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滋病追蟲者
愛滋病追蟲者(英語:Bugchasing),或愛滋病充電者(英語:Charger),又稱死亡性交(英語:Fuck of Death),是指社會上,有些同性戀者,刻意向一個感染了愛滋病的同性戀者,進行非安全的性行為,旨在感染愛滋病毒。[1][2][3][4]
追蟲行為屬於相對邊緣性的行為,有着潛在的重大公共健康影響。在艾滋病陽性、並在線上專門尋覓無保護性行為的男性中,有意協助他人感染艾滋病的人(被稱作「贈禮者」)占4.6%[5]
進行追蟲行為的理由有很多。有一些追蟲者參與其中,是為了享受這種危險行為所固有的刺激和親密感,但是未必是希望感染上艾滋病毒。[1][2]有些研究者認為,這一行為可能源自「對主導的異性戀常規和其他規則的反抗」,是同性戀男性對於社會污名化和拒絕的一種防衛性反應。[2]一些人可能認為追蟲行為「極度色情」,視通過「死亡性交」感染上病毒為「終極禁忌、最極限的性行為」。[6]其他人則指出,有些人可能感到孤獨,希望獲得艾滋病人所得到的社群關照和社會服務。[2]這也曾被當作自殺行為。[3][4]
特點
編輯儘管追蟲行為需要進行無保護性行為,但是無套性交亞文化的成員並不一定就是追蟲者。區別在於意圖。[7]
簡單而言,追蟲者進行無保護性行為,尋覓艾滋病患者,是因為他們希望被感染。無套性交者進行無保護性行為是因為他們更喜歡這樣的感覺,但是他們大多希望避免感染性病。儘管兩種人群的實際行為是一致的,但心理並不相同。無套性交者更像是使用非屏障法進行生育控制的異性戀伴侶,和追蟲者不同,他們並沒有特意去尋找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性伴侶。
研究
編輯在過去的十年中,研究者開始記錄、解釋追蟲問題,並希望尋找到解決方案。迪安·高蒂耶和克雷格·福賽斯在1999年首次就這一問題發表學術文章。他們研究了同性戀男性中不使用安全套的上升趨勢,以及無套性交亞文化的發展。他們還注意到有些無套性交者希望感染艾滋病病毒。[9]
理查德·圖克斯伯里是首位確認網上追蟲行為的研究者。[10]
由於已知的技術原因,圖表暫時不可用。帶來不便,我們深表歉意。 |
克里斯汀·格勞夫和傑弗里·T·帕森斯在他們2006年的研究中,對於線上1228名追蟲者和贈禮者進行分析,並將他們分為了六個類別:[11]
- 堅定追蟲者(The Committed Bug Chaser),是指那些艾滋病毒檢測為陰性,並希望尋找陽性伴侶的人。這些堅定追蟲者里有指明自己性行為偏好的人中,絕大部分為受/0號(62.2%,肛交被插入方)。在所有樣本中,只有7.5%為堅定追蟲者。
- 機會主義追蟲者(The Opportunistic Bug Chaser),是指那些艾滋病毒檢測為陰性,並表示對自己伴侶的艾滋病毒檢驗狀況不在意的人。這些人大多不分攻守/0.5(43.6%,肛交插入和被插入均可)或者是受/0號(46.3%)。在所有樣本中,該類別占據12.1%。
- 堅定贈禮者(The Committed Gift Giver),是指那些艾滋病毒檢測為陽性,並希望尋找陰性伴侶的人。在1228名樣本中,僅有5人屬於這個類別。
- 機會主義贈禮者(The Opportunistic Gift Giver),是指那些艾滋病毒檢測為陽性,並表示對自己伴侶的艾滋病毒檢驗狀況不在意的人。這個類別中的大部分是不分攻守/0.5(61.8%)。在總樣本中,這一人群占到26%。
- 血清分類者(The Serosorter)。儘管所有樣本都在自己的用戶信息中表示自己是追蟲者或者贈禮者,但是這些人的行為和他們的自我身份認同並不一致。在樣本中有8.5%的艾滋病毒檢測陽性者表示自己偏好其他陽性者。同時12.5%的檢測陰性者表示自己偏好其他陰性者。儘管他們表示自己是追蟲者或者贈禮者,但是他們卻在尋找和自己艾滋病毒檢測結果相同的伴侶。
- 不明確的追蟲者或贈禮者(The Ambiguous Bug Chaser or Gift Giver),是指那些不知道自己是否感染艾滋病毒,因此無法判斷他們是否是追蟲者或者贈禮者的人。這一類占總數的16.3%。
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Gregory A. Freeman, "In Search of Death," Rolling Stone, January 23, 2003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61116220955/http://www.rollingstone.com/news/story/5939950/bug_chas/print
- ^ 2.0 2.1 2.2 2.3 Crossley Michelle. 'Resistance' and health promotion.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004, 43 (2): 225–244. PMID 15285832. doi:10.1348/0144666041501679.
- ^ 3.0 3.1 Frances, Richard J.; Wikstrom, Thomas; Alcena, Valiere. Contracting AIDS as a means of committing suicide.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985, 142 (5): 656. doi:10.1176/ajp.142.5.656b.
- ^ 4.0 4.1 Flavin, Daniel K.; Franklin, John E.; Frances, Richard J. The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 and suicidal behavior in alcohol-dependent homosexual me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986, 143 (11): 1440–1442. PMID 3777237. doi:10.1176/ajp.143.11.1440.
- ^ Moskowitz, D., & Roloff, M. (2007). The Existence of a Bug Chasing Subculture. Culture, Health & Sexuality, 9(4), 347-357. Retrieved June 15, 2020, from www.jstor.org/stable/20460937
- ^ Gregory A. Freeman. Rolling Stone : Bug Chasers. [2015-0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November 16, 2006).
- ^ Moskowitz DA, Roloff ME. The existence of a bug chasing subculture. Cult Health Sex. 2007, 9 (4): 347–57. PMID 17612955. doi:10.1080/13691050600976296.
- ^ Griffiths, Dr Mark. Contract Killing: A brief look at 'bug chasing'. Psychology Today. [2020-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02).
- ^ K.Gauthier, Deann; J.Forsyth, Craig. bareback sex, bug chasers, and the gift of death. Deviant Behavior. 1999-01-01, 20 (1): 85–100. ISSN 0163-9625. doi:10.1080/016396299266605.
- ^ Tewksbury, Richard. bareback sex and the quest for HIV: assessing the relationship in internet personal advertisements of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Deviant Behavior. 2003-09-01, 24 (5): 467–482. ISSN 0163-9625. doi:10.1080/713840245.
- ^ Grov, Christian; Parsons, Jeffrey T. Bug Chasing and Gift Giving: The Potential for HIV Transmission Among Barebackers on the Internet. AIDS Education and Prevention. 2006, 18 (6): 490–503. PMID 17166076. doi:10.1521/aeap.2006.18.6.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