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尔加滕

德国柏林的地名

蒂尔加滕(德语:Tiergarten德语:[ˈtiːɐ̯ˌɡaʁtn̩] )是德国首都柏林米特区的一个下属区。2001年柏林行政区划改革德语Verwaltungsreform in Berlin之前的蒂尔加滕区德语Bezirk Tiergarten,则是柏林的一个区份,包括了本条目描述的蒂尔加滕,以及汉萨菲特尔德语Berlin-Hansaviertel莫阿比特三个下属区。如今,“蒂尔加滕”这个名称,在不同语境中可以代指行政区划改革之前的蒂尔加滕区,也可代指改革之后的蒂尔加滕下属区,同时也是区内大蒂尔加滕公园的名称。大蒂尔加滕公园以南的一片地区,旧时也被称为“南蒂尔加滕(Tiergarten-Süd)”。

蒂尔加滕在柏林米特区的位置
蒂尔加滕(红色)和米特区(黄色)的位置

地理和人口

编辑

蒂尔加滕区总面积5.17平方公里。北以施普雷河为界,西北到东北方向与汉萨分区、莫阿比特分区以及米特分区相邻,这四个区共属大的米特区管辖。蒂尔加滕以西,是夏洛滕堡-维尔默斯多夫区夏洛滕堡区;以南是滕珀尔霍夫-舍讷贝格区舍讷贝格区。蒂尔加滕区的绝大部分由柏林第二大城市公园——大蒂尔加滕公园构成。而小蒂尔加滕公园莫阿比特区

截止2012年6月30日,蒂尔加滕分区有12510常住居民,人口密度2420人/平方千米。

历史

编辑
 
大蒂尔加滕公园的卢梭岛,19世纪早期

1920年前

编辑

1861年,柏林关税城墙德语Berliner Zollmauer外、大蒂尔加滕公园和施普雷河之间的空地被并入柏林城。1884年,这片区域正式划为蒂尔加滕城区(Stadtteil)[1]。城区西部曾经叫“舍嫩贝格草地”(今天介于德国国会大厦世界文化宫之间的草坪),是1877年设立的“汉萨区”所在地。东端的施普雷河湾德语Spreebogen上,最早是军队的操练场。后来那里变成了象征性的国王广场(今天的共和广场),胜利纪念柱矗立中央,保罗·瓦洛特德语Paul_Wallot设计的国会大厦和1844年兴建的克罗尔歌剧院德语Krolloper也在广场上。施普雷河湾的北缘,是高贵的使馆区——“阿尔森区德语Alsenviertel”,瑞士大使馆德语Schweizerische Botschaft in Berlin坐落于此。

1910年蒂尔加滕区的居民总数是24717[2]

1920年至2000年

编辑
 
1735年的勃兰登堡门,背景是今天的大蒂尔加滕公园

1920年,四个柏林城区(Stadtteil)组成了“蒂尔加滕区(Bezirk Tiergarten)”:蒂尔加滕、莫阿比特、下弗里德里希镇德语Friedrichsvorstadt舍嫩贝格镇德语Schöneberger Vorstadt二战期间,施普雷河以南的建筑几乎全部被毁。克罗尔歌剧院在1933年的国会纵火案之后曾经作为国会使用,1943年在空袭中被炸毁。莫阿比特区的大部分老建筑却得以幸存。

1925年蒂尔加滕区的人口有283581,1946年减少到110620,1987年仅有86380[3]

2001年后

编辑

2001年,蒂尔加滕区和与它相邻的米特区威丁区德语Bezirk Wedding合并,成为今天的米特区。经区议会德语Bezirksverordnetenversammlung决定,新的米特区由地区(Ortsteil)米特、威丁、格孙特布伦嫩德语Berlin-Gesundbrunnen、莫阿比特、汉萨菲特尔和蒂尔加滕共同组成。

旅游景点

编辑
 
施普雷河河湾地区地图,上方是主火车站,下方河湾区是政府区
 
施普雷河河湾夜色,背景是德国国会大厦

施普雷河河湾区

编辑

施普雷河湾公园德语Spreebogenpark以南的施普雷河湾里,坐落着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重要的政府和议会机构。共和广场旁的德国国会大厦,是德国联邦议院开会的地方。旁边的保罗-勒贝大厦德语Paul-Löbe-Haus也是国会的办公地。德国联邦总理德语Bundeskanzler (Deutschland)和政府内阁在德国联邦总理府德语Bundeskanzleramt (Berlin)办公。不加围栏的瑞士大使馆就在联邦总理府旁边。

波茨坦广场

编辑

勃兰登堡门波茨坦广场位于蒂尔加滕区的东部边缘,过去是东柏林和西柏林之间的边境。附近是文化广场,从音乐厅柏林爱乐厅,1963年由建筑师汉斯·夏隆设计,驻有柏林爱乐管弦乐团;延伸到1968年由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设计的新国家美术馆;中间是1844年到1846年间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施蒂勒德语Friedrich August Stüler设计的新古典主义的圣马太教堂德语St. Matthäuskirche (Berlin-Tiergarten)柏林油画馆以及柏林国家图书馆的新分馆。在紧邻柏林爱乐厅旁的公共汽车站处,蒂尔加滕街4号的一幢别墅,是纳粹对残疾人实施安乐死计划T4行动的地方。今天的一块铭牌标出了这个地点。

