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口區

中国上海市的市辖区

虹口區上海市中心城區中北部的一個市轄區。區名因上海浦的故道虹口港而得名[5],上海開埠前境內原分屬上海與寶山兩縣。上海開埠後,成為繼黃浦區外上海最早發展的地區。淞滬會戰以前,虹口一度發展成為上海主要的粵籍居民和日籍居民社區,同時虹口也是上海最早的電影放映地和主要的電影放映中心[6]

虹口區
市轄區
俯瞰虹口區
俯瞰虹口區
地圖
虹口區的地理位置
虹口區在上海的地理位置
虹口區在上海的地理位置
坐標:121°27′18〞E
121°30′46〞E
31°14′38〞N
31°19′50〞N區域內[1]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隸屬行政區上海市
設立1945年
語源虹口港
政府駐地飛虹路518號
下級行政區8
政府
 • 區委書記李謙
 • 區長呂鳴
面積
 • 總計23.4 平方公里(9.0 平方英里)
 • 陸地22.51 平方公里(8.69 平方英里)
 • 水域0.89 平方公里(0.34 平方英里)
人口2020年[2]
 • 常住757,498人
 • 密度32,372人/平方公里(83,842人/平方英里)
 • 城鎮757,498人
 • 戶籍71.09萬人
語言
 • 母語方言上海話
時區北京時間UTC+8
郵政編碼200080
200430[3]
電話區號21
行政區劃代碼310109
本地生產總值¥757.5億[4]
毗鄰寶山區靜安區黃浦區浦東新區楊浦區
最長河流俞涇浦
網站上海虹口入門網站

目前,虹口區東部與楊浦區相接,南部與黃浦區浦東新區相鄰,西部連接靜安區,北部與寶山區相交。虹口區是上海人口密度最高的行政區[7]。虹口區境內原為東海之濱的灘地,多河道港汊,區域總面積23.49平方公里。目前,虹口區共設有四川北路、北外灘、嘉興路、歐陽路、廣中路、曲陽路、涼城新村和江灣鎮等八個街道辦事處,街道下設212個居民委員會

歷史

編輯

古代

編輯

玄宗開元年間,由於捍海塘的興築,今虹口區一帶逐漸成陸,吳淞江貫穿區境,北岸屬崑山縣,南岸為海鹽縣天寶十載(751年),因置華亭縣,區境南部屬華亭。

靖康元年(1126年),江灣一帶逐漸形成集鎮。建炎年間,則增設江灣巡檢司。建炎三年(1129年),為抵禦金人南侵,浙西制置使韓世忠中軍駐紮江灣。嘉定十年(1218年),置嘉定縣,吳淞江北岸歸屬嘉定。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析華亭縣東部為上海縣,吳淞江南岸為上海縣。大德八年(1304年),任仁發疏浚境內吳淞江。

永樂三年(1405年),夏元吉主持區境南段范家浜的河道治理,並引導黃浦由此入海。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倭寇入侵江灣等地,導致全鎮被焚。隆慶三年(1569年),海瑞主持吳淞江疏浚,吳淞江下游沿今河道進入黃浦江。此後全區均位於吳淞江北岸。

康熙年間,鄉民興建吳淞江頭壩義渡。雍正三年(1725),寶山縣設立,原吳淞江故道北側則改屬寶山縣。乾隆年間,上海浦(今虹口港)北段入黃浦江處稱為「洪口」,後改為「虹口」。今東大名路東長治路一帶出現集鎮,稱內外虹口市。

清末

編輯
 
1860年的虹口
 
19世紀末的四川北路
 
興建於清末的三角地菜市

上海開埠以後,由於位於黃浦江轉角而形成吃水深的地理優勢,使得虹口南側臨江地區逐漸成為碼頭、修造船廠等聚集的地區。中美兩國簽訂《望廈條約》以後,美國人擁有了在五個通商口岸居留、通商及傳教的權力。其中美國聖公會主教文惠廉於1845年由廈門前來上海傳教。在與蘇松太道道台幾經交涉後,最終美國於蘇州河北岸的虹口地區獲准建造教堂並建立美國居留地。後在美國領事熙華德的堅持下,最終於1863年完成了美租界的劃定。今虹口區南部均屬於美租界的範圍,並於當年於英租界合併,稱為英美租界,後正式稱為上海公共租界

