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长陵

明成祖墓
(重定向自明長陵

明长陵为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的陵墓,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下。为明十三陵的第一陵,也是主陵。陵内安葬明成祖朱棣和徐皇后。长陵于永乐七年(1409年)开始修建,永乐十三年(1415年)完工。

十三陵
长陵

2019年,明长陵鸟瞰图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特区
坐标40°18′04″N 116°14′35″E / 40.30111°N 116.24306°E / 40.30111; 116.24306
分类古墓葬
时代
认定时间1961年3月4日
明清皇家陵寝
世界遗产
明十三陵入口大宫门及神道,背景远处为天寿山,山脚处散布着明十三陵
官方名稱Imperial Tomb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英文)
Tombes impériales des dynasties Ming et Qing(法文)
位置 中华人民共和国亚洲和太平洋地区
標準文化:(i)(ii)(iii)(iv)(vi)
参考编码1004-012
登录年份2000年(第24屆會議
扩展年份2003年、2004年

概况

编辑

长陵的陵宫建筑是十三陵中保存最多也是最好的。其朝向南偏西9度,现存建筑有宝城明楼、石五供、两柱牌楼门(棂星门)、祾恩殿祾恩门、碑亭以及三进院落的宫墙和因墙而设的陵门、角门等。地宫未发掘,同时没有被盗墓记录。长陵目前对公众开放。

明长陵为永乐皇帝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是永乐皇帝建北京皇宫(故宫)的第三年(公元1409年)自建的“寿宫”。陵园规模宏大,用料严格考究,施工精细,工程浩繁,营建时日旷久,仅地下宫殿就历时四年。

陵区南起石牌坊,北倚天寿山主峰。四面环山,绿树丛丛。南面又有龙虎两山左右对峙,势如门户。当中奔流不息的山水自西向东而去,好似天然的护陵河。

营造历史

编辑

选址

编辑

明成祖在位时,以礼部尚书赵羾牵头,组建陵寝选址团队,有风水术士廖均卿、钦天监阴阳训术曾从政、知县王侃、给事中马文素、钦天监阴阳人刘玉渊、僧人吴永(又名“非幻和尚”,衢州府宝陀庵住持僧),以及游朝宗、王贤等。

除天寿山黄土山外,廖均卿等还曾赴京西潭柘寺香山,以及京北怀柔洪罗山、昌平阳山茶湖岭等勘查,以供朱棣选取。

长陵所在地原名康家庄楼子营,北靠天寿山主峰,其址原名黄土山。

营建

编辑

明永乐七年(1409年)五月八日,朱棣下诏封黄土山为天寿山,赐廖均卿金剑、银锄,点定陵穴。朱棣派遣武安侯郑亨祭告兴工,武义伯王通率军民工匠动工营建。

朱棣曾在永乐八年九月亲临现场视察,永乐十一年正月,玄宫建成,皇后徐氏的棺椁从南京运抵正式安葬,并命名“长陵”。

现存建筑

编辑

神道

编辑

长陵神道既是长陵之神道,也是整个十三陵的总神道。其建筑由南向北依次为:

石牌坊

编辑

以白石及青白石雕琢组装而成,形制仿木构牌楼,面阔五间,顶部有主楼五座、夹楼四座、边楼两座,支撑楼体的石柱为六根。

大红门

编辑

建筑大体完善,形制为单檐庑殿顶,黄琉璃瓦,下承石雕冰盘,檐下辟券门三洞。两侧各有下马碑一座,上刻楷书“官员人等至此下马”。

长陵神功圣德碑亭

编辑

形制为重檐歇山顶,本身平面呈正方形,四面各辟券门。碑亭四壁及台基均为明朝建筑,亭内石条券顶为清朝乾隆年间修葺。亭内长陵神功圣德碑,螭首龟趺,高8.1米,碑首正面篆刻“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碑身正面为明仁宗朱高炽撰写的碑文,背面为清乾隆帝所写《哀明陵三十韵》,左侧为乾隆帝御制诗,右侧为清嘉庆帝御制文。碑亭四隅各有一座华表,均保存完好。

神道建筑

编辑

神功圣德碑亭北部为两座石望柱,柱身遍雕云纹,作为神道起点。柱北为石像生,均成对出现,由南向北依次为狮、獬豸、骆驼、象、麒麟、马(各两对,前卧后立),将军、品官、功臣(各二对),共计十八对三十六尊。最后为龙凤门,其石雕与台基为明朝建筑。

陵宫建筑

编辑

陵宫正门

编辑

为陵宫建筑正门,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设有券门三道,下有御路石雕。

祾恩门

编辑

大木架构仍为明朝原有建筑形制,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台基为单层须弥座形,但不前出月台。在陵宫正门与祾恩门之间东侧有一座明朝嘉靖年间增修的小碑亭,内有龙趺碑一座。

祾恩殿

编辑
 
明长陵祾恩殿全景

陵宫主建筑为祾恩殿,永乐十四年三月一日建成,赵王朱高燧奉命将徐皇后的神位安置其中。

祾恩殿保存至今,基本完好。位于三层汉白玉石栏杆围绕的须弥式台基和一层陡板式的小台基上。台基之前出有三层月台,与台基连为一体。三层台基、月台皆有石雕护栏。大殿的柱网排列,采用“九五”规制(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排列规整。殿内的大木结构为叠梁式构架体系,重檐庑殿式,不堆山。梁柱等各构件用材粗壮,且均采用整材金丝楠木加工而成。殿宇各构件的结构形式具有典型的明代早期建筑特色。

祾恩殿前两侧各有神帛炉一座,均为明朝原件。

第三道院陵门

编辑

位于祾恩殿以北,形制与陵宫正门相同,不过御路石雕为素面。

宝城

编辑

宝城之前由南向北依次为二柱牌楼门(棂星门)、石五供。宝城经过修葺,城墙、城台均较完整,城台下部承有石雕须弥座,承台内有“T”字形走向瓮道通向明楼。明楼平面为正方形,重檐歇山式,黄琉璃瓦,内有一座圣号碑,为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年间重立之碑,正面碑额篆刻“大明”二字,碑身正面“成祖文皇帝之陵”,碑座须弥式,碑身涂朱,其后为宝顶,下为地下玄宫。

使用

编辑

永乐十一年(1413年)二月,长陵玄宫落成,永乐五年(1407年)七月四日去世的仁孝文皇后移葬入陵。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明成祖朱棣崩逝於榆木川(今中國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多倫縣),享壽六十四岁。返京后归葬入陵。明成祖驾崩后,16位嫔妃殉葬,一同葬入长陵[1]

图集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胡汉生. 明十三陵.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8. ISBN 7500627025. 
  NOD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