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書目錄
《禁書目錄》(拉丁語:Index librorum prohibitorum[註 1])是一份禁書目錄,收錄了曾被禁書目錄委員會(羅馬教廷的前部會)判定為異端或內容有害於天主教徒的信仰和道德的書籍。凡在《禁書目錄》之列的書籍或著作,都嚴禁印刷、閱讀、進口和出售[1]。《禁書目錄》於1559年首度發表,共32修訂版,1966年6月14日被教宗保祿六世廢止[2][3]。
沿革
編輯隨着印刷術的發展和《聖經》譯本的出現,教會權威開始受到挑戰。1474年開始,教會授權科隆大學檢查和取締問題書籍,開展了具現代意義的審查制度與禁書。在16世紀初,因德意志宗教改革乃至於全歐洲的宗教改革和文藝復興的發展,進一步出現了大量基督新教和人文主義的書籍。1517年,羅馬設立禁書審定院(Congregation of the Index)審查所有教會刊物。1542年,羅馬教廷恢復異端裁判所。1543年,教廷宣佈不得印刷或出售任何未經教會許可的書籍。1559年,第一版《禁書目錄》在教宗保祿四世親自監督下編定及頒佈。其後的教宗額我略十三世亦對《禁書目錄》加以核訂。
自此之後,不少印刷商因印刷出版基督新教書籍而被宗教裁判所所迫害或判處火刑。書籍檢查制度在歐洲的不同國家的實施程度,主要隨在位君主對羅馬教廷的忠誠程度而變。1695年前,書籍以在出版前審查為主;1695年後,改為在出版後審查。《禁書目錄》起初是禁內容,後來是禁作者。若作者被定為異端分子,則其所有著作都會被列入禁書。每次頒佈《禁書目錄》,就意味着要銷毀一批書籍。《禁書目錄》定期更新。自1559年第1版至1948年最後1版,共發佈32版。超過四千多書籍因異端邪說、不道德或政治錯誤等原因被禁,遭全禁的作者有數十人。
除宗教目的外,法國和德國在1926年左右都曾發生與《禁書目錄》有關的政治活動。直到1966年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後,教宗保祿六世正式廢止《禁書目錄》。
禁書目錄上的作者和著作
編輯註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引用
編輯- ^ Grendler, Paul F. "Printing and censorship" in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Renaissance Philosoph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Charles B. Schmitt,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ISBN 978-0-52139748-3) pp. 45–46
- ^ The Church in the Modern Age, (Volume 10) by Hubert Jedin, John Dolan, Gabriel Adriányi 1981 ISBN 082450013X, page 168
- ^ Kusukawa, Sachiko. Galileo and Books. Starry Messenger. 1999 [2021-0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英語).
來源
編輯- 天主教歷史淺談 下冊:第二章——十六、十七世紀間天主教的改革
- 袁孝康:《初探西方「禁書」在巴赫金「狂歡節」概念下的意含》,2003年6月15日《文化研究月報》第28期
- 沈固朝 著:《歐洲書報檢查制度的興衰》,南京大學出版社,ISBN 7-305-034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