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堡

防御工事

稜堡(Bastion),是一種出現於16世紀中期至19世紀中期的火炮防禦陣地。完整的稜堡除了兩個前端凸出外,尚包含兩個側面保護帷幕牆並連接稜堡本體[1]。稜堡常被視作堡壘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棱堡草圖
位於斯洛伐克科馬爾諾城堡的一座棱堡

歐洲史料中,「稜堡」一詞常用於專指自帷幕牆向外凸出的角形結構體,然而星形要塞也有被直呼為稜堡的紀錄[2]

歷史

编辑

中世紀城堡在新式火炮普及後,其不耐砲擊且防禦死角多的問題暴露出來。百年戰爭末期的攻城戰與君士坦丁堡的陷落等戰事,更使歐洲諸國認識到舊式城牆已不再能抵抗新型加農砲的攻勢。

於17世紀的八十年戰爭中,荷蘭工程師採用半月堡英语Ravelin的設計保護主城牆免受砲火直擊[3]。17世紀中葉,法國元帥沃邦改良了義大利星形要塞,這種新式的堡壘具有較矮的塔樓、更多的砲室、並由數座平直的牆面取代曲面牆,以上設計大幅強化了守軍面對大軍的防禦能力[3]

進入19世紀後,稜堡由於陸軍的機動性大為提升已然失去了以往的戰略價值。19世紀後歐洲各國普遍不再維護菱堡,因此稜堡留存至今者甚至少於傳統城堡。臺南億載金城為一座倖存至今的稜堡。

缺點

编辑

稜堡在為左右攻擊時可夾擊殲滅大部分敵軍,但用平行與主城牆攻擊法,在以之字形推進,即可到稜堡的突出尖端,其就是火力的死角,便可從此做出突破口,對城內進行攻擊。

另見

编辑

來源與註解

编辑
  1. ^ Whitelaw 1846p. 444
  2. ^ 但在某些文件[來源請求]中發現,星型要塞包含稜堡,並非整體叫做稜堡,所以星型要塞是否等於稜堡,不得而知。
  3. ^ 3.0 3.1 Hinds & Fitzgerald 1981.

參考資料

编辑
  • Whitelaw, A. (编), The popular encyclopedia; or, 'Conversations Lexicon' I, Glasgow,Edinburgh, and London: Blackie & Son, 1846 
  • Harris, John. Bastions (PDF). Fortress Study Group. [2 March 201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05-14). 

外部連結

编辑
  NODES
Don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