1860年代,虹口地區以船廠、工廠和賭場為主,其中包括上海船廠的前身之一耶松船廠江南製造總局均於此時在虹口創建。另外,基於太平軍、小刀會起義等影響,美租界成為了上海主要華洋雜處的地區。1861年起,工部局於此設立第二個分巡捕房,虹口捕房。此後,又於1867年設立了虹口救火會等市政機構。1873年,熙華德進一步要求重新劃定租界北線。最終於1893年確立了北部邊界。在1870年代以後,虹口地區逐漸繁榮,除工業企業外,如同文書局、同仁醫院等文化衛生機構也陸續在此開辦。到1876年,吳淞鐵路的興建,其火車站更是設置於今河南北路東側,帶來了市面的進一步繁榮[8]

從1870年代開始,一些上海著名的機構也陸續遷到虹口地區,包括公濟醫院、聖方濟學院、麥倫書院等。中西書院在崑山路上設立了分院,並在1915年改制為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法學院,東吳大學法學院四川北路於1877年開始闢築,並逐步成為上海主要的廣東籍移民社區。適逢日本也於這一時期開始明治維新,前來上海經商的日本僑民逐漸增加,吳淞路及北四川路越界築路段逐漸成為日本僑民的聚居區,至1910年上海的日本僑民超過其他各國。

1890年代以後,虹口市面進一步發展,工部局立的學校也逐漸創辦於此,包括西童公學、漢璧禮養蒙學堂、華童公學等。這一時期,革命黨人也逐漸將虹口作為在上海的主要據點。其中,位於東有恆路宋嘉澍寓所是第一次廣州起義的聯絡地之一。另外,秋瑾主編的《中國女報》也設立於北四川路厚德里[9]

1908年3月,上海引入現代公共交通之一的有軌電車,其中北四川路沿線及東大名路一帶成為上海最早擁有電車通勤的地區。此外,上海第一家電影院虹口大戲院也在乍浦路海寧路路口落成。

中華民國時期

編輯

北洋時期

編輯
 
落成於1924年的上海郵政總局大樓

民國四年(1915年)5月15日,第二屆遠東運動會在虹口公園開幕。南洋兄弟煙草公司也於當年在東大名路設立分公司,三年後,其總公司遷入東大名路。次年,工部局出資翻建三角地菜市為三層室內菜場。民國6年(1917年),公共租界工部局建立日捕股,主要負責北四川路北段日僑集中區域的治安事務。同年,內山書店也創立於北四川路底。11月10日,革命黨人王曉峰、王明山在外白渡橋北堍成功刺殺時任上海鎮守使的鄭汝成

民國9年(1921年)5月,第五屆遠東運動會再次於虹口公園開幕。同時,位於南京的國立東南大學商科(即今上海財經大學前身)遷來今中山北一路。當年,公共租界當局興起一波越界築路的高潮,闢築福生路(今羅浮路)、施高塔路(今山陰路)、竇樂安路(今多倫路)等,其中福生路的闢築更是引發閘北乃至上海地區民眾與租界當局長達半年的抗爭事件。上海最早的公共游泳池,也在工部局的資助下於虹口公園西北側落成,並稱「工部局游泳池」(即今虹口游泳池)。

民國11年(1922年),四川路橋完成重建,而其北堍西首,新設計的上海郵政總局大樓正式動工興建,並於兩年後正式落成使用。周祥生也在當年於武昌路創辦祥生汽車行。次年,精武體育會遷入橫浜橋南側,景林堂也於該年在崑山路上落成。中國首座污水處理廠,上海北區污水處理廠也於歐陽路建成,日處理污水能力775立方米。民國13年(1924年),私立持志大學於西體育會路創辦,後遷入水電路。北四川路兩側則進一步發展,英商沙遜洋行長春路上興建四層公寓,日本人創辦福民醫院於橫浜橋北,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在靶子路(今武進路)興建滬北會堂。此外,日軍繼續擴展在虹口公園附近的基地,於江灣路興建海軍陸戰隊司令部。

