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歷史

互聯網的歷史,互聯計算機網絡的全球系統

互聯網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1960年代初期,其起源於資訊論與當時提出的對電腦網絡的設想,這個設想的目標是建立一個能使不同電腦的用戶互相進行通訊的網絡[1],對它的研發則是源於美國對建立和互連電腦網絡的研究與開發,這個過程還涉及到了國際合作,特別是與來自英國和法國的研究人員的合作[2][3][4][5]。在經過多年多個不同階段的發展過後,這些努力與設想最終發展成了今時今日的互聯網

互聯網歷史
特定歷史
上級分類媒介史 編輯
話題方面互聯網 編輯

於1969年10月正式投入執行的阿帕網是早期的電腦網絡之一,其由DARPA研發,是世界上第一個運營的封包交換網絡,後來成為互聯網最主要的前身,1974年,DAPRA羅伯特·卡恩史丹福大學文頓·瑟夫共同開發了TCP/IP協定,定義了在電腦網絡之間傳送資訊的方法。1983年1月1日,阿帕網將其網絡核心協定由網路控制程式改變為TCP/IP協定。後來,阿帕網使用的技術(如TCP/IP協定)成為了以後互聯網的核心。它採納的徵求修正意見書過程,一直是發展互聯網協定與標準所使用的機制,至今仍在發揮着作用。

各電腦網絡的整合與全球互聯網的形成

編輯

1986年成立的互聯網工程工作小組及1992年成立的互聯網協會對於電腦網絡技術方案的甄選、互聯網協定和標準的建立起了重要的作用。

任職於歐洲核子研究組織添·柏納斯-李於1990年底推出世界上第一個網頁瀏覽器和第一個網頁伺服器,推動了萬維網的產生,導致了互聯網應用的迅速發展。

 

互聯網與電子商務、網絡文化的發展

編輯

在互聯網出現之前,電子數據交換已經被一些企業採納作為一種商務手段,但應用範圍比較有限。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和普及,使企業與企業之間、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各種新的商務模式成為可能。儘管經歷了2000年代初期的互聯網泡沫,隨着互聯網用戶的增加,互聯網在現代經濟生活中正發揮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互聯網的便捷、即時與互動性,也催生了許多像MySpaceFacebookYoutube等等的虛擬社區及相應的網絡文化,即時通訊軟件如WhatsAppWechat、Line,以及維基百科維基媒體等自由協作式百科全書。同時,也帶來像Google MapGoogle EarthGoogle street view等提供全球地圖、全球衛星圖、城市街景等服務。無線網絡的方便也帶來流動支付的盛行,比如Apple payGoogle paySamsung payWechat pay支付寶等服務。

2009年,首個由非政府,網民營運下的開源去中心化加密電子貨幣 - 比特幣正式面世。2011年,比特幣匯率首次超越1美元。2017年,比特幣匯率更首次超越10000美元。

2010年,互聯網名稱與數字地址分配機構(ICANN)推出首個非英語的互聯網國際化域名(domain name)。

2018年,國際電訊聯盟宣佈,全球互聯網使用率超越50%人口。[6]

2020年,受2019冠狀病毒病大流行影響,大量企業及政府部門宣佈在家工作措施,學校也宣佈改為網上學習

2021年,薩爾瓦多政府宣佈,把比特幣納入為法定貨幣,為全球首個國家把加密貨幣成為法定貨幣

2022年,國際電訊聯盟宣佈,全球互聯網使用率超越50億人[7]。同年,OpenAI宣佈,ChatGPT正式面世,掀聊天機械人人工智能熱潮。

參閱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Hauben, Ronda. The Internet: On its International Origins and Collaborative Vision. the Amateur Computerist. 2004, 12 (2) [2022-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05). 
  2. ^ Kim, Byung-Keun. Internationalising the Internet the Co-evolution of Influence and Technology. Edward Elgar. 2005: 51–55 [2020-03-13]. ISBN 978-184542675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3). 
  3. ^ The Computer History Museum, SRI International, and BBN Celebrate the 40th Anniversary of First ARPANET Transmission, Precursor to Today's Internet. SRI International. 2009-10-27 [2017-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29). But the ARPANET itself had now become an island, with no links to the other networks that had sprung up. By the early1970s, researchers in France, the UK, and the U.S. began developing ways of connecting networks to each other, a process known as internetworking. 
  4. ^ by Vinton Cerf, as told to Bernard Aboba. How the Internet Came to Be. 1993 [2017-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26). We began doing concurrent implementations at Stanford, BBN, and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So effort at developing the Internet protocols was international from the beginning. 
  5. ^ Hauben, Ronda. The Internet: On its International Origins and Collaborative Vision A Work In-Progress. 2004-05-01 [2017-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01). 
  6. ^ More than half of global population now online: UN. [2020-04-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0). 
  7. ^ Measuring digital development Facts and Figures 2022. 國際電訊聯盟. [2023-04-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18). 
  NODES
chat 3
Intern 13
web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