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粲
王粲(177年—217年2月17日),字仲宣,山陽郡高平县(今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人。擅長辭賦,建安七子之一,被譽為「七子之冠冕」。
生平
编辑王粲出身名门大族,其曾祖父王龚,在汉顺帝时任太尉;祖父王畅,在汉灵帝时任司空,是当时的名士。二人都曾位列三公。父亲王谦,曾任大将军何进的长史。
蔡邕賞識
编辑漢獻帝西遷的時候,王粲來到長安,去拜訪名士蔡邕。當時蔡邕家里賓客盈坐,听說王粲在門外,蔡邕慌慌張張出來迎接,把鞋都穿倒了(倒屣迎之)。大家見王粲只是個十五六歲(191年至192年間)身材弱小的孩子,都感到驚訝。蔡邕說︰“這孩子才學廣博,我比不上。我要把家里的藏書文章都送給他。”
劉表不用
编辑初平四年(193年),十七岁的王粲受司徒征辟,又被召为黄门侍郎。王粲因为长安局势混乱,没有赴任。
王粲後因戰亂到荊州投靠荊州牧劉表,本是想利用同鄉之情可以在劉表底下任職,[1]但劉表以王粲貌醜、氣質柔弱及不拘小節而拒絕任用[2]。
建安三年(198年),長沙太守張羨聽從桓階建議,舉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之兵背叛劉表,劉表發兵討伐。為了宣傳這次出征,就由王粲執筆寫了一篇《三輔論》,以示師出有名。其中寫道:“長沙不軌,敢作亂違,我牧睹其然,乃赫爾發憤,且上徵下戰,去暴舉順。”申明用兵乃是為了“去暴舉順”。
曹操器重
编辑曹操辟王粲為丞相掾,賜爵關內侯。後升遷為軍謀祭酒。魏國建國後升為侍中,甚得曹操重用。
王粲因博學多識,總能做到對答如流。當時舊禮儀制度廢弛殆盡,需要重新制定,王粲與衞覬等負責除舊佈新,制定新的典章。
王粲曾與鍾繇著論云:「非聖人不能致太平。」司馬朗則認為:「伊、顏之徒雖非聖人,使得數世相承,太平可致」。[3]當時曹丕偏好司馬朗的觀點。[4]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冬天,王粲隨軍隊伐吳,翌年春正月二十四日戊申(217年2月17日),於返回鄴城途中病亡,據稱死於痲瘋,[5]年僅四十一歲。[6]曹丕曾親臨其喪,告訴同遊說:「王好驢鳴,可各作一聲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驢鳴[7]。作品多散佚,明人輯有《王侍中集》。近人俞紹初依據前人所輯,整理成《建安七子集》。
才華
编辑記性過人
编辑有一次和友人同行,停下來讀路邊碑文,友人問他能背誦嗎?王粲說:「可以。」當即表演,一字不差。又有一次,王粲看人下棋,棋局被人碰亂了,王粲憑著記憶,把棋子重新擺好。下棋的人不信,以為他亂排,用手巾帕蓋在棋盤上,請王粲在另一個棋盤上重擺一遍。王粲擺出來後,一模一樣,一個子都沒錯,令人驚嘆。
文學成就
编辑王粲在詩賦上的成就甚高。劉勰《文心雕龍·才略》提到:「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辭少瑕累,摘其詩賦,則七子之冠冕乎。」王粲的哀思表現在作品上,其代表有《七哀詩》與《登樓賦》。最能代表建安文學的精神。王粲《七哀詩》說:“……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南登灞陵岸,同首望長安,悟彼林下泉,喟然心碎肝。(或作「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把在亂世的經歷見聞,融入於作品之中,留下最真實的記錄。
史学成就
编辑著有《英雄记》,或称《汉末英雄记》。
家庭
编辑曾祖
编辑祖父
编辑父
编辑族兄
编辑- 王凱
儿子
编辑孫輩
编辑評價
编辑- 蔡邕:“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三国志·卷二十一·魏书二十一·王卫二刘傅传第二十一》)
- 《典論》作者曹丕評曰:「今之文人,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幹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瑒德璉,東平劉楨公幹:斯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咸以自騁驥騄於千里,仰齊足而並馳。粲长于辞赋。幹时有逸气,然非粲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幹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张衡)、蔡(蔡邕)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
- 曹植:“既有令德,材技广宜。疆记洽闻,幽赞微言。文若春华,思若泉涌。发言可咏,下笔成篇。何道不洽,何艺不闲。”“昔仲宣独步於汉南,孔璋鹰扬於河朔,伟长擅名於青土,公干振藻於海隅,德琏发迹於大魏,足下高视於上京。”
- 鱼豢:“粲才既高,辩论应机。钟繇、王朗等虽各为魏卿相,至于朝廷奏议,皆阁笔不能措手。”(《典略》)
