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澤鄉起義

秦朝末期民变

大澤鄉起義,又稱陳勝、吳廣起義,或陳勝、吳廣之亂,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有記錄的大規模的平民起事。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二人屯戍漁陽(今北京密雲西南),由於逾期應役按秦律要被斬首,二人於是起義,號「」,一曰「張楚[a]。起義沉重打擊了秦朝政權,揭開了秦末農民起義的序幕。

大澤鄉起義
秦末民變的一部分
日期公元前209年
地點
結果 起義失敗,但從根本上動搖了秦朝統治
參戰方
農民軍
指揮官與領導者
陳勝 X
吳廣 X
田臧 
鄧說 處決
周文×
伍逢 
蔡賜 
武臣 X
張耳
秦二世
章邯

背景

編輯

在秦始皇在任時期,已經民怨四起。而秦二世就任之後,則更為倒行逆施。賈誼《新書》記述秦二世「繁刑嚴誅,吏治刻深,賞罰不當,賦斂無度,天下多事,吏弗能記,百姓困窮而主弗收恤」[b]趙高、秦二世使用嚴刑峻法管治天下,社會劇烈震蕩。[3]:196

經過

編輯

農民軍的形成

編輯

陳勝,字涉,陽城(今河南商水西南)[c]人。吳廣,字叔,陽夏(今河南太康)人。二人都出生於低下的貧苦農民家庭。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秋,秦廷強征「閭左」貧民駐守漁陽(今北京密雲西南),約有九百人左右被強徵,陳勝、吳廣被推為屯長。七月,二人到達在蘄縣(今安徽宿縣南)大澤鄉(今宿州東南劉村集)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達目的地。按秦律,誤期者斬,一律處斬,不如造反。[3]:197

當時秦人同情無辜被賜死秦始皇長子扶蘇楚國人同情陣亡的楚國將領項燕,所以常有扶蘇、項燕未死的傳聞,陳勝提議要利用扶蘇、項燕的名義起兵造反,所以兩人去占卜。占卜人明白他們的用意,暗示他們要利用鬼神之說。於是,他們在布帛上寫下「陳勝王」三個字,並放在漁夫準備的出賣的魚腹中。戍卒買魚煮食後,看到布帛,心中充滿疑惑。吳廣又跑到樹林間的小廟,假裝狐狸嗥叫:「大楚興,陳勝王。」戍卒驚恐不已。[3]:197-198

輿論準備完成後,陳勝、吳廣二人便正式起義。某天,押送戍卒的將尉喝醉了酒,吳廣故意多次跟這位秦尉說要逃跑,以激怒秦尉。秦尉果然中計,鞭笞吳廣,並拔劍威嚇吳廣。吳廣奪劍殺了秦尉。陳勝也衝過來,又殺了另一個秦尉。他們並召集九百多名戍卒,宣告起義,並得到戍卒的響應:

陳勝、吳廣築臺誓師,用兩個秦尉的首級祭旗。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自立為都尉,斬木為兵,揭竿為旗,號稱「大楚」。他們假託扶蘇項燕名號,招募士卒。[3]:198

「張楚」政權的建立

編輯

陳勝、吳廣的起義軍先攻蘄(今安徽宿縣南),秦軍大敗。其後兵分二路,陳勝任命符離人葛嬰為將軍,令他率兵攻擊蔪東。自己則率主力向西北一帶進擊,攻下銍(今安徽宿縣西)、酇(今河南永城西南)、苦(今河南鹿邑)、柘(今河南柘城)、譙(今安徽亳州)等地。大軍屢戰皆捷,每至一境,境內豪傑紛紛響應,隊伍擴展到數萬人。當至陳(今河南淮陽)一帶時,起義軍已經擁有戰車六七百乘,馬兵千餘、步卒數萬。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九月,起義軍攻兵伐陳。陳的郡守、縣令都不在,郡丞率兵抵抗起義軍,起義軍大勝。

