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狸目
哺乳动物的一目
袋狸目(Peramelemorphia)是包括了袋狸及兔袋狸的一目,接近「雜食性有袋類」的主支。其下所有成員都是澳洲及新畿內亞的原住民,大部份都有袋狸的體態:肥胖、弓背、尖長的吻、很大的耳朵、幼長的腳及幼的尾巴。牠們的體型介乎140克至2公斤,大部份都有約1公斤重。
袋狸目 化石時期:晚漸新世至今
| |
---|---|
短鼻袋狸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哺乳綱 Mammalia |
演化支: | 有袋類 Marsupialia |
總目: | 澳洲有袋總目 Australidelphia |
演化支: | 始有袋類 Eomarsupialia |
演化支: | Agreodontia |
目: | 袋狸目 Peramelemorphia Ameghino, 1889 |
科 | |
演化關係
編輯袋狸目在有袋類中的位置一直被受討論。現時有兩個形態特徵顯示與其他有袋類是有演化關連的,包括腳掌的類型及牙齒。
所有袋狸目的成員都是多門齒類動物,共有三對下門齒。這顯示牠們是從肉食性的袋鼬目演化而來。另一方面,牠們的腳上有不尋常的地方,第二及第三趾是融合在一起的,即併指症,是雙門齒目的特徵。
一些學者認為袋狸目下的袋狸類是從肉食性的有袋類演化而來,故保留了多門齒的齒列,並獨自的演化出併指的後腳。另一些則認為併指是很難從演化兩次而來,估計牠們是從像負鼠的雙門齒目演化而來,再行演化出額外的牙齒。第三種意見指牠們是演化自原始的肉食動物,並發展出適合攀樹的拼指後腳,而雙門齒目從此分裂出來,並演化出兩顆牙齒的顎部。分子分析研究卻沒有為不明的情況提供解答,但無論牠們與其他有袋類的關係如何,牠們都必然是最遠的親屬。
科學分類
編輯以下是袋狸目的有關分類:
- 微獸目(Microbiotheria):現存只有1個物種。
- 袋鼬目(Dasyuromorphia):3個科內共71個物種。
- 袋狸目(Peramelemorphia):包括袋狸及兔袋狸,共有20個現存物種,3個已滅絕。
- 袋鼴目(Notoryctemorphia):袋鼴屬下共2個物種。
- 雙門齒目(Diprotodontia):11個科下約有117個物種,包括樹熊、袋熊、負鼠、袋鼠等。
- 在GBIF上,袋狸目包含以下科:
- 科的地位未定的屬:
- Bulungu Gurovich et al., 2013
- Galadi Travouillon, Gurovich, Beck & Muirhead, 2010
- Kutjamarcoot Chamberlain et al., 2015
- Kutjamarcoot brevirostrum Chamberlain, Travouillon, Archer & Hand, 2016[1]
- Silvicultor Travouillon, Louys, Price, Archer, Hand & Muirhead, 2017
參考
編輯- Groves, C.P. Wilson, D.E. & Reeder, D.M. , 編. Mammal Species of the World: A Taxonomic and Geographic Reference (3rd ed.). Baltimore, Marylan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5: 38–42. ISBN 978-0-8018-8221-0. LCCN 2005001870. OCLC 62265494. OL 3392515M. NLC 001238428.
- ^ P.M. Chamberlain, K.J. Travouillon, M. Archer & S.J. Hand (2016) Kutjamarcoot brevirostrum gen. et sp. nov., a new short-snouted, early Miocene bandicoot (Marsupialia: Peramelemorphia) from the Kutjamarpu Local Fauna (Wipajiri Formation) in South Australia, Alcheringa: An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Palaeontology, 40:2, 197-206, DOI: 10.1080/03115518.2016.1103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