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濱鄉

花蓮縣的行政區

豐濱鄉阿美語:Fakong;噶瑪蘭語:Bakung;撒奇萊雅語:Bakung),舊稱「貓公」,位於臺灣花蓮縣東部,為花蓮縣唯一全境位於海岸山脈以東的鄉鎮。北接壽豐鄉,西隔海岸山脈與光復瑞穗兩鄉毗鄰,東濱太平洋,南銜臺東縣長濱鄉[1]。鄉內人口約有4千多人,是花蓮縣人口最少的行政區,主要原住民族有阿美族噶瑪蘭族撒奇萊雅族,佔全鄉人口的八成左右[2],地方通行語為阿美語噶瑪蘭語[3]撒奇萊雅語[4]

豐濱鄉
Fengbin Township
舊稱:貓公(Fakong)
豐濱鄉位置圖
豐濱鄉位置圖
坐标:23°35′28″N 121°30′14″E / 23.5911°N 121.5038°E / 23.5911; 121.5038
國家 中華民國
臺灣省
上級區劃花蓮縣
下級區劃575
政府
 • 行政机构豐濱鄉公所
(立法機關:豐濱鄉民代表會
 • 鄉長江莉婷豐濱鄉鄉長列表)
面积
 • 总计162.4332 平方公里(62.7158 平方英里)
海拔247 公尺(810 英尺)
人口(2024年11月)(1,700戶)
 • 總計4,167人
 • 排名花蓮縣的第13位
 • 密度25.7人/平方公里(66.4人/平方英里)
时区國家標準時間UTC+08:00
郵遞區號977
戶政資料代碼10015080
毗鄰壽豐鄉鳳林鎮光復鄉瑞穗鄉玉里鎮台東縣長濱鄉
地方語言海岸阿美語噶瑪蘭語
網站http://www.feng-bin.gov.tw/

豐濱鄉是阿美族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在荷西時期已有相關的文獻記載,1875年清廷開山撫番時期後,始有漢人入墾,隨後又因加禮宛事件的發生,而有噶瑪蘭族的移入,整體呈現族群多元化的樣貌[2]。經濟產業以農業與漁業為主,有水稻、檳榔、柑橘類等農作物。交通主要仰賴南北貫穿全境的台11線,另有台11甲線(光豐公路)與花64線(瑞港公路)可向西分別連接海岸山脈另一側的光復鄉與瑞穗鄉[5]。境內有石梯坪、芭崎瞭望台、北回歸線遊憩區等主要的觀光景點。

歷史

编辑

豐濱鄉舊稱「貓公」,境內擁有許多原住民部落,由南到北分別有納納、港口、大港口、貓公、新社、加路蘭等部落。

1909年,花蓮港立廳,豐濱地區劃入大港口區,由花蓮港廳直轄,大港口區轄有9個庄社[6]。1916年,大港口區改名為「貓公區」[6]。1920年,貓公區改名為「新社區」[6]。1937年,新社區改制為「新社庄」,屬花蓮港廳鳳林郡[6]

1945年12月,新社庄改名為「新社鄉」,隸屬於花蓮縣[6]。1946年,新社鄉改名為「豐濱鄉」[6]

地理

编辑

位置與地形

编辑

豐濱鄉位於花蓮縣東部,東濱太平洋,西以海岸山脈鳳林鎮光復鄉瑞穗鄉玉里鎮毗鄰,南銜臺東縣長濱鄉,北端連壽豐鄉[1]。全鄉地處海岸山脈東側,海岸線長約數十公里,境內少數海岸為沙灘,其餘多為陡峭岩岸地形,行政區域面積約162平方公里,其中人工開墾地約佔7.8%,其餘均為國有原野、林班地、河川地或海岸地區[1]

人口

编辑
历史人口
年份人口±%
1981 8,747—    
1986 8,382−4.2%
1991 7,634−8.9%
1996 7,203−5.6%
2001 6,345−11.9%
2006 5,472−13.8%
2011 4,857−11.2%
2016 4,439−8.6%
2021 4,327−2.5%
來源:內政部統計月報-各鄉鎮市區人口數. 內政部. [2019-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0). 

根據花蓮縣政府民政處統計,2023年底豐濱鄉戶數約1.7千戶,人口約4.2千人,是花蓮縣人口最少的行政區[7]。鄉內人口最多與最少的村分別是豐濱村與磯崎村,2023年底兩村人口分別為1,710人與404人[7]

豐濱鄉人口在1966年達到最巔峰,約有14,600人,其後人口逐年外流[8]。而2018年係由於鄉長選舉引進幽靈人口之因素,致當年豐濱鄉人口大幅增加[9]

政治

编辑

歷任首長

编辑
豐濱鄉歷屆首長姓名
屆數 姓名 黨籍 備註
1 陳正治
2
3
4 呂金租
5 江明德
6
7 陳健忠
8
9 溫雙裕
10
11 劉永靜
12 李啟誠
13   中國國民黨
14 劉永靜   中國國民黨
15 張進德   中國國民黨
16 劉靜芳   中國國民黨
17   中國國民黨
18 邱福順   中國國民黨 因賄選遭判當選無效而遭停職[11]
林錦師 代理[12]
江莉婷 無黨籍 現任

