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音词汉语方言里利用反切方式构词而形成的一类词语。通常一个音节分裂为两个音节,在声母后插入一个弱化韵母,韵母前面插入边音流音等声母,形成两个音节的词语[1]:122

分音词是汉语一个比较普遍的词汇现象,各方言不同程度上都出现这类词[2]:119。其中晋方言的嵌“l-”词和闽方言福州话的切脚词最为典型。

晋方言

编辑

晋语的分音词现象主要分布在山西中部、西部以及北部邻近中部的少数地区。临近山西的北及北、内蒙古中西部也有此现象。例如:[注 1]

方言点 本词 本词读音 分音词 分音词读音
山西太原 pæ̃ 薄烂 pǝʔ læ̃
河南获嘉 pai 卜来 pǝʔ lai
陕西延安 不烂 pǝʔ læ

从上列例词看,晋语分音词的一般构成方式如下。分音词的第一音节与本词双声,分音词的第二音节与本词叠韵。大多数首字韵母为ǝʔ,后一音节均为l声母。

晋语的分音词多为动词,也有少量为名词、量词。[3]:23、24

福州话

编辑

分音是福州方言的一种重要构词方式,大多单音动词、量词都可以分解成两个字,分解的基本规律是,单音词的声母加上韵头和韵腹组成第一字,l声母加单音词的韵母组成第二字。例如:[4]:27

本字 本字读音 本字义 分音词读音
kʰɔuʔ kʰɔ lɔuʔ
uai 向旁边歪斜 ua luai
tsiŋ 盯着 tsi liŋ
摆动 pɛ lɛ
kuŋ 翻滚 ku luŋ
kʰuaŋ kʰua luaŋ

官话

编辑

官话有很多连绵词其实就是嵌“l-”的分音词。比如窟窿(源自“孔”)、霹雳(源自“劈”)、角落(源自“角”)。

来源

编辑

古汉语有很多叠韵连绵词就是嵌“l-”的分音词。《广韵》中有䩆𩈶、㝩㝗、䯑䯖、喢㗙、䞀𧷡等上千这样的词。

关于汉语各方言中分音词的来源,基本上有两种说法。有的学者[5]认为这些词是上古汉语乃至原始汉藏语复辅音现代汉语中的残存现象。比如:霹雳(有分离义,与“劈”同源),藏语nbral,缅语pra;骷髅(有头颅义,与“颗”同源),藏语klad、达让语klu。

也有学者[6]指出这些词跟平定方言儿化非常相似,因此认为这是一种儿化的残余[2]:120

不同汉语方言中的分音词的来源不一定相同。

注释

编辑
  1. ^ 为求简明,统一不标声调变调

参考文献

编辑
  1. ^ 语言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语言学名词.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1. ISBN 9787100068710. 
  2. ^ 2.0 2.1 包智明、侍建国、许德宝. 生成音系学理论及其应用(第二版).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 ISBN 750042079X. 
  3. ^ 侯精一. 现代晋语的研究.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9. ISBN 7100025621. 
  4. ^ 李荣 主编; 冯爱珍 编纂 (编). 福州方言词典.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8. ISBN 7534334217. 
  5. ^ 潘悟云. 释二等. 中国音韵学研究会. 音韵学研究(第三辑). 中华书局, 1994: 119-135. ISBN 7101012965.
  6. ^ 徐通锵. 山西平定方言的儿化和晋中的所谓“嵌l词”. 中国语文. 1981, (6): 408–415. 
  NOD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