陳是西周、春秋戰國時期陳國的都城,楚國後期的國都。秦滅六國後,在此置郡、縣治所,戰略意義重大。陳勝召集當地的三老、豪傑討論政事。三老、 豪傑都認為,陳勝「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復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陳勝遂「乃立為王,號為『張楚』」。

「張楚」建立之後,起義得到各地農民的響應。《史記·陳涉世家》 記述,陳勝自立後,「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

稍早前,葛嬰立襄彊為楚王。葛嬰聽說陳勝已稱楚王,殺了襄彊,以示對陳勝的效忠。葛嬰再次回到陳縣,投奔陳勝,但最後還是遭陳勝所殺。

征戰

編輯

陳勝後來稱楚王,派大將周章率起義軍主力進攻秦都,因孤軍深入,遇秦兵章邯反撲,以致周章陣亡。而吳廣率兵圍攻滎陽,久攻不下。陳勝礙於形勢,於滎陽繼續對峙,率兵秦兵決戰,陣亡。章邯攻破李歸,又攻擊陳勝的部下鄧說伍逢蔡賜等部隊,伍逢、以致蔡賜陣亡。鄧說棄城而走,臨陣逃走,被陳王就地正法。章邯繼續追擊陳勝,陳勝逃至下城父(今安徽渦陽東南),被車夫莊賈刺殺,大澤鄉起義結束,僅六個月。

考証

編輯

出土文物《睡虎地秦簡》中提到,「御中發征,乏弗行,貲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誶。六日到旬,貲一盾。過旬,貲一甲。其得殹(也),及詣水雨,除。」即:如果耽擱一次徭役者,處罰賠償兩副鎧甲。遲到3至5日,口頭警告;遲到6至10日,罰賠償一面盾牌;遲到10日以上,罰賠償一副鎧甲。因洪水,暴雨等自然原因無法按時到達的,可免除處罰。

依照秦律,服徭役者遲到的懲罰,只不過是處罰購買一些兵器來賠償公家而已,從頭到尾也沒有提到處死。如果是因為大雨,還可以免罰。

現代湖南益陽兔子山遺址出土的簡牘中,其中一件觚上發現有「張楚之歲」的字樣。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張春龍認為,「張楚之歲」指的是陳勝起義之後的那一年。中國秦漢史學會會長王子今表示,楚國人有用前一年的大事來記年的習慣。武漢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陳偉認為,「張楚之歲」是「歲名」,即以前一年的大事件來記年,「張楚之歲」即秦二世二年[4]

