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斯華

古箏演奏家

項斯華(1939年),上海人,古箏演奏家,浙江箏派代表人物之一。曾為香港民族音樂學會理事、香港藝術家聯盟成員、北京古箏研究會理事、東方樂舞交流學會理事、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1][2]其音樂繼承了「民間派」的樸實,又提高了「學院派」的藝術水準,[2]以在傳統的基礎上創新古箏技法和箏曲聞名。[3][4]

項斯華
传统音乐
罗马拼音
Xiang Sihua
出生1939年
居住地 加拿大溫哥華
职业音樂家
母校上海音樂學院
配偶吳贛伯
音乐类型中國傳統音樂
演奏乐器古箏
代表作品《中國箏名曲演奏集》
《項斯華演奏中國箏譜》

生平

编辑

1956年錄取上海音樂學院附屬中學,主修鋼琴。1958年改向王巽之學習浙江箏樂,1960年直升上海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系。大學期間除了繼續師從王巽之,也向曹正郭鷹任清志學習河南、山東及潮州箏樂。[1][2]另外,也和同學王昌元孫文妍范上娥張燕等人,協助王巽之記譜整理浙江箏曲,並編寫了上海音樂學院第一部古箏系列教程。[5]古琴家成公亮亦為其同學。[6]

曾參與今虞琴社演出。[7]

1962年,在上海之春音樂會上,用兩張不同音階的箏演奏〈海青拿天鵝〉,獲得《人民畫報》及各大報介紹,一夕成名。[1][2][8][9]

1966年至1979年間歷任北京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樂團(今中國電影樂團)獨奏演員,並兼任豎琴演員。上海樂團、中國藝術團獨奏演員。和吳文光龔一李祥霆等人參與了文化部的「琴箏瑟樂器改革小組」、「錄音錄像小組」。「錄音錄像小組」從事京劇的唱腔器樂化工作,此期間項斯華從李世濟學習京劇程派唱腔,並移植於古箏上演奏,成果有模仿程派程硯秋的《文姬歸漢》唱段,根據言菊朋的演唱移植的《捉放宿店》選段,另外還有《臥龍弔孝》、《逍遙津》的唱段;其中《文姬歸漢》曾在1975年的理查·尼克森訪華晚會上演出並獲得好評。[1][2][10][11]

1979至1981年任北京中國歌劇舞劇院獨奏演員,並參與北京古箏研究會理事和中國音樂家協會,兼任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教師。

1981年和舞蹈家陳愛蓮、高胡演奏家汪炳炎、歌唱家李元華、舞蹈演員張曉萍葉健平、二胡演奏員王樹人、揚琴演奏員安慶餾、作曲家陳紫等中國歌劇舞劇院成員組成「中國表演藝術家小組」出訪歐洲。[12][13][14]1981年底移居香港,1982年應聘於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後又在香港演藝學院教授古箏。1984年和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香港浸會大學的音樂學者、演奏家、作曲家、樂評家呂炳川葉明媚劉靖之李明毛宇寬曾葉發梁沛錦吳贛伯李德君周凡夫黎鍵等人一同創立香港民族音樂學會並擔任理事。[2][15][16][17]之後多次前往北美、歐洲、東南亞、日本、新加坡及臺灣等地舉辦個人獨奏會。[1]

1993年移居溫哥華[2]

音樂風格

编辑
  • 追求左手的「腔韻」,通過古箏「音腔」的把握,並表現出樂曲的地域風格。[4]
  • 她以大指搖、快四點、夾彈、提弦等技法為主,並借鑒、學習、融匯了琵琶三弦及西洋樂器的技法。特別注重手形的正確,強調手指各關節的自然、放鬆,注重手指動作的幅度和觸弦點,「搖指」細膩而乾淨,音色清澈而明亮,左手的吟、揉、按、滑的分寸得體到位,講究發音、追求美的音色。[2]
  • 她演奏的〈高山流水〉,「細緻樸實,深刻細膩,音色醇美純淨,格調清新,有氣質、有樂思、有特色,明顯豐富了古箏這種樂器的表現力。」[2]
  • 「在古箏表現手法上沒有派別門戶之見,而是在演奏手法上對各路箏派採用博採眾家之長,以揉成自己的演奏特點。」[2]

作品

编辑

專輯

编辑
專輯名稱 發行日期 發行公司 曲目 備註
《項斯華獨奏曲選.漁舟唱晚》 1980年 中國唱片
曲目

A 面

  1. 〈高山流水〉
  2. 〈寒鴨戲水〉
  3. 〈三十三板〉
  4. 〈漁舟唱晚〉

B 面

  1. 〈廣陵散〉
  2. 〈將軍令〉
  3. 〈西廂詞〉
  4. 〈月兒高〉
1979年錄製,第一張中國民樂演奏家個人專輯。[9][18]
《項斯華中國箏名曲演奏集》 1981年 EMI
曲目
  1. 〈漁舟唱晚〉
  2. 〈高山流水〉
  3. 〈西廂詞〉
  4. 〈出水蓮〉
  5. 〈月兒高〉
  6. 〈將軍令〉
  7. 〈秋思曲〉
  8. 〈廣陵散〉
  9. 〈三十三板〉
  10. 〈四段曲〉
  11. 〈寒鴨戲水〉
由音樂學家岸邊成雄監製。岸邊成雄表示:「在我經歷了漫長的半個世纪的中國音樂的研究生活中,這是值得我紀念的工作之一。」

該唱片獲得日本文部省藝術祭大獎。[1][2]

