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岛站
美丽岛站位于台湾高雄市新兴区,为高雄捷运红线及橘线的捷运车站,为高雄捷运初期路网唯一的转乘车站,车站位于中山一路与中正三路路口(大港埔圆环)下方,为高雄市中心道路要冲。车站编号为R10/O5。
美丽岛站 Formosa Boulevard Station | ||||||||||||||||
---|---|---|---|---|---|---|---|---|---|---|---|---|---|---|---|---|
位置 | 台湾 高雄市新兴区 中山一路115号 B1~B3 | |||||||||||||||
地理坐标 | 22°37′53.2″N 120°18′7.1″E / 22.631444°N 120.301972°E | |||||||||||||||
车站类别 | 捷运车站 | |||||||||||||||
运营者 | 高雄捷运 | |||||||||||||||
途经线路 | 红线 橘线 | |||||||||||||||
车站构造 | ||||||||||||||||
站体类型 | 地下车站 | |||||||||||||||
车站层数 | 地下三层 | |||||||||||||||
换乘方式 | 站内转乘 | |||||||||||||||
无障碍车站 | 是 | |||||||||||||||
站台 | 红线:岛式月台 橘线:侧式月台 | |||||||||||||||
其他信息 | ||||||||||||||||
车站代码 | / | |||||||||||||||
历史 | ||||||||||||||||
启用日期 | 2008年9月14日 | |||||||||||||||
营运信息 | ||||||||||||||||
乘客数量 | 15,723 人次/日(2023年) ▲ 54.51% | |||||||||||||||
排行 | 第5名/37站(2023年) | |||||||||||||||
首班车 | 红线 往冈山车站:05:58 往小港:06:12 橘线 往大寮:06:05 往哈玛星:06:00 | |||||||||||||||
末班车 | 红线 往冈山车站:00:21 往小港:00:32 橘线 往大寮:00:05 往哈玛星:00:16 | |||||||||||||||
邻近车站 | ||||||||||||||||
| ||||||||||||||||
|
台湾语言写法及拼音 | |
---|---|
汉字 | 美丽岛 |
注音 | ㄇㄟˇ ㄌㄧˋ ㄉㄠˇ |
通用拼音 | Měilìdaǒ |
台语罗马字 | Bí-lē-tó |
客语白话字 | Mî-li-tó |
日语假名 | びれいとう Bireitō |
车站概要
编辑本站因位于昔日大港埔大字的中心(虽然大字下辖的大港埔聚落较靠近中央公园站),加上附近公车站牌亦为大港埔,通车前计画暂名为大港埔站,后以1979年12月10日在此地爆发、影响台湾民主运动发展的美丽岛事件定为站名。本站由日本建筑师高松伸设计,以祈祷为主题象征。车站内部之公共艺术作品——光之穹顶,乃由义大利艺术家水仙大师(Narcissus Quagliata)亲手打造。
车站构造
编辑地下三层侧式月台(橘线)、岛式月台(红线)交会站,共有11个出入口。于红、橘线交会处的中山、中正路大圆环下方以地下圆形建筑方式兴建,红线与橘线月台部分以“凸”型相交,直径140公尺的车站主体建筑为全世界最大的地下圆型车站。橘线车站部份宽39公尺、长240公尺、深27公尺。
本站为岛式与侧式月台并存的地下十字交岔转乘站,类似台北捷运松江南京站,于B2穿堂层在中央部分切分成两个不相连的月台区,并于红线岛式月台才相通。也因此旅客在搭乘橘线前须遵循行车方向选择月台动线搭车。
此外,于本站东北侧设置了连接红线(本站与高雄车站间,往北路段)和橘线(本站与信义国小站间,往东路段)的转辙轨,深度相当于本站地下三楼[1]。
车站楼层
编辑地面 | 出入口 | 出入口 |
地下 一楼 |
穿堂层 | 大厅、穹顶大厅(公共艺术“光之穹顶”所在地,大圆环下方) |
询问处、自动售票机、验票闸门、厕所(2、4、5、7出口旁) | ||
地下 二楼 | ||
转乘区 | 红线、橘线转乘区(与橘线1号月台相连) 电扶梯、阶梯往红线月台 | |
侧式月台,右边车门将会开启
| ||
1号月台 | ← 橘线 往哈玛星方向(前金站) | |
2号月台 | → 橘线 往大寮方向(信义国小站)→ | |
侧式月台,右边车门将会开启
| ||
转乘区 | 红线、橘线转乘区(与橘线2号月台相连) 电扶梯、阶梯往红线月台 | |
地下 三楼 |
1号月台 | ← 红线 往小港方向(中央公园站) |
岛式月台,左边车门将会开启
| ||
2号月台 | → 红线 往冈山车站方向(高雄车站)→ |
车站出口
编辑出口1、2、3、4位于大圆环与红线月台南端,出口5、6、7、8位于橘线月台东端,出口9、10、11位于红线月台北端,无障碍电梯设于出口1、3。
出入口 | 图片 | 出入口资讯 |
---|---|---|
中正路喜饼街、华南银行、中正四路(大圆环西北方) | ||
大同国小、第一银行、惠仁医院(大圆环西南方)、YouBike微笑单车 | ||
警察局(新兴分局)、中华电信(光世代广场,大圆环东南方) | ||
