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周攻南唐之战
后周攻南唐之战,是五代末期发生的国与国之间最大规模的军事冲突。战事从955年12月17日,后周世宗派大军南伐开始,战斗中双方互有攻取,很多城池经历过多次争夺。战斗持续了两年零五个月,于958年4月8日结束,最终南唐失去了长江以北的全部领土。[1][2]
后周攻南唐之战 | |||||||
---|---|---|---|---|---|---|---|
五代十国历史事件的一部分 | |||||||
| |||||||
参战方 | |||||||
后周 吴越 荆南 | 南唐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后周: 郭荣、李穀、王彦超、韩令坤、赵匡胤、张永德 吴越国: 钱弘俶 | 李璟、刘仁赡 、刘彦贞 †、皇甫晖、柴克宏、朱元 、林仁肇 | ||||||
兵力 | |||||||
不详 | 不详 |
战役背景
编辑公元955年,在高平之战获胜后,后周世宗柴荣决定征伐四方,统一中原。[注 1]当年3月,有秦州百姓前来请求后周攻取后蜀所占据的陕西地区。[注 2]在和大臣商议后,后周世宗采取行动,派大军前往攻打秦州、凤州等地。[注 3]
7月2日,后蜀方面战况吃紧,后蜀皇帝孟昶开始向北汉和南唐求援,希望对方协助攻打后周后方,并得到了积极的回复。[注 4]
南唐中主李璟生性和善柔弱,喜欢写文章,而且喜欢别人说奉承的话,于是他提拔了一大群只会说好话的人,南唐朝纲日益混乱。[注 5]在此之前,南唐已经灭掉了闽国和楚国,李璟借此开始越来越自大,甚至有了吞并天下的想法。为此,李璟派遣使者走海路绕过后周前往辽和北汉,并与他们商讨共同攻打后周的相关事宜。[注 6]后汉年间,李守贞叛乱的时候,南唐曾出兵支援[注 7],但最后也没有成功[注 8]。尤其是当后周泰宁节度使兼中书令慕容彦超叛周降南唐的时候,南唐派兵5000救援却全军覆没。[3]由于后汉和后来的后周当时的事情比较多,于是就暂时没有和南唐计较。[注 9]
此时的南唐虽然已经灭掉了闽国和楚国,但是由于连年征战,国力消耗十分严重,[4]不到十年,南唐的国库就消耗了一大半,而且灭楚后被武平军节度使反攻,尽失所得领土;灭闽却没能得到闽都福州,泉州、漳州仅名义归附,实际掌控的只有建州、汀州,得不偿失。[注 10]
以前每到冬天的时候,淮河都会水位大减甚至断流,南唐军就在这里驻守,并称之为“把浅”。[注 11]南唐寿州监军吴廷绍认为这边没有战事,留着这种行为是浪费军粮军费的行为,于是直接下令停止“把浅”。南唐清淮节度使刘仁赡上表反对,但是没有得到回应。[注 12]
双方准备
编辑后周
编辑955年12月17日,周世宗任命李穀为淮南前军行营都部署,兼任庐州、寿州知州,忠武节度使王彦超担任其副将。此外,派遣督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韩令坤等十二名将领率军南伐。[注 13]
吴越王钱弘俶派遣元帅府判官陈彦禧前往后周入贡,周世宗命令其转交钱弘俶诏书,让钱弘俶率军协助后周军作战。[注 14]
战事早期和中期,荆南都一直没有参与,直至战役快要结束的时候,958年,荆南国主高保融才派遣指挥使魏璘率领百艘战船东下,参与讨伐,并抵达鄂州。[注 15]
南唐
编辑南唐方面,听说后周军来攻之后,全国上下一片恐慌,而只有刘仁赡神色自若,像平常一样派遣将领前往各地驻防。这种做法有效地缓解了当时的恐慌情绪。[注 16]李璟任命神武统军刘彦贞为北面行营都部署,率军两万前往寿州驻防;同时任命奉化节度使、同平章事皇甫晖为应援使,常州团练使姚凤担任应援都监,二人率军三万前往定远。[注 17]此外,李璟召回了镇南节度使宋齐丘,并与他一起商谈军队指挥事宜;并任命翰林承旨、户部尚书殷崇义担任吏部尚书,管理枢密院。[注 18]
战役经过
编辑周世宗第一次亲征
编辑李穀等人发兵后,在淮河上面搭建浮桥,从正阳渡过淮河。[注 19]956年1月25日,李穀上报称,王彦超在寿州城下击败了两千余人的南唐部队;当月29日,李穀上报称先锋都指挥使白延遇在山口镇击败了千余人的南唐部队。[注 20]
2月17日,周世宗调派了开封府、曹州、滑州和郑州的百姓来修筑大梁的外城。[注 21]
2月19日,周世宗正式下诏亲征淮南,任命宣徽南院使、镇安节度使向训担任东京留守,并让端明殿学士王朴辅助向训工作,此外彰信节度使韩通临时担任点检侍卫司,负责大梁城内外的巡视和检查。[注 22]此外,命令侍卫都指挥使、归德节度使李重进现行率军奔赴正阳,河阳节度使白重赞率领三千兵马在颍上驻扎。[注 23]
2月21日,周世宗自大梁出发。[注 24]李穀率军攻打南唐境内自古即是兵家必争之地的寿州[4],而由于南唐历来非常重视对寿州的防御,刘仁贍任寿州守将前,南唐军事将领、前任寿州守将高审思在寿州城内整顿军机,完善防御设施,每一个微小的细节都不放过[注 25],所以整个长江以北淮河以南,寿州的城防是最坚固的[注 26],这也使得李穀迟迟没有战果。[注 27]南唐将领刘彦贞率兵来救,赶到距离寿州城二百里的来远镇的时候,又换乘数百艘战船直奔正阳,摆出了一副要攻打后周军的浮桥的样子。[注 28]李穀感到非常害怕,他在召集自己的参谋的时候,提到了后周不善水战的弱点,如果浮桥被截断就有可能腹背受敌,于是他决定率军返回防守浮桥。[注 29]此时周世宗赶到了圉镇,得知了李穀的打算之后,立刻派了一名信使前去阻止李穀,结果还是慢了一步,李穀已经撤退回正阳。[注 30]在撤退的路上,后周军军纪全无,军队的辎重和每个士兵的随身物品都有丢失,甚至于后周士兵随军征战的丁夫和都有走丢的。[注 31]2月26日,周世宗赶到陈州,立刻派遣李重进率军赶到淮河边上。[注 32]
3月2日,李穀上奏为其退守行为辩解,但是周世宗还是非常地生气。[注 33]
南唐军的刘彦贞却没有什么带兵的才能,他在藩镇驻守的时候只顾贪财,十分残暴,积攒下了大笔的家财用来贿赂高官,而这些被贿赂的高官跑到李璟面前吹嘘刘彦贞是个治民好手、战场高手,于是爱听好话的李璟就直接把刘彦贞放上了前线。[注 34]而刘彦贞的裨将咸师朗等人也全都是一群有勇无谋的人,看到李穀率部撤退后大喜过望,直接率兵攻打正阳,整个行军队伍加上军队的辎重长达几百里,刘仁赡和池州刺史张全约见状急忙制止,[注 35]并用很委婉的口气,但是刘彦贞完全不接受。[注 36]在刘彦贞部离开后,刘仁赡就断定此战南唐必败,随即加固了城墙的防守。[注 37]李重进此时渡过淮河,在正阳东侧迎击南唐部队并击败之,刘彦贞被阵斩,咸师朗等人被生擒,南唐军阵亡上万人,三十里地全都是南唐军将士的尸体。后周军此役缴获了三十余万军资器械。[注 38]当时的江淮地区很久没有经历过战事了,刘彦贞被击败后,南唐一片恐慌,大量淮北民众和守城官兵集体逃往后周境内[注 39]。张全约带着刘彦贞的残部返回寿州,刘仁赡上表李璟,请求任命张全约为马步左厢都指挥使。[注 40]皇甫晖、姚凤两部退保清流关,[注 41]滁州刺史王绍颜则直接弃城逃跑。[注 42]
涡口之战
编辑3月9日,周世宗抵达永宁镇,让身边的侍卫前去寿州城外安抚当地百姓返回各自家中,继续以前的生产作业。[注 43]3月11日,周世宗抵达正阳,让李重进取代了李穀的战前职位,李穀改为处理寿州行府的相关事宜。[注 44]3月13日,周世宗抵达寿州城下,在淝水南侧安营,命令各部队围攻寿州,并让后备部队把位于正阳的浮桥移动到下蔡镇。[注 45]3月14日,周世宗拉来了从宋州、毫州、陈州、颍州、徐州、宿州、许州、蔡州等地的几十万丁夫攻城,昼夜不息。[注 46]此时上万名南唐军在淮河上活动,并驻扎在了涂山脚下。[注 47]3月17日,周世宗命令赵匡胤对涂山南唐军发起攻击,赵匡胤派一百余名骑兵前往其营地之后假装被击退,并在南唐军追击的必经之路上设伏,最终成功地在涡口大败南唐军,南唐军都监何延锡等人战死,五十余艘战舰被后周军俘获。[注 48]
周世宗任命武平节度使兼中书令王逵为南面行营都统,并命其率部主攻南唐鄂州。[注 49]王逵率部经过岳州的时候,岳州团练使潘叔嗣毕恭毕敬地给王逵部提供财物作为军饷,但是王逵的部下们贪得无厌,有些没拿够的反过来在王逵面前污蔑潘叔嗣,说潘叔嗣要谋反。王逵显得非常的生气,潘叔嗣也就更加地不自安。[注 50]
此时李璟听说湖南的兵也要跟着后周一起进攻,于是让武昌节度使何敬洙把百姓全部搬进城里,准备固守。何敬洙拒绝了这个提议,并把整个城池打扫成了准备作战的样子,放言称:“敌人要是来,就和士兵百姓与敌人死磕到底!”这种做法也赢得了李璟的赞赏。[注 51]
3月23日,下蔡镇的浮桥建成,周世宗亲自前往查看。[注 52]
3月25日,庐州、拜州、光州、黄州巡检使司超上奏称在盛唐击败了三千余人的南唐军,俘获南唐都监高弼等将领,缴获战舰四十余艘。[注 53]
滁州之战
编辑也是在3月25日,周世宗命令赵匡胤加速行军,直接攻打清流关。[注 54]皇甫晖等率部在山下列阵,刚刚和后周军的前锋交战,赵匡胤就带着部队绕过山后,从后面偷袭南唐军。皇甫晖大惊,率领部队进入滁州城,准备断掉桥梁守城。[注 55]赵匡胤率部直接渡河,来到滁州城下。[注 56]皇甫晖给赵匡胤传话:“人都是各为其主的,希望能和你列阵对战。”赵匡胤笑着答应了这个请求。[注 57]皇甫晖率领部队从城中出来,赵匡胤突然单枪匹马冲入南唐军阵,喊道:“我只杀皇甫晖,其他人等都无关!”[注 58]说完挥剑砍中了皇甫晖的头部。皇甫晖连同姚凤一起被生擒,滁州也顺利攻克。[注 59]几天后,赵匡胤的父亲、时任马军副都指挥使的赵弘殷半夜领兵来到滁州城下,要赵匡胤开城门。赵匡胤以军规为由,直到第二天早晨才把赵弘殷放进城。[注 60]
周世宗派遣翰林学士窦仪前往滁州检查滁州城内的宝物,赵匡胤在这个时候派遣亲信想把宝物里面的绢取走。[注 61]窦仪对赵匡胤说:“你刚打下城来的时候拿什么都随便;现在是皇帝要,收归国有,要是你没有诏书,我就不能再给你了。”自此赵匡胤开始厚待窦仪。[注 62]周世宗下令让左金吾卫将军马崇祚担任滁州知州。[注 63]
早些时候,永兴节度使刘词临死之前推荐赵普入仕,后周军刚刚攻下滁州的时候,范质把赵普推荐到了滁州军事判官的位置上。[注 64]当时滁州抓了一百多个强盗,本来都改判死罪,赵普决定先审讯然后再判决,结果十分之七八的强盗都活了下来。[注 65]
南唐第一次求和
编辑李璟派遣泗州牙将王知朗带着自己的信函赶往徐州。信函中李璟自称“唐皇帝”,表示自己愿意把周世宗“当做哥哥看待”,每年赔财宝来当做军费,希望后周退兵。[注 66]3月31日,徐州地方官将这封信递交给了周世宗,周世宗并未做任何回应。[注 67]4月4日,周世宗派前任武胜节度使侯章等率军攻打寿州水寨,并把水寨壕沟的西北角挖开,壕沟里面的水全部被导入了淝水里。[注 68]
赵匡胤派遣使者把皇甫晖和姚凤等战俘送到了周世宗那里,皇甫晖重伤卧床不起,见到周世宗之后,提及自己为何战败,说:“我不是不忠于南唐,而是我的士兵们和您的军队差距太大了。我以前和辽军作战的时候都没见过这样的对手。”同时他还极力褒奖了赵匡胤的勇敢。周世宗释放了皇甫晖,几天之后,皇甫晖去世。[注 69]
周世宗在得知南唐的扬州没有任何守备之后,于4月5日派韩令坤等率兵对扬州发动袭击,同时告诫韩令坤不得伤害当地百姓。此地有南唐皇族陵寝,周世宗派人与李氏家族的人一同守护这篇陵寝。[注 70]
南唐军队屡屡受挫,李璟害怕自己被逼得逃离金陵,于是就派遣翰林学士、户部侍郎钟谟,工部侍郎、文理院学士李德明向后周奉表称臣,请求退军,同时还上贡御服、茶药及金器一千两,银器五千两,缯锦二千匹,犒军牛五百头,酒二千斛,这些全部于4月8日送抵寿州城下。[注 71]钟谟和李德明历来以能言善辩著称,周世宗知道他们是来游说的,于是就带着全副武装的士兵面见他们,说:“你们的主公自称唐朝王室苗裔,礼节或许和其他国家的不太一样。你们和我就隔了一条淮河,却从来没有好好相处过,还走海路去找辽国,不和中原地区打交道,跑去和蛮夷结交,礼仪何在?还想要我罢兵?我又不是齐楚燕韩赵魏那样的笨蛋诸侯,你以为你能说得动我?回去告诉你们主公,让他自己来见我,再拜谢罪,就什么事都没有了。否则,我把你们的金陵城打下来,国库拿来劳军,到时候可不要后悔!”钟谟和李德明吓得不敢说话。[注 72]
吴越国参战
编辑吴越王钱弘俶在收到周世宗的指令之后,在吴越国与南唐的边境上屯兵,等待周世宗的命令。[注 73]苏州营田指挥使陈满对吴越国丞相吴程建议攻打常州。[注 74]当时李璟对江阴地区百姓发布诏书安抚,陈满伪报吴程称后周诏书已到。[注 75]吴程将陈满的原话转告给了钱弘俶,希望钱弘俶能立即发兵。另一为丞相元德昭提出反对意见,认为如果没有后周军队策应,自己孤军深入是非常危险的。而吴程认为机不可失,继续请求出兵。最终钱弘俶采纳了吴程的意见。[注 76]4月9日,钱弘俶派遣吴程作为衢州刺史鲍修让、中直都指挥使罗晟的监军,发兵常州。[注 77]吴程对将士们说“元丞相不想出兵”,搞得全军上下一片愤慨。有人放言称要杀元德昭。[注 78]钱弘俶把元德昭藏在自己的府内,并派人去抓放话要杀元德昭的人。钱弘俶感叹,表示这不是什么好兆头。[注 79]
连克数州
编辑4月11日,韩令坤所部抵达扬州。[注 80]当天早晨,韩令坤派遣白延遇先率领几百骑兵冲进城里,但是城中毫无反应。[注 81]韩令坤随即率大军赶到,南唐东都赢屯使贾崇在城内大肆放火后弃城南逃,城中的副指挥官、工部侍郎冯延鲁化装成和尚躲进了寺庙,但还是被后周军搜了出来。[注 82]韩令坤安抚当地百姓,让他们恢复正常的生活秩序。[注 83]
