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埔村
沙埔村(英語:Sa Po Village),又名沙浦村、沙莆村,亦可細分為上沙埔和下沙埔,原址位於現時香港九龍黃大仙區東匯邨及天主教伍華中學一帶,於1962年清拆。沙埔村所在地傳統上被認爲是九龍城地區,但後來的十八區分界將其劃入黃大仙區範圍。沙埔村位於九龍灣淺灘的北面,衙前圍村的正南面,九龍城九龍街市集的東面。沙埔村是衙前圍村的分支,屬九龍十三鄉及衙前圍七約之一(衙前圍、衙前塱、沙埔、大磡、竹園、隔坑及打鼓嶺),約每十年會舉行一次太平清醮。[1]村內街巷有上沙埔街、下沙埔街、打鐵街、花公園街、大坑街及東興街。[2]
歷史
编辑沙埔村成立以前是衙前圍村的農地,衙前圍村吳姓族人的後人在衙前圍村南面建立沙埔村,在東邊亦有衙前圍陳、李兩氏族人聚居,人數比吳姓為少。據村民指,沙埔村有逾600年歷史(14世紀元朝間)。[3]1899年,沙埔村有居民約300人。[4]1898年後,有外姓客家人遷入,聚居於低窪地帶的下沙埔。香港九約竹枝詞中載有「行向沙埗醫院過,疑魂打鼓嶺中催」。
二戰前後時期,居民將農地租給各類小型工廠,包括和發興酒廠、同珍醬園、鉅利醬園[5]、建興涼果廠、杏春園果子廠,另有牛皮廠、染廠和表帶廠等等。[6]
1942年香港日治時期期間,日軍為擴建啟德機場,需收回沙埔村東邊,即陳、李兩姓的村屋和田地,以及南面下沙埔範圍,而西邊吳姓的村屋則倖免,部份村民被迫遷往九龍塘鴨仔湖模範村。
1962年,政府宣佈清拆沙埔村,興建徙置大廈(東頭邨23座),村民獲政府賠償「屋地換樓地」,與發展商在竹園鳳凰新村合伙興建樓宇,建成鳳凰新村,即現今翠鳳街及鳴鳳街一帶。[7][8][9]
參見
编辑參考資料
编辑- ^ 香港記憶計劃. 「香港留聲」口述歷史檔案庫 - 吳世明. [2022-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4).
- ^ 華僑日報. 1955 年香港年鑑(第八回).
- ^ 大公報. 東頭村將大拆遷數萬居民商對策該處一些鄉村已有六百多年歷史不少工廠更是居民安身立命之所. 1959-03-25.
- ^ Sessional Papers 1899 (PDF). [2022-07-0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9-10-16).
- ^ 鉅利醬園. 鉅利醬園發展歷程. www.kuileehk.com. [2022-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3).
- ^ 鄭寶鴻. 香江冷月:日據時期前後的香港. 2020.
- ^ 居民住屋本無問題何以迫遷使生問題沙埔村反拆遷代表質問華民司. 大公報. 1959-03-27 [2022-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20).
- ^ 九龍城沙埔村三條古老村莊 面臨拆遷關頭. 香港工商日報. [2022-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20).
- ^ 九龍城沙埔鄉村民反對遷村撥地交換辦法 認為不公擬向英倫請願. 香港工商日報. 1963-02-11 [2022-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20).
外部連結
编辑- 衙前圍村清拆前最後一次打醮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十三鄉由來 - 東九龍居民委員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書若蜉蝣:沙埔鄉與竹園鄉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二十世紀以前九龍城地區概述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