中正路婚纱区、中正三路(西,大圆环东北方) | ||
高雄邮局(中正三路北侧)、YouBike微笑单车 | ||
南华观光夜市(中正三路南侧)、YouBike微笑单车 | ||
中山路婚纱区(中正三路北侧)、YouBike微笑单车 | ||
台湾土地银行、中华电信(中正三路南侧) | ||
台湾人寿、中山横路(中山一路西侧)、YouBike微笑单车 | ||
高雄二信、六合一路(中山一路东侧)、YouBike微笑单车 | ||
台湾企银、六合观光夜市(中山一路西侧) | ||
注: 设有电梯 | 设有手扶梯 |
公共艺术
编辑光之穹顶
编辑光之穹顶设于本站地下一楼穹顶大厅,由国际知名艺术家水仙大师(Maestro Narcissus Quagliata)亲手绘制,并由德国百年Derix手工玻璃工作坊制作[2],历时四年半,直径达30公尺,面积为660平方公尺。依创作主题共分成四大区块(quadrant),共有16个小区块(section),1,252扇窗(window),每面窗有2至9片“窗面”(panel),每面窗面有3-100片玻璃镶嵌而成。
“光之穹顶”上的各个人体交相呼应,所传达的“包容”精神,更展现作品“水”、“土”、“光”、“火”四大区块的意涵,呈现出人在世界里,从诞生、成长、荣耀到毁灭,而后重生的轮回过程。水仙大师的创作理念表示:“透过这件作品,我想传达人性的价值,人与人、环境、及万物之间的关系;人天合一的境界,以及人心在仇恨斗争中失去的部分。”水仙大师强调,提出了一个观点:“让旅客凝望穹顶时,找到一个作梦的地方,提供一个自由思考与想像的公共艺术空间”。在作品完成时,水仙大师曾整整一天无法开口说话[3]。
2015年9月23日 - 高雄捷运上午发表光之穹顶2.0版,将原本只是静态呈现的光之穹顶、搭配上定时光炫幻影秀,让民众透过声光效果感受艺术魅力[4]。
高捷少女中的小穹,头上的发饰设计正是参考光之穹顶。
- 水:象征生命, 万物起源从水开始,海洋孕育著生命,如同 一个怀孕的母亲,阳光从头顶照进来,发出数道光芒 ,鱼群由近到远以逆时针的方向绕著光芒旋转,享受著生命的喜悦。
- 土:象征成长,胸怀大志,从胸口长出英雄大树。头、手、脚发出强烈光芒,一些星云逐渐形成恒星。许多生命在上面生存,有花、有草也有鸟,生命和环境彼此共生共荣。
- 光:代表创造与提升,利用前进的双脚广游四方,到处学习来充实自己表现胼手胝足的创业精神,意气风发且飞扬,人神共舞,日照斜雨抛虹。将梦想完成,将自己的光芒、成就散播出去。
- 火:毁灭与重生,这里描述的是战争,战争的反面就是爱与包容,经过深切的反省后,从悲伤的灰烬中幻化出一只浴火凤凰,尾巴流著橘红色的鲜血,沉重地拍击翅膀,飞向新的开始[5]。
- 穹顶中心的两大圆柱,红代表阳、蓝代表阴,象征阴阳相融、支撑起整个世界[6]。
捷运之心、祈祷
编辑本站地面站体设于中山路与中正路交会处圆环,曾为美丽岛事件的发生地,由日本后现代主义风格建筑师高松伸以祈祷之主题勾勒出捷运之心之整体概念。四个玻璃帷幕出入口,以合掌的姿态,环绕著圆环开展,蕴含“祈祷”的意念,象征著四面八方涌入广场祈求民生和平的人群,沿著街道向广场集聚,心手相连,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定名为“祈祷”。
而四个玻璃帷幕出入口的尖端,在夜间各射出雷射光束,于空中交会,形成“捷运之心”意象,象征高雄捷运十字路网的交会处。[7][8][9]
高捷少女中的二期新生小祈,头上的发饰设计正是参考捷运之心“祈祷”。
历史
编辑- 原订站名为大港埔,后来因配合美丽岛大道(中山路)计画因而改名,英文站名即美丽岛大道(Formosa Boulevard)。
- 2008年3月6日主体工程完工,4月底完成回填工作。
- 2008年3月9日:高雄捷运红线全线正式通车,但美丽岛站未启用,因此已通车之红线列车通过此站时采取过站不停继续前行。
- 2008年4月28日高雄市议会议长庄启旺认为美丽岛站政治味太浓,建议能够将站名改回原来的大港埔站。高雄市政府捷运工程局局长李正彬则表示,美丽岛车站命名经过公开、透明的作业,非捷运局草率决定[10][11]。
- 2008年9月14日:随著橘线正式通车而启用[12]。
- 2008年9月21日:举行通车典礼[12]。
利用状况
编辑2023年日均进出人次为15,723人,在高雄捷运系统中排名第5名。
年 | 全年 | 单日平均 | ||||
---|---|---|---|---|---|---|
上车 | 下车 | 上下车计 | 来源 | 上车 | 上下车 | |
2008 | 780,374 | 756,262 | 1,536,636 | [a] | 7,159 | 14,098 |
2009 | 2,029,335 | 1,894,221 | 3,923,556 | [14] | 5,560 | 10,749 |
2010 | 2,098,257 | 1,957,662 | 4,055,919 | [15] | 5,749 | 11,112 |
2011 | 2,215,639 | 2,066,855 | 4,282,494 | [16] | 6,070 | 11,733 |
2012 | 2,533,651 | 2,383,710 | 4,917,361 | 6,923 | 13,435 | |