两德统一之后新建的波茨坦广场上,有索尼中心铁路塔科尔霍夫塔德语Kollhoff-Tower。此外还有波茨坦广场歌剧院德语Theater_am_Potsdamer_Platz柏林赌场德语Spielbank Berlin柱廊公园德语Park Kolonnaden波茨坦广场Arkaden购物中心德语Potsdamer Platz Arkaden

柏林动物园

编辑

大蒂尔加滕公园南边、蒂尔加滕区的南边界上,是选帝侯大街(不是选帝侯路堤),这条街和不远处的柏林动物园车站,因1981年上映的电影《堕落街》而闻名。电影中涉及海洛因的镜头,白天在动物园车站,晚上便转移到了选帝侯大街。街上的地铁选帝侯街站,不仅是著名的色情场所,而且这条街和附近的居民楼多年以来一直是海洛因交易场所。动物园车站附近还有柏林动物园柏林水族馆德语Aquarium Berlin,皆属蒂尔加滕区。

 
鸟瞰蒂尔加滕区南部

其他

编辑

1957年,美国送给当时西柏林一座会议中心德语Kongresshalle_(Berlin),也就是今天的世界文化宫。因其别出心裁的造型,在柏林人口中被称作“怀孕的牡蛎(Schwangere Auster)”。1980年,此建筑的水泥穹顶意外掉落,砸死了一个记者。这件事情发生以后,这座建筑被重新设计和加固。

紧邻柏林墙、在世界文化宫旁曾经有一个藤普杜音乐厅,是各种马戏和摇滚音乐会的举办地。后来为了联邦总理府的安全起见,这个音乐厅被迁到了克罗伊茨贝格区柏林安哈尔特火车站德语Berlin Anhalter Bahnhof所在地,并被固定在一座形似马戏帐篷的建筑里。总理府旁边的原址,现在是“总理府旁的帐篷——Tipi”。

此外,德国总统的官邸美景宫钟琴塔也位于大蒂尔加滕公园。园内还有一些著名的雕塑,例如胜利纪念柱、俾斯麦以及一些普鲁士将军的雕像,过去全都位于面临国会大厦的典礼园内,后来被纳粹政府迁移到今天的位置。此外,从凯旋柱放射出去的林荫道上还有一些普鲁士贵族的雕像。

活动

编辑

2006年之前的爱的大游行,以及2005年7月2日的德国现场八方音乐会,都在胜利纪念柱和六月十七日大街举行。从1987年开始,这里也是一年一度柏林马拉松的起点和终点。

其他重要地点

编辑

蒂尔加滕区的波茨坦广场附近,是柏林文化论坛画廊柏林铜版画艺术博物馆德语Kupferstichkabinett_Berlin柏林乐器博物馆德语Musikinstrumentenmuseum新国家画廊柏林爱乐厅、圣马太教堂和德国国家图书馆都坐落于此。

此外,包豪斯档案馆德国联邦国防部所在地之一本德勒馆德语Bendlerblock和位于其中的德国抵抗运动纪念中心德语Gedenkstätte Deutscher Widerstand德国总统府基民盟总部康拉德·阿登纳大厦德语Konrad-Adenauer-Haus (Berlin),以及蒂尔加滕隧道德语Tiergartentunnel,都在蒂尔加滕区。

蒂尔加滕区的重要广场有:吕措广场德语Lützowplatz马格德堡广场德语Magdeburger Platz (Berlin)波茨坦广场奥洛夫·帕尔梅广场德语Olof-Palme-Platz (Berlin)共和广场蒂拉·迪里厄公园德语Tilla-Durieux-Park

从胜利纪念柱俯瞰蒂尔加滕公园全景。街道从左向右依次为:六月十七日大街(东段);Hofjägerallee;六月十七日大街(西段);Altonaerstraße;Spreeweg。

区内社会机构

编辑

大使馆

编辑

领事馆

编辑
  • 巴巴多斯
  • 摩纳哥

联邦州代表处

编辑

学校

编辑
  • 第四十四学校(44. Schule):一所国立小学
  • Lomossonow小学(Lomossonow-Grundschule):一所私立小学
  • 柏林pme家庭服务学校(pme Familienservice Schule Berlin):一所私立小学
  • 柏林卡尼修斯学校(Canisius-Kolleg Berlin):一所天主教文理中学
  • 柏林法国文理中学德语Französisches Gymnasium Berlin(Französisches Gymnasium):一所一直用法语教学的文理中学
  • BBA房地产经济学院(BBA-Akademie für Immobilienwirtschaft):一所私立职业学校

宗派机构

编辑

其他机构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

注解

编辑
  1. ^ Grunert:《Übersicht der neuen Eintheilung der Stadt Berlin in Stadtteile und Bezirke》,柏林,1884。
  2. ^ Friedrich Leyden:《Gross-Berlin. Geographie der Weltstadt.》,Hirt,弗罗茨瓦夫,1933年(其中的《Entwicklung der Bevölkerungszahl in den historischen Stadtteilen von Alt-Berlin》第206页)。
  3. ^ Statistische Jahrbücher von Berlin 1925 bis 1988,《柏林年鉴:1925年至1988年》

52°31′N 13°22′E / 52.517°N 13.367°E / 52.517; 13.367

  NOD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