《中國樂器系列 1,古箏:項斯華古箏演奏 NO.1》 1985年 麗歌唱片
《望鄉吟:項斯華古箏專輯》 1989年 水晶唱片
《古箏 1 / 項斯華古箏獨奏》 1992年 中國唱片
《九州風采:項斯華古箏獨奏》 1995年 龍音製作
《大師集14:項斯華古箏專輯》 1995年 搖籃唱片
曲目
  1. 〈南海漁歌〉
  2. 〈幸福渠〉
  3. 〈漁舟唱晚〉
  4. 〈高山流水〉
  5. 〈廣陵散〉
  6. 〈海青拿鶴〉
  7. 〈月兒高〉
  8. 〈寒鴨戲水〉
  9. 〈秋思曲〉
  10. 〈出水蓮〉
  11. 〈西廂詞〉
  12. 〈將軍令〉
  13. 〈思想起〉

創作

编辑
  • 〈幸福渠水到俺村〉(又名〈幸福渠水〉、〈紅旗渠水到俺村〉、〈粼波曲〉),沈立良、項斯華、范上娥作曲。[19]

書籍

编辑
  • 《項斯華演奏中國箏譜》,吳贛伯、項斯華編著,上下二冊,香港上海書局,1983年。
  • 《每日必彈 古箏指序練習曲》,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年。

文章

编辑
  • 項斯華、吳贛伯,〈浙江箏芻議〉,《中國音樂》,1991年04期,頁 40-42。

媒體訪問

编辑
  • 《明報月刊 第217-222期》. 香港: 香港明报. 1984年103号.

參考來源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著名古箏演奏家教育家項斯華〉. 《藝圃(吉林藝術學院學報)》. 1993, (3、4): 72-73 [2021-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17).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劉娜. 〈項斯華的古箏藝術生涯〉. 《藝術研究》. 2008, (1): 36-37 [2021-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17). 
  3. ^ 盛秧. 〈浙江箏在上海的發展〉. 《中國音樂》. 2015, (4): 152 [2021-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17). 
  4. ^ 4.0 4.1 韓建勇. 〈古箏音樂之“韻”探微——兼談古箏演奏家項斯華及其箏樂藝術觀〉. 《樂器》. 2008, (4): 66-68 [2021-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17). 
  5. ^ 韓建勇. 〈談浙派箏家對中國古箏藝術發展的貢獻(下)〉. 《樂器》. 2013, (4): 51 [2021-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17). 
  6. ^ 成, 公亮. 《秋籟居憶舊》. 〈副修古箏〉 (北京: 中華書局). 2015: 114. ISBN 9787101107050. 
  7. ^ 張, 子謙. 《操縵瑣記》. 中華書局. 2005. ISBN 9787101048513. (1961年)七月十一日 晚邀友仁、樹紅、培安、斯華來寓商恢復排練事,彼等興致頗好,信心頗高,認為即使吳振平不幹,我們也可以搞起來。決定俟暑假後詳細佈置,重行整頓,一定要搞出點成績來。我極表贊同並加以鼓勵,希望能屆時實踐。目前只有暫行停頓矣。斯華等偕箏及二胡來,合奏〈梅花〉、〈關山〉數遍,頗有興趣。樹紅獨留長談至十一時始去。 
  8. ^ 黃汨. 〈浙江箏派的歷史貢獻及其傳承代表人物探析〉. 《貴陽學院學報》. 2013, (2): 114 [2021-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17). 
  9. ^ 9.0 9.1 项斯华的艺术人生(图). 中国侨网. [2021-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9). 
  10. ^ 王英睿.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文革期間的箏樂藝術〉. 《中國音樂學》. 2009, (1): 43-48 [2021-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17). 一些由项斯华用筝移植的传统京剧唱段,如《文姬归汉》、《捉放宿店》、《卧龙吊孝》、《消遥津》等也极为出色,尤其是模仿“程(砚秋)派”唱腔的“《文姬归汉》一曲,作者演奏时充分施展了典雅、柔丽、细腻、含蓄的演奏技法,右手弹拨的单音,音色圆润,左手恰如其分地把握起、收、回、落、轻、重、快、慢等,把唱腔若断若续、如泣如诉的效果,表现的淋漓尽致。1975年,欢迎尼克松访华晚会上,她演奏的该曲,倍受赞誉。 
  11. ^ 戴嘉枋. 〈論“文革”后期對傳統音樂的秘密“搶救”〉. 《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 2011, (4): 161–167 [2021-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17). 
  12. ^ 文. 〈中國歌劇舞劇院表演藝術家小組參加法國、西班牙國際民間藝術節受到熱烈歡迎〉. 《人民音樂》. 1981, (11): 33 [2021-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17). 
  13. ^ 言韙. 〈音樂文化交流〉. 《中國音樂》. 1981, (4): 61 [2021-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17). 
  14. ^ 于文濤. 〈歡聚在歐洲歌舞之鄉——法國、西班牙國際民間藝術節散記〉. 《人民音樂》. 1982, (2): 37-41 [2021-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17). 
  15. ^ 【照片】 呂炳川 與香港民族音樂學會成立時的主要幹部. 臺灣音樂館.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2021-1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4). 
  16. ^ 《明報月刊 第217-222期》. 香港: 香港明報. 1984: 103. 
  17. ^ 劉靖之. 《中國新音樂史論(增訂版)》.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學. 2009: 651–652. ISBN 9789629963163. 
  18. ^ 高山流水. 中唱音乐在线(中华民族音乐与戏曲资源库). [2021-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0). 
  19. ^ 韓建勇. 〈談浙派箏家對中國古箏藝術發展的貢獻(上)〉. 《樂器》. 2013, (3): 57 [2021-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17). 

外部連結

编辑
  NOD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