘅聲調數量同埋具體調值會唔一樣。

下文都係以標準粵語爲例。

聲調計法

編輯

聲調嘅定義亦影響到聲調數量嘅計法。

語言學分析上,聲調嘅常用定義係一種附着於音節嘅高低抑揚,又稱「音高」或「調值」。只要調值一樣,就視爲同一聲調,唔使考慮其他因素。

漢語音韻學上,聲調嘅意義就包涵咗抑揚同埋頓挫,抑揚就係前述嘅「音高」或「調值」,頓挫就關係到佢係舒聲定係促聲,具體操作上,取決於佢有冇入聲輔音韻尾

九聲調

編輯

如果依據傳統漢語音韻學嘅定義,即使兩個音節調值一樣,都要再睇佢係咪帶入聲韻尾,即係佢嘅頓挫性質係咪一樣,而決定佢哋係咪唔同聲調。按照呢個標準,標準粵語嘅聲調有9個,分別係:1. 陰平、2. 陰上、3. 陰去、4. 陽平、5. 陽上、6. 陽去、7. 上陰入(陰入)、8. 下陰入(中入)、9. 陽入。1940年代開發嘅黃錫凌羅馬拼音,同埋1970年代開發嘅教育學院拼音方案,都採用呢種定義,以數字1至9嚟標示9個聲調。喺呢種情況下,要判別一個字係咪屬於入聲,可以淨係睇標調嘅代表數字係咪7、8、9,亦可以睇埋佢拼音嘅韻尾字母係咪-p、-t、-k。

六聲調

編輯

如果依據語言學分析上嘅定義,只要兩個音節嘅調值一樣,就視爲同一聲調。按此,標準粵語嘅聲調有6個,分別爲:1. 陰平+上陰入、2. 陰上、3. 陰去+下陰入、4. 陽平、5. 陽上、6. 陽去+陽入。1993年開發嘅香港語言學學會粵語拼音方案,就採用呢種定義,以數字1至6嚟標示6個聲調。喺呢種情況下,要判別一個字係咪屬於入聲,必須睇佢拼音嘅韻尾字母係咪 -p、-t、-k ,唔能夠淨係睇標調嘅代表數字。

九聲六調

編輯

綜合上述兩種情況,平時粵語人士會講粵語有「九聲六調」。「九聲」嘅「聲」代表傳統漢語音韻學上嘅完整聲調。「六調」嘅「調」代表唔理會頓挫性質嘅單純調值,即係現代語言學嘅計法,當中陰平同上陰入嘅分別、陰去同下陰入嘅分別、陽去同陽入嘅分別,都係喺頓挫性質度,唔係喺調值度。

超出九聲調

編輯
内文:變調

上述嘅聲調計法,只係包括咗平常嘅發音,唔包括好似小稱變調、口語嘅下陽入等等少數字嘅變調或者口頭讀音。所以連同變調,粵語嘅聲調可以視爲有十一聲,甚至十三聲[1]。但係如果唔計頓挫性質,就仍然唔超出六調嘅六種高低調值。

陰平係各聲調中調值最高嘅,一啲文獻[2][3]將陰平高平同埋高降兩種變體分開記錄,其中呢種作為小稱變調同埋名詞性變調嘅高平又叫「超平」[4][5]或者「中平」[2],例如「月光」嘅「光」、「曹操」嘅「操」。另一種變調(見「變入」)就係將陽入或者下陰入聲提到同陰上聲一樣嘅音高(入聲本無嗰個音高),有人稱之為「soeng5入」[5]或者「新入」[6],例如「蝴蝶」嘅「蝶」。同一句末語氣助詞變調會影響原句語氣[7]

除咗音高變化之外,句末音節亦都有時長變化,會影響語句口吻[8]

歷史源流

編輯

對於形成粵語唔同聲調嘅計法,有硏究者追溯歷史上對「聲調」嘅睇法。目前比較新嘅成果,傾向認爲上古漢語冇分音高,但係有唔同輔音結尾。後來,唔同嘅輔音結尾漸漸演變成某啲聲調特徵。喺上古漢語後期,可能已出現咗多種唔同調值,但輔音結尾仲係保留住嘅[1]