4月16日,王逵上奏攻克南唐军鄂州常山寨,抓获守将陈泽等人,并将战俘转交给周世宗。[注 84]不久,王逵被潘叔嗣所杀,潘叔嗣又被周行逢所杀,武平军为周行逢所治。
4月17日,赵匡胤上奏南唐天长制置使耿谦投降,缴获军粮二十余万。[注 85]
李璟派遣尹延范前往泰州,把曾经的吴国的皇族迁到润州。尹延范觉得路不太好走,担心这群皇族会生变,于是将这群吴国皇族当中的所有男子共六十人全部杀害,并返回金陵上报了这一情况。李璟对此十分生气,并将尹延范腰斩。[注 86]
韩令坤率军攻打南唐泰州,并成功攻克,南唐泰州刺史方讷跑回了金陵。[注 87]周世宗任命给事中高防担任泰州知州。[注 88]
李璟派人前往辽寻求救兵,但这个装着信件的蜡丸于4月18日被静安军使何继先截获。[注 89]
4月19日,钱弘俶派遣上直都指挥使路彦铢攻打宣州,罗晟率领吴越水军驻扎在长江北岸。[注 90]南唐静海制置使姚彦洪率领上万名士兵百姓投奔吴越。[注 91]
4月20日下午,周世宗从淝桥上经过的时候,自己搬了一块大石头到对岸的后周军水寨,用作后周军石炮的炮弹。跟着一起过桥的官员们也每人各搬一块。[注 92]
赵匡胤乘坐皮船在寿春城的护城河中侦查,城上用弩箭连续对赵匡胤进行拦截,每根箭都像房梁一样粗。[注 93]牙将张琼用身体给赵匡胤挡箭,被击中了大腿后昏厥,一段时间后自己醒来。[注 94]箭头插在大腿骨内拔不出来,张琼喝了一大杯酒之后让人砸烂骨头取箭头。张琼大量失血,但仍然神色自若。[注 95]
光州、舒州、黄州招安巡检使、行光州刺史何超率领安州、随州、申州和蔡州的数万人兵力围攻光州。4月22日,何超上奏,南唐光州刺史张绍弃城逃跑,都监张承翰举城投降。[注 96]
4月23日,行舒州刺史郭令图攻陷舒州,[注 97]刺史周弘祚投水而死。南唐蕲州将领李福杀掉了蕲州知州王承巂举州投降。[注 98]周世宗派遣六宅使齐藏珍攻打黄州。[注 99]
当初攻打后蜀的时候,周世宗赦免了一部分后蜀士兵,并让他们继续在军队中服役,随同后周军攻打淮南。结果这群士兵在战争中又投降了南唐。[注 100]4月29日,李璟把投降的一百五十名前后蜀士兵交还给了后周军,周世宗下令将这群逃兵全部斩首。[注 101]
南唐第二次求和
编辑李璟派遣李德明、孙晟和周世宗交涉,以去掉自己的皇帝封号、割让寿州、濠州、泗州、楚州、光州、海州六处,每年上贡百万金和帛,乞求后周罢兵。[注 102]而周世宗认为淮南的地区已经攻下来一半了,每个将领都进展很顺利,不打下来整个长江以北决不罢兵。[注 103]李德明见状,请求返回金陵,和李璟交涉关于割让整个长江以北的事宜,获得了周世宗的同意。[注 104]孙晟于是奏请与王崇质和李德明一起返回金陵。周世宗派遣供奉官安弘道送李德明等人返回金陵,并带去了周世宗的诏书,上面提到了如果南唐答应废除帝号、割让土地,后周就立即罢兵。李璟回信表示感谢。[注 105]
但是当李德明称后周军队非常强盛、并称赞周世宗的威德,同时劝李璟割让长江以北的时候,李璟并没有显得高兴。[注 106]宋齐丘认为割让土地没有好处,而且他还攻击李德明夸大事实,为人轻佻。南唐百姓当中也没有多少人相信。[注 107]枢密使陈觉、副使李徵古历来和李德明、孙晟关系不好,他们唆使王崇质向李璟撒谎称“李德明卖国求荣”。李德明也怒了,捋起袖子大喊“北军必胜!”李璟非常生气,将李德明斩首示众。[注 108]
常州之战
编辑吴程率军攻打常州,攻陷了常州外城墙,抓获了南唐常州团练使赵仁泽。赵仁泽被押往钱塘,见到了钱弘俶之后拒不下跪,而且责骂钱弘俶称其背弃了和南唐的约定。[注 109]盛怒之下的钱弘俶掰裂了赵仁泽的嘴,裂口一直延伸到了耳朵的位置。元德昭念其忠诚,给赵仁泽用好药治伤,让赵仁泽最终逃过一死。[注 110]
李璟在得知吴越军围攻常州之后,担心其进攻润州,而南唐宣州润州大都督、燕王李弘冀太年轻,担心他不会打仗,于是就把李弘冀召回了金陵。[注 111]部将赵铎对李弘冀说:“燕王您现在是元帅,是大家所依赖的对象,您这个时候回去,前线会大乱的。”李弘冀也同意这个观点,于是拒不返回金陵,并派遣各路将领分守要地。 [注 112]南唐龙武都虞侯柴克宏,沉默寡言而乐善好施,不喜欢管理家产,虽然带兵,但是日夜和客人们喝酒取乐,没人看得出来他能打仗。[注 113]当时有人说柴克宏很久没升官了,李璟就给了他一个抚州刺史。[注 114]柴克宏请以死效力,柴克宏的母亲也称他很有他的父亲柴再用的风范,如果柴克宏不能够胜任他的职务,愿意以全家人的性命谢罪。[注 115]李璟于是任命柴克宏为右武卫将军,和袁州刺史陆孟俊一起赶赴常州,支援当地南唐军。[注 116]
当时南唐军的主力全都在长江以北,柴克宏的手下几千人全都是羸弱的老兵,枢密使李徵古给分发的装甲也全都是被锈蚀了的。[注 117]柴克宏找李徵古理论,李徵古反而谩骂柴克宏,这反而激起了柴克宏部的士气。[注 118]当柴克宏抵达润州的时候,李徵古派使者传信,要用神卫统军朱匡业来代替柴克宏的职务。[注 119]李弘冀对柴克宏说:“你只管打仗,其他事情我来处理。” [注 120]李弘冀随即上表称柴克宏才略出众,可以成功,常州危在旦夕,这个时候换将领是不合适的。[注 121]柴克宏引兵直奔常州,李徵古又派使者来召还,柴克宏说:“我几天内就能将敌人赶跑,你来叫我回去,肯定是吴越国钱氏所派的奸细小人!”命令斩杀。使者称自己是李徵古派来的,柴克宏骂道:“就算是李徵古来了,我也杀了!”于是杀了使者。 [注 122]
鲍修让和罗晟早年在福州和吴程结下梁子,此时围攻常州,吴程一直在阻挠二人的行动,搞得鲍修让和罗晟一肚子怨气。[注 123] 5月8日,柴克宏抵达常州,在船上蒙上幕布,让士兵们躲在里面,声称是接此前出使吴越的乔匡舜回去的使团。吴越军的巡逻人员将事情报告给了吴程,吴程怀疑其中有诈,告诫诸军小心。[注 124]南唐军上岸,直奔吴越军营而去,罗晟所部不认真迎敌,直接把敌军引向了吴程的营帐,吴程只身逃脱。柴克宏大破吴越军,阵斩上万人。这时朱匡业来到南唐军行营,柴克宏对其甚为恭敬。吴程回到钱塘,被钱弘俶免去所有官职。[注 125]
由于柴克宏曾经担任宣州巡检使,宣州的城墙在柴克宏的治下得到了极大加固,这给吴越军的进攻带来了极大的麻烦。[注 126]吴越将领路彦铢久攻不下,吴程部又遭重创,于是路彦铢也于5月11日撤退。[注 127]李璟任命柴克宏为奉化节度使,柴克宏请求支援寿州,结果在赶往寿州的途中去世。[注 128]
李璟派遣诸道兵马元帅、齐王李景达率兵抵御后周部队,同时任命陈觉为其监军,前武安节度使边镐为其后应。[注 129]中书舍人韩熙载认为亲王当元帅,带兵还要派监军是极度的不信任,李璟没有听从。[注 130]李璟还派遣鸿胪卿潘承佑前往泉州、建州招募骁勇将领,潘承佑推荐了前任永安节度使许文稹、静江节度使陈德诚、以及建州人郑彦华和林仁翰的弟弟林仁肇。[注 131]李璟派许文稹为西面行营应援使,郑彦华和林仁肇也都被任命为将领。[注 132]
扬州之战
编辑5月20日,李重进被任命为庐州、寿州等州的招讨使,武宁节度使武行德被任命为濠州城下都部署。[注 133]
南唐右卫将军陆孟俊从常州带兵上万人赶往泰州,后周军见状立刻撤退,陆孟俊重新占领泰州,并派陈德诚在此驻守。[注 134]陆孟俊随即率军转攻扬州,在蜀冈安营,双方兵力悬殊,韩令坤随即带兵撤退。周世宗立刻派遣张永德前往援助,韩令坤随即返回扬州。[注 135]周世宗又派遣赵匡胤在六合驻扎,赵匡胤放出话:“哪个后周的士兵要是敢从六合逃过去,我就砍掉他的腿!”韩令坤这才开始打算守城。 [注 136]周世宗自从抵达了寿春城下,命令各路军队不分昼夜攻打城池,但是久攻不下。这时天降大雨,后周军营内积水深达数尺,工程器具损失以及将士失踪死亡的不计其数,兵粮运不过来,李德明也迟迟没有消息,于是有人提议退兵。这时有大臣建议周世宗向东前往濠州督战,并且对城中南唐守军声称寿州已经攻陷。周世宗采纳了这条建议。[注 137]5月25日,周世宗顺淮河而下,并于5月31日抵达濠州。[注 138]
韩令坤在扬州城东击败了南唐军,并生擒了陆孟俊。[注 139]陆孟俊早年曾经在废掉马希萼改立马希崇的时候,几乎杀掉了前舒州刺史杨昭恽全家,并劫走了全部财物。[注 140]韩令坤入据扬州的时候,马希崇把仅剩的杨家姑娘送给了韩令坤,韩令坤对她宠爱有加。[注 141]在得知陆孟俊被俘后,杨氏突然嚎啕大哭,惊呆了的韩令坤询问杨氏缘由。杨氏称就是陆孟俊当年在潭州杀光了她的家人,说完后接着大哭。韩令坤随即就把陆孟俊杀掉了。[注 142]
南唐齐王李景达率领两万兵力从瓜步渡过长江,在距离六合二十多里地的位置扎营,不再继续前进。[注 143]各位将领都准备出击迎战,赵匡胤制止他们,说这时对方惧怕我们,还不知道我们有多少人,这时候出击会很被动,要等他们打过来再说。[注 144]几天后,南唐出兵进攻六合,赵匡胤率军反击,阵斩南唐军五千余人,其余上万人的部队想要逃过长江,为了争抢一条渡船而淹死的人不计其数。南唐军主力自此所剩无几。[注 145]
在战斗当中,后周军有些士兵不愿出力。赵匡胤在阵中督战,发现不认真打仗的士兵,就用剑砍他的皮帽子。[注 146]第二天,赵匡胤把所有皮帽子被自己砍过的士兵斩首,于是所有后周军将士都不敢不奋勇杀敌。[注 147]之前李璟调集扬州周围所有的兵力试图夺回扬州。[注 148]6月10日,韩令坤上奏在湾头堰击败从楚州来战的万余名南唐军,抓获涟州刺史秦进崇。张永德则在曲溪堰击败了从泗州赶来的万余名南唐军。[注 149]
6月17日,向训被任命为淮南节度使,兼任沿江招讨使。[注 150]涡口上奏称新的浮桥已经建好。[注 151]6月18日,周世宗从濠州赶到涡口。周世宗锐意进取,想要亲自到扬州督战,最后还是被范质等人以士卒疲乏、军粮不足为由拦了下来。[注 152]
6月23日,涡口改为镇淮军。[注 153]
6月29日,周世宗留下李重进等人继续围攻寿州,自己则从涡口返回,并于7月6日返回大梁。[注 154]
南唐反击
编辑7月21日,周世宗下令在淮南地区大赦,废除南唐的苛捐杂役,如果有什么不利于百姓生产作业的,可以直接上报当地的后周长官。[注 155]
后周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彰信节度使李继勋在寿州城南扎营,被南唐将领刘仁赡偷袭,数百名士兵被杀,攻城器具被焚。[注 156]
南唐驾部员外郎朱元因为上疏阐述关于用兵方略的事情,被李璟委派去收复江北各州。[注 157]很快,朱元就率军攻取了舒州,后周舒州刺史郭令图弃城逃跑。此外南唐将领李平还攻取了蕲州。[注 158]李璟任命朱元为舒州团练使,李平为蕲州刺史。[注 159]朱元没过多久又攻取了和州。[注 160]
以前南唐控制了百姓的茶盐贸易,并且强征百姓的粮食和帛,并称之为“博征”,在淮南地区大搞军田,当地百姓苦不堪言。[注 161]后周军队来了,当地百姓争着用牛羊和酒肉劳军,但是后周军没有拿当地百姓当回事,失望的百姓们在山里和湖边建立堡垒自守,以农具为兵器,厚纸做铠甲,时人称之为“白甲军”。[注 162]后周军前去讨伐,却屡屡失败,而之前攻下来的南唐诸州,大部分都被夺了回去。[注 163]
南唐的援兵在紫金山驻扎,和寿春城中的南唐军遥相呼应。[注 164]淮南节度使向训请求调集广陵的兵力猛攻寿春,攻下来之后再考虑别的事情。该计划得到了周世宗的批准。[注 165]向训把扬州的府库打开,里面的钱财分发给了扬州的各路主要官员,但前提条件是不许拿百姓的任何东西。扬州百姓对此感到很高兴,等后周军回来的时候,扬州百姓夹道欢迎,并送给军队自己家中所储备的食物。[注 166]后周滁州的守将也弃城而去,协助其他部队合力攻打寿春城。[注 167]
南唐军的各路将领请求占据有利地形迎战后周军队,却遭到了宋齐丘的抵制。宋齐丘下令让各路将领守好各自的城池,不得擅自出击。[注 168]寿春的局势开始不被南唐军所控制。李景达的部队驻扎在濠州,和寿州城遥相呼应,但是军政事务全都被陈觉控制着,李景达只能签个字。明明有五万人的军队却毫无战意,而军队当中的将士长官都很怕陈觉,没有一个敢抗议的。[注 169] 当年9月,后周殿前都指挥使、义成节度使张永德在下蔡镇屯兵,南唐将领林仁肇从水陆两侧支援寿春城。[注 170]张永德率军阻击,林仁肇和濠州监军郭廷谓在船里填满了易燃的木头,准备顺江而下烧毁浮桥,结果风向大变,火船被吹回了南唐军阵,南唐军因此败退。[注 171]张永德在距离浮桥十几步的江面上架起了绵延千余尺的铁网,南唐军由此无法靠近浮桥。[注 172]
进入冬天,当年11月,李重进上奏南唐军袭击盛唐,被后周铁骑都指挥使王彦升率军击溃,阵斩三千余人。[注 173]
11月28日,张永德上奏称在下蔡再次击败南唐军。当天南唐水军大举进攻,张永德让后周军中善于游泳的士兵在南唐军的船上系上铁锁,然后后周军大举进攻,南唐军的船只无法动弹,淹死者不计其数。张永德在战后把自己的金腰带解下来送给了那群善于游泳的士兵。[注 174]
11月30日,赵匡胤被任命为定国节度使,兼任殿前都指挥使。赵匡胤同时申请让渭州军事判官赵普担任自己的节度推官。[注 175]