民國14年(1925年),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東寶興路254弄內舉行。當年,《良友》雜誌的出版商良友印刷所於北四川路創建。

訓政時期

編輯

民國16年(1927年)3月,國民革命軍進抵江灣地區。5月,由國民政府創辦的國立勞動大學在江灣開辦。10月,魯迅偕許廣平由廣州抵達上海,初期居住於橫浜路的景雲里,後在北四川路附近多次遷居,並最終定居於施高塔路的大陸新村寓所。此外,遵照雷士德創辦的雷士德工業專科學校於東長治路開學。民國17年5月30日,五卅烈士墓在方家木橋落成。民國19年3月,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於竇樂安路舉行成立大會。同時,百老匯大廈動工興建,並於四年後完工,1951年更名為上海大廈[10]。北四川路的廣東大戲院於同年落成,虹口作為上海的粵劇演出中心進一步奠定。

民國20年(1931年),英商沙遜洋行興建河濱大樓,並於1935年落成,成為長時期內上海最大的公寓住宅。民國21年(1932年)1月28日晚,日本海軍陸戰隊2300人在鐵甲車掩護下自天通庵車站、北四川路吟桂路和虬江路三路侵襲閘北地區,發動「一二八事變」,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奮起抵抗[11]。中日雙方最終於同年簽訂停戰協定。4月29日,日本於虹口公園舉行慶祝天皇壽辰的天長節及祝捷閱兵,朝鮮反日人士尹奉吉混入人群中,向主賓席投擲炸彈,結果白川義則被當場炸死,日本駐華公使重光葵、海軍中將野村吉三郎重傷。

民國25年(1936年)10月19日,魯迅在其位於施高塔路的寓所病逝。此後由宋慶齡主持喪儀,併入葬虹橋的萬國公墓。20年後,魯迅移葬虹口公園

淪陷時期

編輯
 
1943年位於提籃橋的猶太人隔離區

民國26年(1937年)8月13日,日軍自江灣路海軍陸戰隊司令部出發,襲擊閘北、江灣等地,淞滬會戰正式爆發。11月12日,上海淪陷,區境南部的公共租界北區淪為日軍控制地區。

民國32年2月,日軍建立猶太人隔離區,將由歐洲為躲避納粹德國迫害而逃來上海的猶太難民驅趕至隔離區內。10月,在日軍勢力安排下,舉行收回租界儀式。公共租界北區名義上由汪兆銘政權組織下的上海市政府接收,境內相應的西方人名為首的道路改以中國地名命名。

戰後時期

編輯

民國34年11月,上海市實驗戲劇學校(現上海戲劇學院前身)在北四川路建立。12月,上海市政府設立各區,虹口區境分屬第16、17、18三區,以及部分地區屬於21、22區,同時開始實施保甲制度。民國36年3月,上海市參議會移入塘沽路原日本人俱樂部舊址。11月,境內按各區舉行首次大選,選舉產生國民大會上海市代表,並於翌年選舉上海市的立法院立法委員。民國38年(1949年)5月25日,淞滬警備副司令劉昌義起義,所屬部隊宣佈投誠。

民國38年5月27日,上海市軍管會派接管專員分別建立虹口區、北四川路區、提籃橋區接管委員會,以取代原區公所。次日,又委派人員接管原虹口、北四川路和提籃橋警察分局,建立三個區公安分局。7月6日,上海市民於四川北路底舉行遊行慶祝典禮,陳毅出席檢閱。7月24日,4906號強颱風襲擊上海,引發蘇州河水倒灌,虹口和北四川路兩區多處低洼地帶被淹,水深及半米。9月2日,中國共產黨上海市虹口區委員會成立,負責虹口及北四川路兩區的黨務工作。提籃橋區的黨務由滬東區委領導。

當代

編輯

文革前

編輯

1949年12月,上海俄文專科學校於大連西路550號創辦,七年後改制為上海外語學院(今上海外國語大學)。1950年2月6日,因中華民國空軍空襲上海,造成以提籃橋區、北四川路區和虹口區的大部地區停水停電。6月,分別成立三個區的人民政府,7月江灣區人民政府成立。11月22日,江灣鎮開始進行土地改革。