鄉政組織

编辑

豐濱鄉公所是豐濱鄉最高層級的地方行政機關,在中華民國政府架構中為鄉自治的行政機關,同時負責執行縣政府及中央機關委辦事項,豐濱鄉的自治監督機關為花蓮縣政府。鄉長由全體鄉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為四年,可連選連任一次。豐濱鄉公所並置鄉政會議,為鄉政最高決策機構,在鄉長之下,設有4課2室等6個內部單位及3個附屬機關[13]

豐濱鄉民代表會是豐濱鄉的最高民意機關,代表豐濱鄉全體鄉民立法和監察鄉政。鄉民代表由公民直選選出,任期為四年,可連選連任。豐濱鄉民代表會共有7位鄉民代表,分別為第一選區1席鄉民代表、第二選區6席平地原住民鄉民代表,主席、副主席由7位鄉民代表互選產生[14]

行政區劃

编辑
豐濱鄉行政區劃
  • 新社村:位於大不岸溪流域。
  • 豐濱村:位於貓公溪流域。
    • 深橋(永豐)
    • 豐濱部落(Fakong,貓公)
    • 豐富部落(Tingalaw,丁子漏)
    • 新興部落(Haciliwan,八里灣)
    • 立德部落(Kudis,姑律)
  • 港口村:位於秀姑巒溪下游。
    • 石梯坪(Morito)
    • 港口部落(Makotaay,北頭溪)
    • 大港口(Laeno)
  • 靜浦村:位於三富溪流域。

教育

编辑

國民中學

编辑

國民小學

编辑

醫療

编辑

交通

编辑

公路

编辑

公車路線

编辑
  • 統聯客運
    • 1125 光復火車站-豐濱
    • 1145 花蓮-成功
    • 1140 花蓮-靜浦
    • 1140A 花蓮-靜浦
  • 興東客運
    • 309 玉長豐濱線
    • 8101 台東-靜浦
    • 8102 台東-靜浦
    • 8105 成功-靜浦
    • 8119 台東-花蓮新站(花蓮轉運站

港口

编辑

旅遊

编辑

文化設施

编辑

自然景觀

编辑

文化資產

编辑

遺址

编辑
  • 新社遺址
  • 宮下遺址

神社

编辑
  • 大港口祠

民俗

编辑

傳統工藝

编辑
  • 新社部落編織工藝
  • 貓公部落製陶(阿利客工作室)

危險水域

编辑

花蓮縣政府公告磯崎海域、芭崎海域為易發生溺水地點[17],即便陸地拓為磯崎海濱遊憩區,時有兇猛長浪侵襲、掏空路基。遊人應遠離岸邊、嚴禁戲水。[18]

注釋

编辑

參考資料

编辑
引用
  1. ^ 1.0 1.1 1.2 施添福 2005,第230頁.
  2. ^ 2.0 2.1 施添福 2005,第233頁.
  3. ^ 55公所 原民「地方通行語」公告了. [2017-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3). 
  4. ^ 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知識網 撒奇萊雅族. [2022-0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12). 
  5. ^ 施添福 2005,第232-233頁.
  6. ^ 6.0 6.1 6.2 6.3 6.4 6.5 施添福 2005,第229頁.
  7. ^ 7.0 7.1 人口統計-人口統計各式列表. 花蓮縣政府民政處. [2022-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08) (中文(臺灣)). 
  8. ^ 施添福 2005,第232頁.
  9. ^ 鄭有財. 半年人口「異常增」!花蓮豐濱驚爆「450名幽靈人」投票 檢調緊急偵辦. ETtoday新聞雲. 2018-12-03 [2021-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3) (中文(臺灣)). 
  10. ^ 各鄉鎮市區人口數. 內政統計月報. 2020-02-10 [2020-08-27]. (原始内容 (XLS)存档于2020-05-01) (中文(臺灣)). 
  11. ^ 遭判當選無效 豐濱鄉長邱福順將上訴. [2020-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3). 
  12. ^ 縣府人事命令 張仁智代理壽豐鄉長 林錦師代理豐濱鄉長. [2020-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3). 
  13. ^ 認識豐濱-組織架構. 花蓮縣豐濱鄉公所. [2021-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0) (中文(臺灣)). 
  14. ^ 鄉民代表. 花蓮縣豐濱鄉公所. [2021-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0) (中文(臺灣)). 
  15. ^ 芭崎 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 [2021-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30). 
  16. ^ 大石鼻山 - 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觀光資訊網. [2023-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8). 
  17. ^ 花蓮縣消防局. 夏日戲水趣 水域安全要注意. [2023-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7). 
  18. ^ 台11線豐濱沙灣段 遭長浪掏空56公尺. 自由時報. [2023-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5). 
書籍
  • 施添福等編纂. 第九章·豐濱鄉. 《臺灣地名辭書·卷二·花蓮縣》. 南投市: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2005. ISBN 986-00-3013-8 (中文(臺灣)). 

外部連結

编辑
  NOD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