张永德和李重进之间的关系不是很好,张永德曾经上表称李重进有二心,但是周世宗不信。[注 176]当时这两个人都手拥重兵,一时间人们都很怕两个人会内讧。[注 177]李重进有一天单独走进了张永德的军营,两人很从容地吃饭喝酒,相谈甚欢。席间,李重进和张永德二人成功地放下了对对方的仇念。[注 178]李璟听说此事后,用蜡丸藏信的方式诱惑李重进反叛,里面的文字充斥着反间和毁谤的言辞。这封信最终被李重进交给了周世宗。[注 179]
早先南唐的使者孙晟和钟谟跟着周世宗返回大梁的时候,很受周世宗的优待。[注 180]得到蜡书的当天,周世宗召见孙晟,问及孙晟关于南唐的事情,孙晟回答“南唐主畏惧陛下您的神武,对陛下没有二心”。[注 181]这时候蜡书被呈递了上来,盛怒之下的周世宗责骂孙晟不讲实话,孙晟不卑不亢,只求一死。[注 182]问及关于南唐的实力的时候,孙晟则闭口不答。[注 183]12月21日,周世宗命令都承旨曹翰把孙晟送到右军巡院,以周世宗的名义责问孙晟一些事情。二人喝酒喝到兴头上,曹翰开始问孙晟事情,孙晟什么都不回答。[注 184]曹翰这时才说:“有敕令,要赐您死。”孙晟面不改色,从容地整理衣冠,向南跪拜,说:“那我就以死报国!”随即赴刑。孙晟随行的百余人全部被杀,钟谟被贬为耀州司马。[注 185]没过多久,周世宗念孙晟忠义有气节,开始后悔杀他,于是将钟谟召回,并拜为卫尉少卿。[注 186]
957年1月17日,张永德被任命为殿前都点检。[注 187]
周世宗第二次亲征
编辑后周军包围寿春城很长时间了,但一直攻不下来,城中的粮食也快吃光了。[注 188]南唐齐王李景达从濠州派遣应援使、永安节度使许文稹,督军使边镐,以及北面招讨使朱元等率军数万,沿着淮河逆流而上,前往支援寿春。这批南唐军在紫金山驻扎,十余个城寨像串联起来的珍珠一样,和城内的守军遥相呼应;城外的南唐军又向寿春城的方向挖地道,准备向寿春城里的守军运送粮食,但是这个隧道要挖几十里地。[注 189]南唐军快要开到寿春城的时候,李重进对其发起了攻击,南唐军大败,阵亡五千人,并丢掉了两个军寨。[注 190]2月21日,李重进将战果上报。22日,周世宗下诏称下个月继续视察淮河前线。[注 191]
刘仁赡请求让边镐守濠州城,自己率领军队出城和后周军决战,该建议被李景达否决。刘仁赡不久之后就气得生了病。[注 192]刘仁赡的小儿子刘崇谏准备趁晚上渡过淮河投靠后周,被南唐的小军官抓获,刘仁赡不顾他人劝阻,依军令将刘崇谏腰斩。[注 193]
后周军内认为南唐援兵还很强大,很多参谋都请求罢兵,周世宗也对此犹豫不决。[注 194]李穀此时卧病在床,3月12日,周世宗派遣范质和王溥去和李穀进行对策商讨,李穀称:“寿春马上就可以攻下来了,这个时候只需要陛下亲征就行了!”周世宗听罢很高兴。[注 195]
紫金山之战
编辑3月20日,周世宗任命王朴担任东京留守,兼管开封府;以三司使张美担任大内都巡检,侍卫都虞候韩通担任京城内外都巡检。[注 196]21日,周世宗自大梁出发。[注 197]先前后周和南唐在水上作战的时候屡屡受挫,对此周世宗一直怀恨在心。[注 198]从寿春返回后,周世宗在大梁城西侧的汴河造了数百艘的战舰,让南唐降将教习水战。几个月后,水战的局势开始完全被后周军所掌控。[注 199]后来右骁卫大将军王环率领水军从闵河出发,沿着颍河进入淮河,令驻守在当地的南唐军感到惊恐。[注 200]
3月31日,周世宗抵达下蔡。4月4日晚上,周世宗渡过淮河,抵达寿春城下。[注 201]5日早晨,周世宗所部驻扎在紫金山(今安徽省寿县东北、淮河南岸)南侧,赵匡胤被任命为先锋,对南唐军的先锋寨和紫金山北的一处军寨发动攻击,全部得胜,阵斩三千余人。南唐军还没挖成的甬道也被后周军截断,南唐军前后不能相救。[注 202]到了当天晚上,周世宗分兵把守各个刚刚攻占的军寨,自己则返回了下蔡。[注 203]
南唐军朱元自恃有功,不听李景达的调度。而陈觉和朱元之间关系并不好,每次都会上书称朱元为人反复无常,不可以带兵。听信谗言的李璟派遣杨守忠替代朱元的职位。[注 204]杨守忠抵达了濠州之后,陈觉假借李景达的命令,把朱元召到濠州“商议军事”,准备借机夺其兵权。[注 205]朱元听说此事后非常生气,甚至准备自杀,朱元的门客宋垍制止了他,并成功劝说朱元举全寨上万人投降后周。朱元的裨将时厚卿不愿意投降,被朱元杀掉。[注 206]
周世宗考虑到南唐军应该会沿着淮河向东溃逃,于是派虎捷左厢都指挥使赵晁率领数千水兵在淮河上顺流而下。[注 207]4月7日,周世宗在赵步(今安徽省凤台县东、淮河北岸)驻军,各路将领围攻南唐紫金山寨并获得成功,南唐军被阵斩上万人,许文稹、边镐、杨守忠等将领全部被活捉。[注 208]南唐军残部果然顺着淮河向东逃窜,周世宗亲自率领数百骑兵沿着淮河北岸追击,其他将领沿着淮河南岸追击,水军则在淮河上发起追击,李景达所率南唐军五万人,战死、淹死以及投降的总共四万余人,后周军缴获的战船和粮食、兵器都是数以十万计。[注 209]当天傍晚,周世宗赶到了荆山洪,此地已经距离出发地赵步有二百余里的距离了。当天晚上,周世宗在镇淮军(今安徽省怀远县)下榻,第二天随从官员才赶到镇淮军。[注 210]刘仁赡听说援兵被后周军击溃后扼腕叹息。[注 211]4月9日,周世宗命令附近县的丁夫数千人给镇淮军筑城,总共建了两座城,淮河南北两岸各一个。下蔡的浮桥被挪到了这里,被用来扼守濠州和寿州援兵的来路。[注 212]此时的淮河正在涨水,南唐濠州都监郭廷谓逆流而上,准备发动偷袭焚毁浮桥,结果被右龙武统军赵匡赞发现,在其必经之路上伏击南唐军,并获得胜利。[注 213]
南唐齐王李景达和陈觉从濠州跑回了金陵城,只有静江节度使陈德诚部全军而退。[注 214]
4月13日,淮南节度使向训被任命为武宁节度使,兼任淮南道行营都监,所部驻扎在镇淮军。[注 215]
4月14日,周世宗从镇淮军返回下蔡。15日,周世宗给了刘仁赡一封诏书,投降与否由他自己决定。[注 216]
李璟向大臣们咨询自己是否应该亲征来抵御后周军,中书舍人乔匡舜认为这样不行,结果被李璟以扰乱军心为名流放到了抚州。[注 217]李璟改问神卫统军朱匡业和刘存忠,朱匡业用一句诗回答:“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而刘存忠也表示同意。李璟一怒之下把朱匡业贬为抚州副使,刘存忠被流放到了饶州。[注 218]而李璟最后也没有踏出金陵城半步。[注 219]
4月19日,周世宗在寿州城北列阵,向城内守军展示兵力。南唐守将、清淮节度使兼侍中刘仁赡已经病得不认人了。21日,南唐监军使周廷构、营田副使孙羽等人以刘仁赡的名义出城投降。[注 220]22日,周世宗赐给刘仁赡诏书,派遣阖门使张保续进城宣读诏书。刘仁赡的儿子刘崇让出门接受诏书并谢罪。[注 221]23日,正式的受降仪式在寿春城北进行,周廷构等人把刘仁赡用担架抬出城参加仪式。刘仁赡卧病不起,周世宗在慰问并赏赐财物后,让刘仁赡回去接着养病。[注 222]
25日,寿州的治所被从寿春城转移到了下蔡,寿州境内死罪以下全部被赦免。州民有听从南唐指令上山反抗后周的,诏令其回家务农,过去的事情既往不咎,如果在此期间有所杀伤也不再追究。[注 223]以往的政令如果有不便于百姓生产作业的,全部上报寿州治所。[注 224]26日,任命刘仁赡为天平节度使,兼任中书令。当天,刘仁赡去世,追赠彭城郡王。[注 225]李璟在得知刘仁赡去世后,也追赠太师。[注 226]周世宗为了纪念刘仁赡的气节,将清淮军改名为忠正军,并任命右羽林统军杨信担任忠正节度使、同平章事。[注 227]同时下令将寿州粮仓打开,赈济灾民。[注 228]
5月1日,周世宗返回北方,并于14日返回大梁。[注 229]
5月29日,南唐投降后周的士兵被归入新组建的怀德军中。[注 230]
6月11日,赵匡胤被任命为义成节度使。[注 231]
南唐最后反扑
编辑南唐军将领郭廷谓烧毁了涡口的浮桥,并在定远击溃了武宁节度使武行德部,武行德只身逃脱。李璟任命郭廷谓为滁州团练使,并充当上坏水陆应援使。[注 232]
7月31日,周世宗开始重新整治定远军和寿春城南的失利,任命武行德为左卫上将军,李继勋为右卫上将军。[注 233]
周世宗第三次亲征
编辑11月13日,周世宗从大梁出发,当月27日抵达淮河,并于当晚五鼓时分渡过淮河;28日抵达濠州城西侧。[注 234]濠州城东北方向十八里处有一片滩涂地,南唐军在上面设置了栅栏,周围还挖了护城河,他们认定后周军队无法通过。[注 235]29日,周世宗亲自率军攻打,并且派康保裔率领数百名士兵乘坐骆驼渡过护城河,赵匡胤率骑兵紧随其后,最终成功攻陷该地。[注 236]李重进攻破了濠州的南关城。[注 237]12月4日,周世宗亲自率军攻打濠州,王审琦攻拔南唐水寨。南唐军在濠州城北屯了几百艘战船,又把大木头立在了淮河河道里,用以限制后周军活动。[注 238]周世宗让水军发起进攻,南唐军在淮河上的布防没过多久就崩溃了。南唐军在战斗中共有七十多艘战船被焚,两千余人被杀。后周军随即攻陷了南唐军的羊马城,濠州主城内陷入一片恐慌。[注 239]12月7日晚上,濠州守将郭廷谓上表称自己家人都在南唐,“如果自己投降他们可能性命不保,请让我先派使者回金陵复命,然后再回来投降”。周世宗批准了他的请求。[注 240]
12月12日,周世宗得知南唐有数百艘战船在泗水东侧,准备支援濠州,于是亲自率军前往迎击,并于两天后在洞口大破南唐军,阵斩五千余人,俘虏两千余人。于是后周军乘胜东下,所经之处无不获胜。[注 241]12月16日,后周军抵达泗州城下。赵匡胤率军攻打泗州城南,放火烧掉了城门,攻破泗州城的水寨以及月城。周世宗来到月城城楼,亲自督促将士们攻城。[注 242]
12月26日,南唐泗州守将范再遇举城投降。周世宗任命范再遇为宿州团练使。[注 243]周世宗来到泗州城下,让军中割柴草的人不许割到百姓的庄稼。百姓们非常感激,争相用收割来的稻穀劳军。泗州城虽然攻下来了,但是没有一个士兵敢擅自入城。[注 244]周世宗听说南唐在洞口又集结了几百艘战船,随即派遣骑兵过去探察,逼得南唐军退保清口。[注 245]12月29日,周世宗亲自率军顺着淮河北岸前进,其余将领在淮河上前进,一同追击南唐军。当时的淮河河岸很久没有走人了,上面长满了密密麻麻的芦苇,泥淖和沟壑也到处都是,但是后周军队乘胜前进,早就忘记了疲劳。[注 246]12月31日,后周军追上了南唐军,两军一边打一边走,战鼓等声音几十里的范围内都听得到。[注 247]958年1月1日,后周军在楚州西北大破南唐军。有的南唐军沿着淮河向东逃窜,周世宗继续亲自率军追击,赵匡胤为前锋,追了六十里后,成功俘获了南唐保义节度使陈承昭。[注 248]这次战斗过后,除了已经烧沉的,后周军缴获战船共计三百余艘,俘获南唐军士兵七千余人。自此,南唐在淮河上的军力已被全部肃清。[注 249]
郭廷谓的使者从金陵城返回后,知道南唐军无法前来支援,就让录事参军李延邹起草降表。李延邹责怪郭廷谓不够忠义,郭廷谓让将士将李延邹围了起来,李延邹把笔扔到了地上,大骂道:“大丈夫不给叛徒写降表!”郭廷谓杀掉了李延邹,举城投降。投降后,后周得到了城中的上万士兵和上万斛军粮。李璟则给李延邹的儿子封了官。[注 250]
1月2日,周世宗渡过淮河,在楚州城西北方向驻军。[注 251]
1月5日,南唐雄武军使、涟水县知县崔万迪投降。[注 252]
1月6日,郭廷谓被任命为亳州防御使。[注 253]
1月8日,周世宗率军攻打楚州,并于当天攻克楚州月城。[注 254]
1月10日,郭廷谓来到行宫面见周世宗,周世宗安抚了郭廷谓,并让郭廷谓率领自己的旧部攻打天长县。[注 255]周世宗派遣铁骑左厢都指挥使武守琦率领数百骑兵直奔扬州。南唐地方官员烧毁了扬州内的所有房屋,并把全部城中居民迁往南方。等后周军赶到的时候,城中只剩下了十几个老弱病残。1月13日,武守琦将这些情况上报给了周世宗。[注 256]
周世宗听说泰州已经没有防备,立刻派兵前往攻打,并于1月16日攻下了泰州。[注 257]
1月25日,后周废除了匡国军。[注 258]当月,南唐改元中兴。[注 259]
1月27日,右龙武将军王汉璋上奏称,海州已经攻克。[注 260]
1月29日,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韩令坤担任扬州军府知府。[注 261]
周世宗想把淮河上的战舰全部引入长江,但是被堵在了北神堰,而转向楚州西北的鹳水,前往勘探的使者称地形不允许,如果要通过的话耗费的功力更多。[注 262]周世宗亲自前往视察,并作出规划,调动楚州当地的民夫来完成工程,十多天的时间工程就完成了。几百艘巨型战舰出现在长江的时候,南唐人还以为是神兵天降。[注 263]
2月1日,南唐静海军被攻陷。后周开始和吴越直接接壤。[注 264]
后周军已经围攻楚州长达四十多天了,但是南唐守将张彦卿依旧坚守着。2月14日,周世宗亲自督战,并把行宫搬到了城下。2月16日,后周军攻克楚州。[注 265]张彦卿和都监郑昭业依旧坚持巷战,直到刀和剑都拼完了,张彦卿自杀,其所部千余人,到死都没有一个人投降。[注 266]
南唐将天长县改为雄州,并任命建武军使易文赟担任刺史。2月23日,易文赟举州投降。[注 267]
2月27日,周世宗从楚州出发,并于3月8日抵达扬州。抵达扬州后,周世宗让韩令坤派万名丁夫在原城墙的东南角加盖一座小城,作为城的治所。[注 268]
3月16日,黄州刺史司超和控鹤右厢都指挥使王审琦率部攻打南唐舒州,抓获南唐舒州刺史施仁望。[注 269]
3月23日,周世宗抵达泰州。[注 270]