嚟到中古漢語,「平、上、去、入」四聲肯定已經獲當時嘅人確立。呢個時候,四聲嘅唔同調值,反而成爲咗區分嘅重點,並導致原來嘅輔音結尾變成非必要嘅區分元素,而慢慢脫落,噉就係聲調起源(Tonogenesis)嘅過程。再進一步,聲母嘅嘅濁音也慢慢消失,改爲以調值來區分,清音同埋濁音分別演化成「陰」、「陽」嘅唔同聲調,「四聲」因變成「八聲」[9]

唔同漢語方言演變出來嘅具體調值未必一致。然而「平、上、去、入」四聲中嘅「入聲」,即使到中古漢語嘅後期,仍保留着塞音韻尾,令佢未必需要跟前三者嘅調值唔相同,有可能仍然維持依靠韻尾來區分。以粵語嘅情況,入聲嘅調值可能長期與去聲一樣。即使清濁聲母演變成「陰」同埋「陽」兩套唔同調值後,陰入嘅調值仍可能跟陰去一樣,陽入嘅調值仍可能跟陽去一樣[1]

最後,陰入聲因應元音長短唔同,逐漸分裂成上陰入(又叫「陰入」,另外亦都叫「soeng6入」,不過為免令讀者同「soeng5入」混淆,呢篇文唔用呢個叫法[2])同下陰入(又叫「中入」[2])兩種調值,粵語喺傳統音韻學嘅「九聲」因而形成。然而,下陰入嘅調值仍然同陰去一樣,而分化出來嘅上陰入就同陰平有一樣調值。結果粵語喺語言學度,只計調值,唔計頓挫性質,就係「六調」,好似下表噉[9]

粵語可行嘅調值
調序 調1 調2 調3 調4 調5 調6
調字
調值 55;53 35 33 11;21 13;23 22
調形
(國際音標)
˥;˥˧ ˧˥ ˧ ˩;˨˩ ˩˧;˨˧ ˨
舒聲類 陰平 陰上 陰去 陽平 陽上 陽去
入聲類 上陰入
(陰入)
註1 下陰入
(中入)
註2 陽入
  • 註1:入聲字喺小稱變調時(「變入」),例如「請帖」嘅「帖」字、「麻雀」嘅「雀」字、「手鈪」嘅「鈪」字、人名「小玉、美玉、寶玉」嘅「玉」字,聲調如此。
  • 註2:口語會有相當於陽平調調值嘅入聲調,例如呢幾個帶擬聲性質嘅例子:「一啖嗗落喉嚨」嘅「嗗(gut4)」字、「瞓到goet4 goet2聲」嘅「goet4」字、「咪再gok4道門啦」嘅「gok4」字等等。

標準粵語聲調系統

編輯
標準粵語嘅聲調
聲調名稱 陰平 陰上 陰去 陽平 陽上 陽去 上陰入 下陰入 陽入
調值 55;53 35 33 11;21 13;23 22 5 3 2
國際音標 ˥;˥˧ ˧˥ ˧ ˩;˨˩ ˩˧;˨˧ ˨ ˥ ˧ ˨
漢字舉例
代表數字 1 2 3 4 5 6 1;7 3;8 6;9
粵拼 fan1 fan2 fan3 fan4 fan5 fan6 fat1 faat3 fat6
教院拼音 fan1 fan2 fan3 fan4 fan5 fan6 fat7 faat8 fat9

九聲口訣

編輯
粵語九聲口訣[10]
陰平 陰上 陰去 陽平 陽上 陽去 上陰入 下陰入 陽入
餿
尿

其他粵語聲調現象

編輯

聲調混同/未分化

編輯

有啲方言嘅有啲調類喺發展過程中並冇分化,或者係混同咗。聲調混同可以分為兩種形式,即係發音混同同埋感知混同。對於後生嘅香港粵語人,女性喺保持聲調對立呢方面要好過啲男性[11]。學術上一般用T(Tone)加數字表示第幾聲,噉樣T3、T6就同時表達廣州話嘅去聲同入聲。表列如下:

T序與一般稱呼對應表
T序 T1 T2 T3 T4 T5 T6
調字
調值 55;53 35 33 11;21 13;23 22
調形
(國際音標)
˥;˥˧ ˧˥ ˧ ˩;˨˩ ˩˧;˨˧ ˨
舒聲類 陰平 陰上 陰去 陽平 陽上 陽去
入聲類 上陰入
(陰入)
變入A 下陰入
(中入)
變入B 陽入