- 陈寿《三国志》:“昔文帝、陈王以公子之尊,博好文采,同声相应,才士并出,惟粲等六人最见名目。粲特处常伯之官,兴一代之制,然其冲虚德宇,未若徐干之粹也。”
- 谢灵运:“家本秦川,贵公子孙,遭乱流寓,自伤情多。”“幽厉昔崩乱,桓灵今板荡。伊洛既燎烟,函崤没无像。整装辞秦川,秣马赴楚壤。沮漳自可美,客心非外奖。常叹诗人言,式微何由往。上宰奉皇灵,侯伯咸宗长。云骑乱汉南,纪郢皆扫荡。排雾属盛明,披云对清朗。庆泰欲重叠,公子特先赏。不谓息肩愿,一旦值明两。并载游邺京,方舟泛河广。绸缪清燕娱,寂寥梁栋响。既作长夜饮,岂顾乘日养! ”(《谢灵运全集·王粲》)
- 刘勰《文心雕龙》:“傅嘏、王粲,校练名理。”(〈论说第十八〉)“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辞少瑕累,摘其诗赋,则七子之冠冕乎!”(〈才略第四十七〉)
- 沈约:“若夫平子艳发,文以情变,绝唱高踪,久无嗣响。至于建安,曹氏基命,二祖陈王,咸蓄盛藻,甫乃以情纬文,以文被质。自汉至魏,四百余年,辞人才子,文体三变。相如巧为形似之言,班固长于情理之说,子建、仲宣以气质为体,并标能擅美,独映当时。”
- 钟嵘说王粲的作品:“其源出于李陵。发愀怆之词,文秀而质羸。在曹、刘间,别构一体。方陈思不足,比魏文有余。”
- 萧纲:“但以当世之作,历方古之才人,远则扬、马、曹、王,近则潘、陆、颜、谢,而观其遣辞用心,了不相似。”
- 房玄龄:“逮乎当涂基命,文宗蔚起,三祖叶其高韵,七子分其丽则,《翰林》总其菁华,《典论》详其藻绚,彬蔚之美,竞爽当年。独彼陈王,思风遒举,备乎典奥,悬诸日月。”
- 骆宾王:“河朔词人,王、刘为称首;洛阳才子,潘、左为先觉。若乃子建之牢笼群彦,士衡之籍甚当时,并文苑之羽仪,诗人之龟镜。”
- 于頔:“诗自风雅道息,二百余年而骚人作。其旨愁思,其文婉丽,亡楚之变风欤?至西汉李陵、苏武,始全为五言诗体,源于风,流于骚,故多忧伤离远之情。梁昭明所撰《文选》,录古诗十九道,亡其名氏。观其辞,盖东汉之世,亦苏李之流也。自建安中王仲宣、曹子建鼓其风,晋世陆士衡、潘安仁扬其波。王曹以气胜,潘陆以文尚。气胜者魏祖兴武功,于二京已覆;文尚者晋武图帝业,于五胡肇乱。”
- 独孤及:“且文之为体也,必当词与旨相经,文与声相会。词义不畅,则情旨不宣;文理不清,则声节不亮。诗人因声以缉韵,沿旨以制词,理乱之所由,风雅之所在。固不可以孤音绝唱,写流遁于胸怀;弃徵捐商,混妍蚩于耳目,自当晞圣藻于天文,听仙章于广乐,屈、宋为涯岛,班、马为堤防,粲、植为陆落,潘、陆为郊境,搴琅玕于江、鲍之树,采花蕊于颜、谢之园,何、刘准其衡轴,任、沈程其粉黛,然后为得也。若乃才不半古,而论已过之,妄动刀尺,轻移律吕,脱略先辈,迷诖后昆,此明时所当变也。”(《送朱侍御赴上都序》)
- 白居易:“身是邓伯道,世无王仲宣。只应分付女,留与外孙传。”
- 罗大经:“仲宣不依曹、黄、二袁,而依刘表,意亦可见。故仲宣之忠于汉,陶渊明之忠于晋,罗昭谏之忠于唐,皆诗人文士之识大义有气节者。”(《鹤林玉露》)
- 陈绎曾:“王粲真实有余,澄滤不足。”
- 陆时雍:“子桓、王粲,时激风雅余波,子桓逸而近风,王粲庄而近雅。”
- 陈祚明:“王仲宣诗跌宕不足而真挚有余,伤乱之情,小雅变风之余也。与子桓兄弟气体本殊,无缘相比。”
- 方东树:“建安七子,除陈思,其余略同,而仲宣为伟,局面阔大。公干气紧,不如仲宣。”“苍凉悲慨,才力豪健,陈思而下,一人而已。”
藝術形象
编辑文學
编辑影視
编辑延伸阅读
编辑[编]
注釋
编辑- ^ 《昭明文选》卷二十三王粲《赠文叔良一首》李善注:“献帝初平中,王粲依荆州刘表。”
- ^ 劉表接任荊州為190年(據《三國志·劉表傳》)。
- ^ 《三國志》:鍾繇、王粲著論云:「非聖人不能致太平。」朗以為「伊、顏之徒雖非聖人,使得數世相承,太平可致」。
- ^ 《三國志》裴松之注引《魏書》:文帝善朗論,命祕書錄其文。
- ^ 皇甫謐《針灸甲乙經》序中,記載了張仲景為王粲看病的逸事:「仲景見侍中王仲宣時年二十餘,謂曰:君有病,四十當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湯可免。仲嫌其言忤,受湯而勿服。居三日,見仲宣謂曰:服湯否?仲宣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湯之診,君何輕命也?仲宣猶不言。後二十年果眉落,後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終如其言。此二事雖扁鵲、倉公無以加也。」《章太炎全集》第八册《论狐惑及疠》云:“此眉落当是今之大麻风,广中是病,多传子孙,少时不觉,及期而作,故仲景能预知之,若梅毒则不得逾二十年而发也。《千金》称大麻风为恶疾大风,云有初得遍体无异,而眉须已落,有遍体已坏,而眉须俨然者。其方有石灰酒,主生毛发须眉,去大风,是即仲景用五石意也。”
- ^ 曹植《王仲宣诔》说:“建安二十二年正月二十四日戊申,魏故侍中关内侯王君卒。呜呼哀哉!”
- ^ 《世說新語·傷逝》
- ^ 《三国志注·魏志二十八·鍾會傳》:魏氏春秋曰:文帝既诛粲二子,以业嗣粲。
參考文獻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