4月1日,周世宗抵达迎銮镇,时不时地前往江口督战,让后周水军攻打南唐水军,并成功击破对方。[注 271]周世宗得知南唐战舰在东㳍州驻守,并扼守住了长江口以及通往苏州、杭州的水路的时候,立刻派遣殿前都虞候慕容延钊率领步兵和骑兵,右神武统军宋延渥率领水军顺江而下。[注 272]4月4日,慕容延钊上奏称在东㳍州成功击溃南唐军。[注 273]周世宗随即派李重进率兵赶往庐州。[注 274]
南唐投降
编辑李璟得知后周军在长江上来去无阻之后,担心后周军南渡,但又耻于去帝号称藩,于是就派遣兵部侍郎陈觉奉表,准备传位给太子李弘冀,让李弘冀听从后周的命令。[注 275]当时的淮南还剩下庐州、舒州、蕲州和黄州没有在后周的控制之下。4月6日,陈觉抵达迎銮镇,面见周世宗,请求将剩下的四个州也全部割让给后周,两国沿长江为界,并乞求罢兵,用词十分哀伤。[注 276]周世宗说道:“朕本来只是要你们长江以北的土地的,你们的国主可以举国内附,那我还有什么好多要求的呢!”陈觉拜谢后离开。[注 277]4月7日,陈觉请求派遣阖门承旨刘承遇返回金陵传达旨意,周世宗让刘承遇捎回一封诏书,上面写着“皇帝恭问江南国主”。[注 278]
4月8日,吴越国上奏称其上直都指挥使、处州刺史邵可迁、秀州刺史路彦铢率四百艘战舰、一万七千名士兵在通州南岸驻扎。[注 279]
李璟派遣刘承遇返回迎銮镇,奉表给周世宗,表中自称南唐国主,请求割让长江以北剩下的四个州,每年贡献数十万财物。于是未被后周攻克的汉阳、汉川二县也被割让给后周,后周攻南唐之战结束,后周得到了十四个州、六十个县。[注 280]
战果分析
编辑南唐之所以战败,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统治阶层而言,南唐自建国初始,就一直奉行开国君主李昪的“息兵安民”政策,此政策固然在开国初为其笼络人心,扩充势力,巩固地位,稳定政局,促进江淮地区的安定与繁荣,推动南唐文化的繁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可同时也带来不少消极的影响,“统治阶层深受佛道思想的影响,缺乏锐意进取的精神;在‘息兵安民’中打击和排斥武将,使得军事实力迅速下降并连锁作用于综合国力,而一批不懂将略的文士掌权,却又好大喜功,轻浮无材。”[5]
其次,从民众的角度而言,南唐也没有处理好军民关系。随着李璟的继位,长期生活于优越环境中的中主,虽体恤下情,但由于好大喜功,连续出征闽、楚,前代积聚的财富消耗一空。而自953年的连续三年大旱,加之蝗灾,饥疫流行,人民纷纷渡淮求食,可南唐政府禁止渡淮,却又截留来自后周境内的粮食,筑仓囤积,以供给军队。同时属下以修复湮废渠塘为名,大肆掠夺农田,辟为屯田。已受尽苦难的人民当然不满于此,故当后周军攻来之时,竟有淮南人民出迎犒军之事。[3]
第三,双方准备显著不同。在战前,南唐撤掉了在淮河上的防御力量,而后周则自高平之战以来,在处理掉了七十多名纪律败坏的将领之后,一直处于厉兵秣马的状态,并成为了统一全国的强有力的武装集团。[6]
第四,在兵种上,双方于战争之初是各有所长,南唐有舟楫之长,善于水战。但江淮地区的水网并不发达,因而水军之用也很有限,只是在援寿州之时发挥了一些效果。由于后周善于吸取敌人的的长处,南唐的水军无法再继续控制水道,而后周则水陆并进,一路自淮直攻至长江,使后周军具备渡江南下的可能,所以后周水军在最后迫使南唐屈服上起了相当大的作用。[4]
由于双方实质上都具有统一全国的愿望和实力,所以这场战争本质上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的局部战争,而是后周和南唐争夺中原统一权的一场战争。[7]
最後,南唐是當時中國後周以外的最強勢力,而此戰失敗之後,不僅割讓江北所有領土,並且向後周稱臣,成為其附庸國。事實上,此戰失敗後,南唐便自心理上,放棄了統一全國; 反過來說這也為取後周而代之的宋朝最終統一中國,打下了基礎。
注释
编辑- ^ 《资治通鉴·后周纪三》:帝常愤广明以来中国日蹙,及高平既捷,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三》:会秦州民夷有诣大梁献策请恢复旧疆者,帝纳其言。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三》:上谓宰相曰:“朕每思致治之方,未得其要,寝令不忘。又自唐、晋以来,吴、蜀、幽、并皆阻声教,未能混壹,宜命近臣著《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及《开边策》各一篇,朕将览焉。”比部郎中王朴献策,以为:“中国之失吴、蜀、幽、并,皆由失道。今必先观所以失之之原,然后知所以取之之术。其始失之也,莫不以君暗臣邪,兵骄民困,奸党内炽,武夫外横,因小致大,积微成著。今欲取之,莫若反其所为而已。夫进贤退不肖,所以收其才也;恩隐诚信,所以结其心也;赏功罚罪,所以尽其力也;去奢节用,所以丰其财也;时使薄敛,所以阜其民也。俟群才既集,政事既治,财用既充,士民既附,然后举而用之,功无不成矣!彼之人观我有必取之势,则知其情状者愿为间谍,知其山川者愿为乡导,民心既归,天意必从矣。凡攻取之道,必先其易者。唐与吾接境几二千里,其势易扰也。扰之当以无备之处为始,备东则扰西,备西则扰东,彼必奔走而救之。奔走之间,可以知其虚实强弱,然后避实击虚,避强击弱。未须大举,且以轻兵扰之。南人懦怯,闻小有警,必悉师以救之。师数动则民疲而财竭,不悉师则我可以乘虚取之。如此,江北诸州将悉为我有。既得江北,则用彼之民,行我之法,江南亦易取也。得江南则岭南、巴蜀可传檄而定。南方既定,则燕地必望风内附。若其不至,移兵攻之,席卷可平矣。惟河东必死之寇,不可以恩信诱,当以强兵制之。然彼自高平之败,力竭气沮,必未能为边患。宜且以为后图,俟天下既平,然后伺间一举可擒也。今士卒精练,甲兵有备,群下畏法,诸将效力,期年之后可以出师,宜自夏秋蓄积实边矣。”上欣然纳之。时群臣多守常偷安,所对少有可取者,惟朴神峻气劲,有谋能断,凡所规画,皆称上意,上由是重其器识。未几,迁左谏议大夫,知开封府事。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三》:六月,……丁未,蜀主遣间使如北汉及唐,欲与之俱出兵以制周,北汉主、唐主皆许之。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三》:唐主性和柔,好文章,而喜人顺己,由是谄谀之臣多进用,政事日乱。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三》:既克建州,破湖南,益骄,有吞天下之志。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三》:李守贞、慕容彦超之叛,皆为之出师,遥为声援。又遣使自海道通契丹及北汉,约共图中国。
- ^ 《新五代史·杂传四十·李守贞传》:城破,守贞与妻子自焚,汉军入城,于烟烬中斩其首,传送京师,枭于南市,其馀党皆磔之。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三》:值中国多事,未暇与之校。
- ^ 《钓矶立谈》:由是构怨连祸,后结而不得解矣,未及十年,国用耗半。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三》:先是,每冬淮水浅涸,唐人常发兵戍守,谓之“把浅”。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三》:寿州监军吴廷绍以为疆场无事,坐费资粮,悉罢之。清淮节度使刘仁赡上表固争,不能得。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三》:十一月,乙未朔,帝以李穀为淮南道前军行营都部署兼知庐、寿等行府事,以忠武节度使王彦超副之,督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韩令坤等十二将以伐唐。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三》:吴越王弘俶遣元帅府判官陈彦禧入贡,帝以诏谕弘俶,使出兵击唐。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五》:高保融遣指挥使魏璘将战船百艘东下会伐唐,至于鄂州。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三》:唐人闻周兵将至而惧,刘仁赡神气自若,部分守御,无异平日,众情稍安。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三》:唐主以神武统军刘彦贞为北面行营都部署,将兵二万趣寿州,奉化节度使、同平章事皇甫晖为应援使,常州团练使姚凤为应援都监,将兵三万屯定远。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三》:召镇南节度使宋齐丘还金陵,谋国难,以翰林承旨、户部尚书殷崇义为吏部尚书、知枢密院。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三》:李穀等为浮梁,自正阳济淮。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三》:十二月,甲戌,穀奏王彦超败唐兵二千馀人于寿州城下,(1月29日)己卯,又奏先锋都指挥使白延遇败唐兵千馀人于山口镇。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三》:正月,戊戌,发开封府、曹、滑、郑州之民十馀万筑大梁外城。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三》:庚子,帝下诏亲征淮南,以宣徽南院使、镇安节度使向训权东京留守,端明殿学士王朴副之,彰信节度使韩通权点检侍卫司及在京内外都巡检。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三》:命侍卫都指挥使、归德节度使李重进将兵先赴正阳,河阳节度使白重赞将亲兵三千屯颍上。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三》:壬寅,帝发大梁。
- ^ 《钓矶立谈》:髙审思守寿春,大为儆备,晨夕出号,刁斗相属,躬率士卒,缮完城堑,楼橹渠荅,色色整饬。
- ^ 《南唐书》:显德之役,寿州城隍最坚,亦审思之遗绩尔。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三》:李穀攻寿州,久不克。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三》:唐刘彦贞引兵救之,至来远镇,距寿州二百里,又以战舰数百艘趣正阳,为攻浮梁之势。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三》:李穀畏之,召将佐谋曰:“我军不能水战,若贼断浮梁,则腹背受敌,皆不归矣!不如退守浮梁以待车驾。”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三》:上至圉镇,闻其谋,亟遣中使乘驿止之。比至,已焚刍粮,退保正阳。
- ^ 《旧五代史·后周纪三》:军回之际,无复严整,公私之间颇多亡失,淮北役夫亦有陷于贼境者。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三》:丁未,帝至陈州,亟遣李重进引兵趣淮上。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三》:辛亥,李穀奏:“贼舰中淮而进,弩砲所不能及,若浮梁不守,则众心动摇,须至退军。今贼舰日进,淮水日涨,若车驾亲临,万一粮道阻绝,其危不测。愿陛下且驻跸陈、颍,俟李重进至,臣与之共度贼舰可御,浮梁可完,立具奏闻。但若厉兵秣马,春去冬来,足使贼中疲弊,取之未晚。”帝览奏,不悦。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三》:刘彦贞素骄贵,无才略,不习兵,所历籓镇,专为贪暴,积财巨亿,以赂权要,由是魏岑等争誉之,以为治民如龚、黄,用兵如韩、彭,故周师至,唐主首用之。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三》:其裨将咸师朗等皆勇而无谋,闻李穀退,喜,引兵直抵正阳,旌旗辎重数百里,刘仁赡及池州刺史张全约固止之。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三》:仁赡曰:“公军未至而敌人先遁,是畏公之威声也,安用速战!万一失利,则大事去矣!”彦贞不从。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三》:既行,仁赡曰:“果遇,必败。”乃益兵乘城为备。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三》:李重进度淮,逆战于正阳东,大破之,斩彦贞,生擒咸师朗等,斩首万馀级,伏尸三十里,收军资器械三十馀万