相關名言

編輯
揭竿而起
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引漢·賈誼過秦論》:「率罷弊之卒,將數百之衆,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5]」(《史記》作「率罷散之卒,將數百之眾,而轉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6])後形成成語「揭竿而起」,指平民武裝暴動
鴻鵠之志
史記·陳涉世家》:「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7]」比喻目光短淺毫無大志的人無法了解有遠大抱負的人。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8]
語出《史記·陳涉世家》,意為「王侯將相難道有天生的血統麼?」主張權勢與高貴並非天生,更不是貴族的專利,平民同樣可以通過打拚力爭上游,並以此理念招攬起義隊伍。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1.2 田余慶. 說張楚——關于“亡秦必楚”問題的探討. 歷史研究. 1989, (02): 134-150. ISSN 0459-1909. NCPSSD 1002096955 . 
  2. ^ 2.0 2.1 2.2 2.3 馬道魁. 陳勝里籍與“張楚”國號辨正. 宿州師專學報. 1999, (01): 36-41. 
  3. ^ 3.0 3.1 3.2 3.3 3.4 3.5 白壽彝 (總主編) (編). 中國通史 第四卷 中古時期 秦漢時期.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4. ^ 湖南益阳兔子山遗址出土"张楚之岁"文字实物. [2018-1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4). 
  5. ^ 過秦論
  6. ^ 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
  7. ^ 史記·陳涉世家
  8. ^ 史記·陳涉世家
  9. ^ 王子今. 《史記》“失期,法皆斬”辨疑——關于陳勝暴動起因的史學史考察. 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 48 (04): 76-86. ISSN 1000-2804. doi:10.13885/j.issn.1000-2804.2020.04.009. NCPSSD 7103167836 . 
  10. ^ 劉曉雯. 中國古代戰爭中的宣傳策略——以陳勝吳廣起義為例. 傳播與版權. 2017, (03): 7-9. 
  11. ^ 張天社. 陳勝出身及有關問題的考辨. 唐都學刊. 2012, 28 (04): 84-89. 
  12. ^ 焦文虎. 陳勝吳廣起義何以以失敗告終. 群文天地. 2011, (15): 63-64. 
  13. ^ 劉瀚倫. 陳勝吳廣起義的內部斗爭分析. 黑河學刊. 2011, (06): 63-64. 
  14. ^ 金菲菲. 《史記·陳涉世家》“失期”考. 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 (S1): 35-37. 
  15. ^ 江連山. 秦末農民大起義原因新探. 北方論叢. 1999, (03): 108-111. 
  16. ^ 王育成. 閭左賤人說初論──兼說陳勝故里在宿州. 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 1998, (02): 14-23. ISSN 2095-1639. CNKI ZLBK802.002 . 
  17. ^ 施偉青. 論秦末農民起義的口號. 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4, (02): 88-92. ISSN 0438-0460. CNKI XMDS402.016 . NCPSSD 1003310511 . 
  18. ^ 呂克勤. 評陳勝“西擊秦”的軍事行動. 菏澤師專學報. 1992, (01): 41-44. 
  19. ^ 羅昌奎. 談司馬遷對陳涉起義的態度. 武漢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9, (04): 57-59. 
  20. ^ 趙中男. 扶蘇、項燕與陳勝、吳廣起義的關系及其歷史啟示. 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9, (02): 95-98. 
  21. ^ 呂克勤. “大楚興、陳勝王”是陳勝起義的口號. 菏澤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 1988, (01): 15-19. 
  22. ^ 張政烺. 關於“張楚”問題的一封信. 文史哲. 1979, (06): 76. ISSN 0511-4721. doi:10.16346/j.cnki.37-1101/c.1979.06.017. NCPSSD 1002435413 . 
  23. ^ 鮑善淳. “張楚”非國號辨. 文史哲. 1979, (05): 80. ISSN 0511-4721. doi:10.16346/j.cnki.37-1101/c.1979.05.012. NCPSSD 1002435396 . 
  24. ^ 劉乃和. 帛書所記“張楚”國號與西漢法家政治. 文物. 1975, (05): 35-37. ISSN 0511-4772. CNKI WENW197505005 . NCPSSD 1002433711 . 

注腳

編輯
  1. ^ 《史記·陳涉世家》云:陳勝稱大楚,「入據陳,數日,號令召三老、豪傑與皆來會計事。三老、豪傑皆曰:『將軍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復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陳涉乃立為王,號為張楚」。 「張楚」一詞古至今有不同的說法[1]
    • 《史記》、《漢書》的注家以訓詁的解釋以註釋張楚,即「張大楚國」之意;
    • 王先謙《漢書補注》以《廣雅·釋詁》:「張,太也」,認為「張楚」就是「大楚」;
    • 張晏的《漢書注》認為,張是弛的反義詞,「謂楚為秦滅,是已弛;陳勝立楚,遂為張,故號張楚」;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帛書,其《五星占》中的五星行度和另一種古佚書的干支表,具列秦及漢初紀年,當中有「張楚」之紀年[1]。這些發現,引起學者「張楚」應是王號、國號還是年號的討論。
    • 大多數的學者認為,「張楚」是國號。馬道魁認為,《史記》中已經明確記載陳勝所建政權為「張楚」,且已經建立基本政權形式和規模,認為「張楚」為國號無疑。[2]
    • 王宗征認為,「張楚」是口號,而非國號。[2]
  2. ^ 賈誼:《新書》卷一〈過秦中〉[3]:196
  3. ^ 陳勝里籍在何處,史學界意見不一。約有六種說法:一是河南登封說;二是河南商水說;三是安徽宿州說;四是河南方城說:五是安徽宿縣和阜陽、穎上之間說;六是生於河南遷居安徽說[2]
  NOD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