由於舒聲、入聲嘅對應關係,有時舒聲混埋咗、對應嘅入聲都會混埋。

T2、T5混

編輯

亦即係陰上同陽上混同。常見於後生嘅香港[11]、廣州[12]、特別係澳門[13]粵語人,同埋某啲方言(中山石岐話,降升調214[14])。

T3、T6混

編輯

亦即係陰去同陽去、下陰入同陽入混同,常見於後生嘅香港[11]、廣州[12][15]、特別係澳門[13]粵語人,同埋某啲方言(中山石岐話,中平調33[14])。對於廣州後生人嚟講,女仔混得要嚴重過男仔[15]

T3、T5混

編輯

亦即係陰去同陽上混同,見於某啲方言(中山三角鎮話,陰去歸陽上213[14])。香港都有混同嘅傾向,體現為某啲字音永久改唨個調(「kwai3>5」「wan3>5」「kau5>3」)、存有兩調(「宿se3~5」「faai3~5啲啦」「ci5~3乎」「keoy5~3」)抑或按義分化成兩調(「測si3」戥「考si5」、「大kau5」戥「kau3父」)[16]

有人認為喺《粵音韻彙》之中已出現唨一字兼讀兩音嘅端倪,體現為記一個聲調為標準音之外、仲記有第個聲調嘅音;而香港啲混淆現象嘅背後原因可能係出於強調、意義分化、用字混淆抑或係低升調發音相對困難或者難以同陰去中平調區分。[16]

喺某啲方言都有類似香港嘅個別字混同或者改調現象,譬如欽州白話(「ci3」「ki3」「wui3」)[17]茂名白話(「ji3」)。

T4、T6混

編輯

亦即係陽平同陽去混同,常見於某啲方言,同埋少部分後生香港[11]、廣州[12]粵語人。無論係出於方言內部陽平、陽去調值相近,抑或係出於陽平、陽去啲唔同來源層次嘅互相影響(譬如陽平降調、陽去平調層次同陽平平調、陽去降調層次撈埋),都好易造成陽平去混同嘅現象。

T1、T3混

編輯

亦即係陰平同陰去混同,常見於四邑話台山話混同為中平調33,新會話混同為中升調23),亦見於其他方言(中山古鎮話,中平調33[14])。但四邑話入聲調值對應平聲、上聲,所以入聲並冇混同(見第啲舒入對應關係)。某啲後生嘅廣州粵語人發音上都有混同[12]

陰入唔分上下

編輯

某啲方言淨係得一個陰入,譬如貴港話蒙山話靈山話小江話等等。

聲調分立

編輯

陽入分上下

編輯

喺某啲勾漏片粵語,譬如鬱林話等等,陽入都會分埋上下,類似陰入按元音長短分上下噉。與此相對,變調對應嘅「下陽入」一般就歸入「變入」,而唔屬於音韻體系呢層嘅陽入分上下。

送氣分調

編輯

喺某啲勾漏片粵語(例如博白桂平尋旺),陰聲會因應送氣聲母(好多係次清)而分化出送氣調。

獨立入聲

編輯

有啲粵語方言有獨立入聲,獨立於中古聲調演變嚟嘅四聲八調體系之外,多數喺口語詞度用,轄字比較少,譬如廉州話嘅高入[18]

廉州話聲調
舒聲 陰平 陰去+陽平 上聲 陽去
調值 45 33 13 21
入聲 高入 上陰入 下陰入 陽入
調值 5 33 13 21

獨立變調

編輯

十位數喺二十以上口語變降調,如廿(二十)、卅(三十)。例句:有二百卅幾個人嚟咗參賽。

有啲粵語方言,變調(譬如小稱變調)好難歸入四聲八調體系入面嘅某一類,就歸入獨立變調。譬如東莞塘角話嘅獨立變調[19],同埋鬱林話嘅三個獨立小稱變調(*44、*24、*45)。

變入

編輯

某啲情況下無論陰陽、無論元音音韻地位,入聲都會因變調(譬如小稱變調)而唔同於音韻體系原有嘅入聲,呢啲即係「變入聲」(廣州話入邊個變入,有啲人又叫「新入」[6])。譬如廣府粵語入邊對應陰上(35)嘅小稱變入(「變入A」),四邑話入邊仲有對應陽上(21/11)調值嘅小稱變入(「變入B」)等等。