- ^ 《江南野史》:时江淮宁久,民不知兵,大军既败,莫不惶怖,诸郡无备,皆弃城而北。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三》:是时江、淮久安,民不习战,彦贞既败,唐人大恐,张全约收馀众奔寿州,刘仁赡表全约为马步左厢都指挥使。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三》:皇甫晖、姚凤退保清流关。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三》:滁州刺史王绍颜委城走。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三》:壬子,帝至永宁镇,谓侍臣曰:“闻寿州围解,农民多归村落,今闻大军至,必复入城。怜其聚为饿殍,宜先遣使存抚,各令安业。”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三》:甲寅,帝至正阳,以李重进代李穀为淮南道行营都招讨使,以穀判寿州行府事。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三》:丙辰,帝至寿州城下,营于淝水之阳,命诸军围寿州,徙正阳浮梁于下蔡镇。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三》:丁巳,征宋、毫、陈、颍、徐、宿、许、蔡等州丁夫数十万以攻城,昼夜不息。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三》:唐兵万馀人维舟于淮,营于涂山之下。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三》:庚申,帝命太祖皇帝击之,太祖皇帝遣百馀骑薄其营而伪遁,伏兵邀之,大败唐兵于涡口,斩其都监何延锡等,夺战舰五十馀艘。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三》:诏以武平节度使兼中书令王逵为南面行营都统,使攻唐之鄂州。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三》:逵引兵过岳州,岳州团练使潘叔嗣厚具燕犒,奉事甚谨。逵左右求取无厌,不满望者谮叔嗣于逵,云其谋叛,逵怒形于词色,叔嗣由是惧不自安。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三》:唐主闻湖南兵将至,命武昌节度使何敬洙徙民入城,为固守之计。敬洙不从,使除地为战场,曰:“敌至,则与兵民俱死于此耳!”唐主善之。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三》:二月,丙寅,下蔡浮梁成,上自往视之。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三》:戊辰,庐、拜、光、黄巡检使元城司超奏败唐兵三千馀人于盛唐,擒都监高弼等,获战舰四十馀艘。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三》:上命太祖皇帝倍道袭清流关。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三》:皇甫晖等陈于山下,方与前锋战,太祖皇帝引兵出山后;晖等大惊,走入滁州,欲断桥自守。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三》:太祖皇帝跃马麾兵涉水,直抵城下。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三》:晖曰:“人各为其主,愿容成列而战。”太祖皇帝笑而许之。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三》:晖整众而出,太祖皇帝拥马颈突陈而入,大呼曰:“吾止取皇甫晖,他人非吾敌也!”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三》:手剑击晖,中脑,生擒之,并擒姚凤,遂克滁州。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三》:后数日,宣祖皇帝为马军副都指挥使,引兵夜半至滁州城下,传呼开门。太祖皇帝曰:“父子虽至亲,城门王事也,不敢奉命!”明旦,乃得入。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三》:上遣翰林学士窦仪籍滁州帑藏,太祖皇帝遣亲吏取藏中绢。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三》:仪曰:“公初克城时,虽倾藏取之,无伤也。今既籍为官物,非有诏书,不可得也。”太祖皇帝由是重仪。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三》:诏左金吾卫将军马崇祚知滁州。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三》:初,永兴节度使刘词遗表荐其幕僚蓟人赵普有才可用。会滁州平,范质荐普为滁州军事判官,太祖皇帝与语,悦之。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三》:时获盗百馀人,皆应死,普请先讯鞫然后决,所活什七八。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三》:唐主遣泗州牙将王知朗赍书抵徐州,称:“唐皇帝奉书大周皇帝,请息兵修好,愿以兄事帝,岁输货财以助军费。”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三》:甲戌,徐州以闻;帝不答。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三》:戊寅,命前武胜节度使侯章等攻寿州水寨,决其壕之西北隅,导壕水入于淝。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三》:太祖皇帝遣使献皇甫晖等,晖伤甚,见上,卧而言曰:“臣非不忠于所事,但士卒勇怯不同耳。臣曏日屡与契丹战,未尝见兵精如此。”因盛称太祖皇帝之勇。上释之,后数日卒。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三》:帝诇知扬州无备,己卯,命韩令坤等将兵袭之,戒以毋得残民;其李氏陵寝,遣人与李氏人共守护之。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三》:唐主兵屡败,惧亡,乃遣翰林学士、户部侍郎钟谟、工部侍郎、文理院学士李德明奉表称臣,来请平,献御服、茶药及金器千两,银器五千两,缯锦二千匹,犒军牛五百头,酒二千斛,壬午,至寿州城下。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三》:谟、德明素辩口,上知其欲游说,盛陈甲兵而见之,曰:“尔主自谓唐室苗裔,宜知礼义,异于他国。与朕止隔一水,未尝遣一介修好,惟泛海通契丹,舍华事夷,礼义安在?且汝欲说我令罢兵邪?我非六国愚主,岂汝口舌所能移邪!可归语汝主:亟来见朕,再拜谢过,则无事矣。不然,朕欲观金陵城,借府库以劳军,汝君臣得无悔乎!”谟、德明战栗不敢言。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三》:吴越王弘俶遣兵屯境上以俟周命。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三》:苏州营田指挥使陈满言于丞相吴程曰:“周师南征,唐举国惊扰,常州无备,易取也。”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三》:会唐主有诏抚安江阴吏民,满告程云:“周诏书已至。”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三》:程为之言于弘俶,请亟发兵从其策。丞相元德昭曰:“唐大国,未可轻也。若我入唐境而周师不至,谁与并力,能无危乎!请姑俟之。”程固争,以为时不可失,弘俶卒从程议。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三》:癸未,遣程督衢州刺史鲍修让、中直都指挥使罗晟趣常州。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三》:程谓将士曰:“元丞相不欲出师。”将士怒,流言欲击德昭。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三》:弘俶匿德昭于府中,令捕言者,叹曰:“方出师而士卒欲击丞相,不祥甚哉!”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三》:乙酉,韩令坤奄至扬州。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三》:。平旦,先遣白延遇以数百骑驰入城,城中不之觉。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三》:令坤继至,唐东都营屯使贾崇焚官府民舍,弃城南走,副留守工部侍郎冯延鲁髡发被僧服,匿于佛寺,军士执之。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三》:令坤慰抚其民,使皆安堵。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三》:庚寅,王逵奏拔鄂州长山寨,执其将陈泽等,献之。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三》:辛卯,太祖皇帝奏唐天长制置使耿谦降,获刍粮二十馀万。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三》:唐主遣园苑使尹延范如泰州,迁吴让皇之族于润州。延范以道路艰难,恐杨氏为变,尽杀其男子六十人,还报,唐主怒,腰斩之。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三》:韩令坤攻唐泰州,拔之,刺史方讷奔金陵。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三》:以给事中高防权知泰州。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三》:唐主遣人以蜡丸求救于契丹。壬辰,静安军使何继先获而献之。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三》:癸巳,吴越王弘俶遣上直都指挥使路彦铢攻宣州,罗晟帅战舰屯江阴。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三》:唐静海制置使姚彦洪帅兵民万人奔吴越。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三月,甲午朔,上行视水寨,至淝桥,自取一石,马上持之至寨以供砲,从官过桥者人赍一石。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太祖皇帝乘皮船入寿春壕中,城上发连弩射之,矢大如屋椽。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牙将馆陶张琼遽以身蔽之,矢中琼髀,死而复苏。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镞着骨不可出,琼饮酒一大卮,令人破骨出之。流血数升,神色自若。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光、舒、黄招安巡检使、行光州刺史何超以安、随、申、蔡四州兵数万攻光州。丙申,超奏唐光州刺史张绍弃城走,都监张承翰以城降。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丁酉,行舒州刺史郭令图拔舒州。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唐蕲州将李福杀其知州王承巂,举州来降。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遣六宅使齐藏珍攻黄州。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秦、凤之平也,上赦所俘蜀兵以隶军籍,从征淮南,复亡降于唐。