2013 | 2,677,270 | 2,530,712 | 5,207,982 | 7,335 | 14,268 | |
2014 | 2,683,162 | 2,559,237 | 5,242,399 | 7,351 | 14,363 | |
2015 | 2,670,550 | 2,585,402 | 5,255,952 | 7,317 | 14,400 | |
2016 | 2,849,996 | 2,769,745 | 5,619,741 | 7,787 | 15,354 | |
2017 | 2,881,380 | 2,805,453 | 5,686,833 | 7,894 | 15,580 | |
2018 | 2,985,726 | 2,914,251 | 5,899,977 | 8,180 | 16,164 | |
2019 | 3,377,255 | 3,312,013 | 6,689,268 | 9,253 | 18,327 |
荣誉
编辑照片集
编辑参阅
编辑脚注
编辑注释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 《捷运大地工程困难案例》,方永寿、朱旭主编,地工技术研究发展基金会2009年2月出版
- ^ Derix Glasstudios[永久失效链接]
- ^ 「光之穹頂」就勾起我許多的回憶. [2015-09-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5).
- ^ 超炫光之穹頂2.0版 高捷改造美麗島站成光體車站. [2016-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5).
- ^ 高雄捷運. [2015-09-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7).
- ^ 高捷美丽岛站~光之穹顶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CJ意象馆
- ^ 由于美丽岛大道光源过多,背景光太强,导致雷射光束聚焦效果不佳,目前并未常设启用
- ^ 特殊艺术车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高雄捷运
- ^ 上亿“捷运之心”没用过,民众批浪费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TVBS
- ^ 高市议长吁高捷美丽岛站正名为大港埔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08年4月28日,PChome线上新闻
- ^ 议长吁高捷美丽岛站改回大港埔站,2008年4月28日,大纪元时报
- ^ 12.0 12.1 高捷橘線今通車 下午起免費搭乘至21日. 大纪元. 2008-09-14 [2020-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1).
- ^ 高雄捷运公司. 高雄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各站旅運量統計表 中華民國97年 (PDF). 高雄市政府交通局: 页10. 2009-01-10 [2019-10-2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10-27).
- ^ 高雄捷运公司. 高雄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各站旅運量統計表 中華民國98年 (PDF). 高雄市政府交通局: 页13. 2010-01-11 [2019-10-2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10-27).
- ^ 高雄捷运公司. 高雄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各站旅運量統計表 中華民國99年 (PDF). 高雄市政府交通局: 页13. 2011-01-11 [2019-10-2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10-27).
- ^ 高雄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各站旅運量-年 依 年, 捷運站別 與 入出站(2011-2019年). 高雄市政府交通局. 2019-03-14 [2019-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6). 高雄市统计资讯服务网
- ^ 15 of the Most Beautiful Subway Stops in the World. [2012-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04).
外部链接
编辑- 美丽岛(高雄捷运公司)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