第啲舒入對應關係

編輯

有啲舒聲、入聲喺調形上邊雖然有少少差別,之但係都可以睇作係「平去-入」對應嘅,譬如語言變體個陰平係高升(45等)(高明北海欽州等)抑或高降(53等)(梧州茂名等)抑或兩者兼有(肇慶浦北福旺等),而個上陰入就係相對短促嘅高音(5),平聲同入聲大體上仲係互相對應。

有啲粵語方言,舒聲戥入聲會有唔同於「平去入」對應嘅對應關係,譬如四邑話嘅「上平-入」對應關係,以台山話為例:

台山話聲調(上平-入對應)
舒聲 陰平去 陰上 陽平 陽上 陽去
調值 33 55 22 21/11 31
入聲 下陰入 上陰入 陽入 變入
調值 3 5 2 1

又譬如鬱林話嘅「平上去-入」嘅對應關係:

鬱林話聲調(平上去-入對應)
舒聲 陰平 陰上 陰去 陽平 陽上 陽去
調值 454 33 52 232 13 21
入聲 上陰入 下陰入 上陽入 下陽入
調值 5 3 12 1

睇埋

編輯

註釋

編輯
  1. 1.0 1.1 1.2 阿擇 (Chaaak) (2018-09-16)。語聲調 6 個 定係 9 個?Medium (中文)。喺2020-01-20搵到
  2. 2.0 2.1 2.2 2.3 Dyer Ball, James (1888). Cantonese Made Easy 明粵語. 香港.
  3. 白宛如 (1998)。州方言詞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ISBN 7-5343-3434-9
  4. 黃錫凌 (1941)。音韻彙。中華書局。
  5. 5.0 5.1 杜氏昆仲 吳建成 編著。. 音尋正讀--音解淺談篇 (香港中文)。交流出版社。ISBN 978-9-6289409-9-8
  6. 6.0 6.1 李新魁; 黃家教; 施其生; 麥耘、陳定方 (1995)。州方言研究。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7. 思志港大學語言學系從語調到聲調——以粵語句末語氣助詞"呀"、"喎"爲例From Intonation to Tone — The Case of Utterance-Final Particles "aa" and "wo" in Cantonese原著喺2018-07-05歸檔。喺2018-07-04搵到
  8. 麥耘(中國社會科學院):廣州話嘅句末促語調同埋長語調(The Quick Intonation and the Protracted Intonation in the Sentence-final Position in Cantonese),2018年1月。
  9. 9.0 9.1 張群顯(香港理工大學) (2016-11-01)。中古四聲到現代粵語六調 (PDF) (中文)。喺2020-01-20搵到
  10. 頭18句來自:調篇:粵語聲調文字元資料頁:粵語拼盤。原先內容歸檔喺2019-06-03。喺2019-06-03搵到
  11. 11.0 11.1 11.2 11.3 梁源 (2017)。調變異中的發音與感知機制:以香港粵語為例國語文 (2017:6): 723–732。
  12. 12.0 12.1 12.2 12.3 梁源 (Aug 2015)。語聲調演變機制初探——香港話與廣州話聲調混同的比較方語言學
  13. 13.0 13.1 貝先明、向檸。、港、澳三地粵語單字調的聲學比較分析十一屆中國語音學學術會議論文集: 80–84。
  14. 14.0 14.1 14.2 14.3 蔡燕華 (2006)。山粵方言的地理語言學研究 [Geographical Linguistic Studies of the Cantonese used in Zhongshan] (論文)。暨南大學。
  15. 15.0 15.1 李書嫻 (Feb 2008)。於廣州話陰去調和陽去調的聽辨實驗 (2008:1): 34–39。
  16. 16.0 16.1 黃得森 (Jan 2008)。"The Beginning of Merging of the Tonal Categories B2 and C1 in Hong Kong Cantonese" 港粵語陽上陰去相混之始國語言學報36 (1): 155–174。
  17. 州白話。欽州市地方誌辦公室。2019。
  18. 王宗孟 (1990)。州話的聲韻調西民族學院學報 (2): 154–157。
  19. 陳賀周 (2015)。語探源:東莞方言語言研究及詞語考釋。廣州:世界圖書出版廣東有限公司。頁 6。ISBN 978-7-5192-0279-8

出面網頁

編輯
  NOD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