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癸卯,唐主表献百五十人;上悉命斩之。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唐主使李德明、孙晟言于上,请去帝号,割寿、濠、泗、楚、光、海六州之地。仍岁输金帛百万以求罢兵。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上以淮南之地已半为周有,诸将捷奏日至,欲尽得江北之地,不许。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德明见周兵日进,奏称:“唐主不知陛下兵力如此之盛,愿宽臣五日之诛,得归白唐主,尽献江北之地。”上乃许之。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晟因奏遣王崇质与德明俱归。上遣供奉官安弘道送德明等归金陵,赐唐主诏,其略曰:“但存帝号,何爽岁寒!倘坚事大之心,终不迫人于险。”又曰:“俟诸郡之悉来,即大军之立罢。言尽于此,更不烦云,苟曰未然,请从兹绝。”又赐其将相书,使熟议而来。唐主复上表谢。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李德明盛称上威德及甲兵之强,劝唐主豁江北之地,唐主不悦。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宋齐丘以割地为无益,德明轻佻,言多过实,国人亦不之信。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枢密使陈觉、副使李徵古素恶德明与孙晟,使王崇质异其言,因谮德明于唐主曰:“德明卖国求利。”唐主大怒,斩德明于市。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吴程攻常州,破其外郭,执唐常州团练使赵仁泽,送于钱唐,仁泽见吴越王弘俶不拜,责以负约。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弘俶怒,抉其口至耳。元德昭怜其忠,为傅良药,得不死。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唐主以吴越兵在常州,恐其侵逼润州,以宣、润大都督燕王弘冀年少,恐其不习兵,征还金陵。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部将赵鐸言于弘冀曰:“大王元帅,众心所恃,逆自退归,所部必乱。”弘冀然之,辞不就征,部分诸将,为战守之备。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龙武都虞候柴克宏,再用之子也,沉默好施,不事家产,虽典宿卫,日与宾客博奕饮酒,未尝言兵,时人以为非将帅才。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至是,有言克宏久不迁官者,唐主以为抚州刺史。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克宏请效死行陈,其母亦表称克宏有父风,可为将,苟不胜任,分甘孥戮。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唐主乃以克宏为右武卫将军,使将兵会袁州刺史陆孟俊救常州。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时唐精兵悉在江北,克宏所将数千人皆羸老,枢密使李徵古复以铠仗之朽蠹者给之。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克宏诉于徵古,徵古慢骂之,众皆愤恚,克宏怡然。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至润州,徵古遣使召还,以神卫统军朱匡业代之。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燕王弘冀谓克宏:“君但前战,吾当论奏。” 。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乃表克宏才略可以成功,常州危在旦莫,不宜中易主将。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克宏引兵径趣常州,徵古复遣使召之,克宏曰:“吾计日破贼,汝来召吾,必奸人也!”命斩之。使者曰:“受李枢密命而来。”克宏曰:“李枢密来,吾亦斩之!”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初,鲍修让、罗晟在福州,与吴程有隙,至是,程抑挫之,二人皆怨。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先是,唐主遣中书舍人乔匡舜使于吴越,壬子,柴克宏至常州,蒙其船以幕,匿甲士于其中,声言迎匡舜。吴越逻者以告,程曰:“兵交,使在其间,不可妄以为疑。”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唐兵登岸,径薄吴越营,罗晟不力战,纵之使趣程帐,程仅以身免。克宏大破吴越兵,斩首万级。朱匡业至行营,克宏事之甚谨。吴程至钱唐,吴越王弘俶悉夺其官。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初,柴克宏为宣州巡检使,始至,城堑不修,器械皆阙,吏云:“自田頵、王茂章、李遇相继叛,后人无敢治之者。”克宏曰:“时移事异,安有此理!”悉缮完之。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由是路彦铢攻之不克,闻吴程败,乙卯,引归。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唐主以克宏为奉化节度使,克宏复请将兵救寿州,未至而卒。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唐主命诸道兵马元帅齐王景达将兵拒周,以陈觉为监军使,前武安节度使边镐为应援都军使。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中书舍人韩熙载上书曰:“信莫信于亲王,重莫重于元帅,安用监军使为!”唐主不从。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遣鸿胪卿潘承祐诣泉、建召募骁勇,承祐荐前永安节度使许文稹、静江指挥使陈德诚、建州人郑彦华、林仁肇。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唐主以文稹为西面行营应援使,彦华、仁肇皆为将。仁肇,仁翰之弟也。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夏,四月,甲子,以侍卫新军都指挥使、归德节度使李重进为庐、寿等州招讨使,以武宁节度使武行德为濠州城下都部署。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唐右卫将军陆孟俊自常州将兵万馀人趣泰州,周兵遁去,孟俊复取之,遣陈德诚戍泰州。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孟俊进攻扬州,屯于蜀冈,韩令坤弃扬州走。帝遣张永德将兵救之,令坤复入扬州。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帝又遣太祖皇帝将兵屯六合。太祖皇帝令曰:“扬州兵有过六合者,折其足!”令坤始有固守之志。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帝自至寿春以来,命诸军昼夜攻城,久不克。会大雨,营中水深数尺,攻具及士卒失亡颇多,粮运不继,李德明失期不至,乃议旋师。或劝帝东幸濠州,声言寿州已破,从之。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己巳,帝自寿春循淮而东,乙亥,至濠州。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韩令坤败唐兵于城东,擒陆孟俊。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初,孟俊之废马希萼立希崇也,灭故舒州刺史杨昭恽之族而取其财。杨氏有女美,献于希崇。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令坤入扬州,希崇以杨氏遗令坤,令坤嬖之。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既获孟俊,将械送帝所。杨氏在帘下,忽抚膺恸哭。令坤惊问之,对曰:“孟俊昔在潭州,杀妾家二百口。今见之,请复其冤。”令坤乃杀之。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唐齐王景达将兵二万自瓜步济江,距六合二十馀里,设栅不进。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诸将欲击之,太祖皇帝曰:“彼设栅自固,惧我也。今吾众不满二千,若往击之,则彼见吾众寡矣;不如俟其来而击之,破之必矣!”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居数日,唐出兵趣六合,太祖皇帝奋击,大破之,杀获近五千人,馀众尚万馀,走渡江,争舟溺死者甚众,于是唐之精卒尽矣。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是战也,士卒有不致力者。太祖皇帝阳为督战,以剑斫其皮笠。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明日,遍阅其皮笠,有剑迹者数十人,皆斩之,由是部兵莫敢不尽死。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先是,唐主闻扬州失守,命四旁发兵取之。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己卯,韩令坤奏败楚州兵万馀人于湾头堰,获涟州刺史秦进崇。张永德奏败泗州兵万馀人于曲溪堰。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丙戌,以宣徽南院使向训为淮南节度使兼沿江招讨使。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涡口奏新作浮梁成。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丁亥,帝自濠州如涡口。帝锐于进取,欲自至扬州,范质等以兵疲食少,泣谏而止。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五月,壬辰朔,以涡口为镇淮军。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戊戌,帝留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李重进等围寿州,自涡口北归,乙卯,至大梁。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六月,壬申,赦淮南诸州系囚,除李氏非理赋役,事有不便于民者,委长吏以闻。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彰信节度使李继勋营于寿州城南,唐刘仁赡伺继勋无备,出兵击之,杀士卒数百人,焚其攻具。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唐驾部员外郎朱元因奏事论用兵方略,唐主以为能,命将兵复江北诸州。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唐将朱元取舒州,刺史郭令图弃城走。李平取蕲州。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唐主以元为舒州团练使,平为蕲州刺史。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元又取和州。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初,唐人以茶盐强民而征其粟帛,谓之博征,又兴营田于淮南,民甚苦之。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及周师至,争奉牛酒迎劳。而将帅不之恤,专事俘掠,视民如土芥。民皆失望,相聚山泽,立堡壁自固,操农器为兵,积纸为甲,时人谓之“白甲军”。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周兵讨之,屡为所败,先所得唐诸州,多复为唐有。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唐之援兵营于紫金山,与寿春城中烽火相应。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淮南节度使向训奏请以广陵之兵并力攻寿春,俟克城,更图进取,诏许之。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训封府库以授扬州主者,命扬州牙将分部按行城中,秋毫不犯,扬州民感悦,军还,或负糗糒以送之。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滁州守将亦弃城去,皆引兵趣寿春。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唐诸将请据险以邀周师,宋齐丘曰:“如此,则怨益深,不如纵之,以德于敌,则兵易解也。”乃命诸将各自守,毋得擅出击周兵。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由是寿春之围益急。齐王景达军于濠州,遥为寿州声援,军政皆出于陈觉,景达署纸尾而已。拥兵五万,无决战意,将吏畏觉,无敢言者。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八月,殿前都指挥使、义成节度使张永德屯下蔡,唐将林仁肇以水陆军援寿春。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永德与之战,仁肇以船实薪刍,因风纵火,欲焚下蔡浮梁,俄而风回,唐兵败退。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永德为铁绠千馀尺,距浮梁十馀步,横绝淮流,系以巨木,由是唐兵不能近。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冬,十月,癸酉,李重进奏唐人寇盛唐,铁骑都指挥使王彦升等击破之,斩首三千馀级。彦升,蜀人也。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壬午,张永德奏败唐兵于下蔡。是时唐复以水军攻永德,永德夜令善游者没其船下,縻以铁锁,纵兵击之,船不得进退,溺死者甚众。永德解金带以赏善游者。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甲申,以太祖皇帝为定国节度使兼殿前都指挥使。太祖皇帝表渭州军事判官赵普为节度推官。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张永德与李重进不相悦,永德密表重进有二心,帝不之信。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时二将各拥重兵,众心忧恐。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重进一日单骑诣永德营,从容宴饮,谓永德曰:“吾与公幸以肺腑俱为将帅,奚相疑若此之深邪?”永德意乃解,众心亦安。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唐主闻之,以蜡书遗重进,诱以厚利。其书皆谤毁及反间之语,重进奏之。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初,唐使者孙晟、钟谟从帝至大梁,帝待之甚厚,每朝会,班于中书省官之后。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时召见,饮以醇酒,问以唐事。晟但言“唐主畏陛下神武,事陛下无二心。”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及得唐蜡书,帝大怒,召晟,责以所对不实。晟正色抗辞,请死而已。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问以唐虚实,默不对。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十一月,乙巳,帝命都承旨曹翰送晟于右军巡院,更以帝意问之。翰与之饮酒数行,从容问之,晟终不言。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翰乃谓曰:“有敕,赐相公死。”晟神色怡然,索鞋笏,整衣冠,南向拜曰:“臣谨以死报国!”乃就刑。并从者百馀人皆杀之,贬钟谟耀州司马。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既而帝怜晟忠节,悔杀之,召谟,拜卫尉少卿。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十二月,壬申,以张永德为殿前都点检。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周兵围寿春,连年未下,城中食尽。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齐王景达自濠州遣应援使、永安节度使许文稹、都军使边镐、北面招讨使朱元将兵数万,溯淮救之,军于紫金山,列十馀寨如连珠,与城中烽火晨夕相应,又筑甬道抵寿春,欲运粮以馈之,绵亘数十里。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将及寿春,李重进邀击,大破之,死者五千人,夺其二寨。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丁未,重进以闻。戊申,诏以来月幸淮上。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刘仁赡请以边镐守城,自帅众决战,齐王景达不许,仁赡愤邑成疾。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其幼子崇谏夜泛舟渡淮北,为小校所执,仁赡命腰斩之,左右莫敢救,监军使周廷构哭于中门以救之,仁赡不许。廷构复使求救于夫人,夫人曰:“妾于崇谏非不爱也,然军法不可私,名节不可亏,若贷之,则刘氏为不忠之门,妾与公何面目见将士乎!”趣命斩之,然后成丧。将士皆感泣。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议者以唐援兵尚强,多请罢兵,帝疑之。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李穀寝疾在第。二月,丙寅,帝使范质、王溥就与之谋,穀上疏,以为:“寿春危困,破在旦夕,若銮驾亲征,则将士争奋,援兵震恐,城中知亡,必可下矣!”上悦。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甲戌,以王朴权东京留守兼判开封府事,以三司使张美为大内都巡检,以侍卫都虞候韩通为京城内外都巡检。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乙亥,帝发大梁。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先是周与唐战,唐水军锐敏,周人无以敌之,帝每以为恨。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返自寿春,于大梁城西汴水侧造战舰数百艘,命唐降卒教北人水战,数月之后,纵横出没,殆胜唐兵。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至是命右骁卫大将军王环将水军数千自闵河沿颍入淮,唐人见之大惊。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乙酉,帝至下蔡。三月,己丑夜,帝渡淮,抵寿春城下。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庚寅旦,躬擐甲胄,军于紫金山南,命太祖皇帝击唐先锋寨及山北一寨,皆破之,斩获三千馀级,断其甬道,由是唐兵首尾不能相救。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至暮,帝分兵守诸寨,还下蔡。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唐朱元恃功,颇违元帅节度;陈觉与元有隙,屡表元反覆,不可将兵,唐主以武昌节度使杨守忠代之。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守忠至濠州,觉以齐王景达之命,召元至濠州计事,将夺其兵。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元闻之,愤怒,欲自杀,门下客宋垍说元曰:“大丈夫何往不富贵,何必为妻子死乎!”辛卯夜,元与先锋壕寨使朱仁裕等举寨万馀人降,裨将时厚卿不从,元杀之。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帝虑其馀众沿流东溃,遽命虎捷左厢都指挥使赵晁将水军数千沿淮而下。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壬辰旦,帝军于赵步,诸将击唐紫金山寨,大破之,杀获万馀人,擒许文稹、边镐、杨守忠。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馀众果沿淮东走,帝自赵步将骑数百循北岸追之,诸将以步骑循南岸追之,水军自中流而下,唐兵战溺死及降者殆四万人,获船舰粮仗以十万数。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晡时,帝驰至荆山洪,距赵步二百馀里。是夜,宿镇淮军,癸巳,从官始至。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刘仁赡闻援兵败,扼吭叹息。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甲午,发近县丁夫数千城镇淮军,为二城,夹淮水,徙下蔡浮梁于其间,扼濠、寿应援之路。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会淮水涨,唐濠州都监彭城郭廷谓以水军溯淮,欲掩不备,焚浮梁。右龙武统军赵匡赞觇知之,伏兵邀击,破之。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唐齐王景达及陈觉皆自濠州奔归金陵,惟静江指挥使陈德诚全军而还。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戊戌,以淮南节度使向训为武宁节度使、淮南道行营都监,将兵戍镇淮军。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己亥,上自镇淮军复如下蔡。庚子,赐刘仁赡诏,使自择祸福。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唐主议自督诸将拒周,中书舍人乔匡舜上疏切谏,唐主以为沮众,流抚州。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唐主问神卫统军朱匡业、刘存忠以守御方略,匡业诵罗隐诗曰:“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存忠以匡业言为然。唐主怒,贬匡业抚州副使,流存忠于饶州。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既而竟不敢自出。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甲辰,帝耀兵于寿春城北。唐清淮节度使兼侍中刘仁赡病甚,不知人,丙午,监军使周廷构、营田副使孙羽等作仁赡表,遣使奉之来降。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丁未,帝赐仁赡诏,遣阖门使万年张保续入城宣谕,仁赡子崇让复出谢罪。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戊申,帝大陈甲兵,受降于寿春城北,廷构等舁仁赡出城,仁赡卧不能起,帝慰劳赐赉,复令入城养疾。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庚戌,徙寿州治下蔡,赦州境死罪以下。州民受唐文书聚山林者,并召令复业,勿问罪。有尝为其杀伤者,毋得仇讼。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曏日政令有不便于民者,令本州条奏。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辛亥,以刘仁赡为天平节度使兼中书令,制辞略曰:“尽忠所事,抗节无亏,前代名臣,几人堪比!朕之伐叛,得尔为多。”是日,卒,追赐爵彭城郡王。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唐主闻之,亦赠太师。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帝复以清淮军为忠正军,以旌仁赡之节,以右羽林统军杨信为忠正节度使、同平章事。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诏开寿州仓振饥民。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丙辰,帝北还,夏,四月,己巳,至大梁。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甲申,分江南降卒为六军、三十指挥,号怀德军。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五月,丁酉,以太祖皇帝领义成节度使。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唐郭廷谓将水军断涡口浮梁,又袭败武宁节度使武行德于定远,行德仅以身免。唐主以廷谓为滁州团练使,充上淮水陆应援使。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秋,七月,丁亥,上治定远军及寿春城南之败,以武宁节度使兼中书令武行德为左卫上将军,河阳节度使李继勋为右卫大将军。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十月……壬申,帝发大梁;十一月,丙戌,至镇淮军,是夜五鼓,济淮;丁亥,至濠州城西。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濠州东北十八里有滩,唐人栅于其上,环水自固,谓周兵必不能涉。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戊子,帝自攻之,命内殿直康保裔帅甲士数百,乘橐驼涉水,太祖皇帝帅骑兵继之,遂拔之。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李重进破濠州南关城。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癸巳,帝自攻濠州,王审琦拔其水寨。唐人屯战船数百于城北,又植巨木于淮水以限周兵。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帝命水军攻之,拔其木,焚战船七十馀艘,斩首二千馀级,又攻拔其羊马城,城中震恐。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丙申夜,唐濠州团练使郭廷谓上表言:“臣家在江南,今若遽降,恐为唐所种族,请先遣使诣金陵禀命,然后出降。”帝许之。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辛丑,帝闻唐有战船数百艘在泗水东,欲救濠州。自将兵夜发水陆击之。癸卯,大破唐兵于洞口,斩首五千馀级,降卒二千馀人,因鼓行而东,所至皆下。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乙巳,至泗州城下,太祖皇帝先攻其南,因焚城门,破水寨及月城。帝居于月城楼,督将士攻城。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十二月,乙卯,唐泗州守将范再遇举城降,以再遇为宿州团练使。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上自至泗州城下,禁军中刍荛者毋得犯民田,民皆感悦,争献刍粟;既克泗州,无一卒敢擅入城者。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帝闻唐战船数百艘泊洞口,遣骑诇之,唐兵退保清口。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戊午旦,上自将亲军自淮北进,命太祖皇帝将步骑自淮南进,诸将以水军自中流进,共追唐兵。时淮滨久无行人,葭苇如织,多泥淖沟堑,士卒乘胜气茇涉争进,皆忘其劳。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庚申,追及唐兵,且战且行,金鼓声闻数十里。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辛酉,至楚州西北,大破之。唐兵有沿淮东下者,帝自追之,太祖皇帝为前锋,行六十里,擒其保义节度使、濠、泗、楚、海都应援使陈承昭以归。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所获战船烧沉之馀得三百馀艘,士卒杀溺之馀得七千馀人。唐之战船在淮上者,于是尽矣。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郭廷谓使者自金陵还,知唐不能救,命录事参军鄱阳李延邹草降表。延邹责以忠义,廷谓以兵临之,延邹掷笔曰:“大丈夫终不负国为叛臣作降表!”廷谓斩之,举濠州降,得兵万人,粮数万斛。唐主赏李延邹之子以官。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壬戌,帝济淮,至楚州,营于城西北。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乙丑,唐雄武军使、知涟水县事崔万迪降。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丙寅,以郭廷谓为亳州防御使。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戊辰,帝攻楚州,克其月城。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庚午,郭廷谓见于行宫,帝曰:“朕南征以来,江南诸将败亡相继,独卿能断涡口浮梁,破定远寨,所以报国足矣。濠州小城,使李璟自守,能守之乎!”使将濠州兵攻天长。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帝遣铁骑左厢都指挥使武守琦将骑数百趋扬州,至高邮。唐人悉焚扬州官府民居,驱其人南渡江。后数日,周兵至,城中馀癃病十馀人而已;癸酉,守琦以闻。
- ^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帝闻泰州无备,遣兵袭之,丁丑,拔泰州。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五》:春,正月,乙酉,废匡国军。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五》:唐改元中兴。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五》:丁亥,右龙武将军王汉璋奏克海州。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五》:己丑,以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韩令坤权扬州军府事。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五》:上欲引战舰自淮入江,阻北神堰,不得渡;欲凿楚州西北鹳水以通其道,遣使行视,还言地形不便,计功甚多。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五》:上自往视之,授以规画,发楚州民夫浚之,旬日而成,用功甚省。巨舰百艘皆达于江,唐人大惊,以为神。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五》:壬辰,拔静海军,始通吴越之路。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五》:周兵攻楚州,逾四旬,唐楚州防御使张彦卿固守不下。乙巳,帝自督诸将攻之,宿于城下。丁未,克之。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五》:彦卿与都监郑昭业犹帅众拒战,矢刃皆尽,彦卿举绳床以斗而死,所部千馀人,至死无一人降者。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五》:唐以天长为雄州,以建武军使易文赟为刺史。二月,甲寅,文赟举城降。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五》:戊午,帝发楚州。丁卯,至扬州,命韩令坤发丁夫万馀,筑故城之东南隅为小城以治之。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五》:乙亥,黄州刺史司超奏与控鹤右厢都指挥使王审琦攻唐舒州,擒其刺史施仁望。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五》:三月,壬午朔,帝如泰州。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五》:辛卯,上如迎銮镇,屡至江口,遣水军击唐兵,破之。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五》:上闻唐战舰数百艘泊东㳍州,将趣海口扼苏、杭路,遣殿前都虞候慕容延钊将步骑,右神武统军宋延渥将水军,循江而下。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五》:甲午,延钊奏大破唐兵于东㳍州。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五》:上遣李重进将兵趣庐州。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五》:唐主闻上在江上,恐遂南渡,又耻降号称籓,乃遣兵部侍郎陈觉奉表,请传位于太子弘冀,使听命于中国。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五》:时淮南惟庐、舒、蕲、黄未下。丙申,觉至迎銮,见周兵之盛,白上,请遣人度江取表,献四州之地,画江为境,以求息兵,辞指甚哀。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五》:上曰:“朕本兴师止取江北,今尔主能举国内附,朕复何求!”觉拜谢而退。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五》:丁酉,觉请遣其属閤门承旨刘承遇如金陵,上赐唐主书,称“皇帝恭问江南国主”,慰纳之。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五》:戊戌,吴越奏遣上直都指挥使、处州刺史邵可迁、秀州刺史路彦铢以战舰四百艘、士卒万七千人屯通州南岸。
- ^ 《资治通鉴·后周纪五》:唐主复遣刘承遇奉表称唐国主,请献江北四州,岁输贡物数十万。于是江北悉平,得州十四,县六十。
参考
编辑- ^ 该条目主要内容整理并翻译自《资治通鉴·后周纪三》、《资治通鉴·后周纪四》、《资治通鉴·后周纪五》、《旧五代史·后周纪三》、《新五代史·杂传四十》以及《南唐书》等。
- ^ 西历时间整理自中国旧历转换器. 中央研究院. [2013-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5) (中文(臺灣)).
- ^ 3.0 3.1 何建明.论南唐国与中原政权之间的战争1[Z].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22卷(第六期).
- ^ 4.0 4.1 4.2 李明.后周与南唐淮南之战述评[Z].2001(第一期).
- ^ 潘学忠.李昪“息兵安民”政策探微[J].柳州师专学报,2003(1)
- ^ 方积六.论南唐国与中原政权之间的战争[Z].军事历史研究,1991年(第1期).
- ^ 杜文玉.论后周与南唐的淮南战争[Z].渭南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