1950年代,虹口、北四川路和提籃橋區分別開展了三反五反運動,同時展開了肅清毒品、抗美援朝等活動。1954年7月,各區分別召開區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討論《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選舉上海市第一屆人民大表大會代表。1956年3月10日,虹口區與北四川路區合併為虹口區,同時北四川路區的農村地區劃歸北郊區。當年,魯迅靈柩由萬國公墓遷葬於虹口公園。1958年10月起,虹口與提籃橋區開展「全民煉鋼運動」。1959年12月,虹口區與提籃橋區合併為虹口區。

1960年,虹口區建立區少年宮,最初位於東漢陽路205號,後於1966年遷至百官街。1963年起,淞滬鐵路客運停止,江灣站改建為貨運站,當年4月,開展社會主義教育運動

文革時期

編輯

1966年5月27日,虹口區委向全區各級領導幹部傳達《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通知》,次月起逐漸出現貼大字報等現象。7月,經上海市委部署,由區委抽調幹部組建工作隊進駐各中、小學校、公安局等。8月8日,因中央要求各工作組撤出。18日,境內各中學紛紛組建紅衛兵組織。9月起,中小學停課,紅衛兵開始外出串聯

1967年1月,區內中共組織、人民委員會的正常活動和領導職能停頓,分別由區內造反組織接管。7月,虹口區革命委員會成立。次年1月,區內各公檢法單位實行軍官,並成立上海市公檢法軍管會虹口區軍管組。12月,首批高中、初中生啟程前往黑龍江、雲南和江西等省,開始上山下鄉運動。1971年後,又分別舉行了批判陳伯達、林彪反擊右傾翻案風等運動。

這一時期,在經濟建設方面,1973年外虹橋碼頭改建為國際客運站。1974年又完成了四川北路有軌電車車軌拆除工作和橫浜橋的升高等基礎建設。

改革開放

編輯

地理

編輯

水文

編輯
 
虹口區的河流

由於屬於吳淞江下泄形成的沖積平原,區內長期水網縱橫,曾一度有大小河流共計50餘條。此後逐漸淤塞湮沒,目前主要的河流包括吳淞江、黃浦江、虹口港、俞涇浦、沙涇港、江灣市河等。其中經過黃浦奪淞以後,形成了以黃浦江為主要干河的水系網絡,吳淞江於外白渡橋以東位置匯入黃浦江。俞涇浦和沙涇港則作為虹口港的支流,共同形成了虹口港水系,並於虹口處匯入黃浦江。江灣市河則位於區境北部,是走馬塘流經江灣鎮的一段,並是江灣早期發展繁榮的主要因素。

行政區劃

編輯

區劃沿革

編輯

唐天寶十載(751年),區境吳淞江故道以南,隸屬華亭縣,以北隸屬崑山縣。此後分別於嘉定十年(1218年)、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和清雍正二年(1724年),因新置嘉定、上海和寶山縣而分別改屬各縣。雍正二年以後,吳淞江故道(今虬江路)以南為上海縣,以北為寶山縣,並延續至民國初年。

1863年起,在區內上海縣部分,由美國方面的要求下,先後數次劃定美租界範圍。至1899年,區境位於吳淞江故道以南幾乎全部地區均被劃入公共租界。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江蘇省臨時省議會頒佈《暫行市鄉自治章程》,上海縣北境(除租界以外)和寶山縣江灣彭浦兩鄉南境置閘北市(由兩縣共管)。民國16年(1927年),上海特別市政府成立後,境內除公共租界外,閘北市改為閘北區,閘北區與公共租界之間的一小部分屬引翔區,寶山縣江灣鄉改為江灣區[12]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上海光復後,境內主要地域劃為第十六區、十七區、十八區。翌年,三區分別命名為虹口區、北四川路區及提籃橋區。

1956年3月,北四川路區併入虹口區。兩年後,原隸屬於榆林區的大連路和大連西路以南、面積1.22平方公里地域,劃歸提籃橋區。1959年12月,提籃橋區併入虹口區。1963年起,區境西部月0.06平方公里地區劃歸閘北區。1979年,原屬寶山縣楊浦區的0.87平方公里地域劃歸虹口區。1984年9月,寶山縣江灣鎮和五角場鎮部分地區劃入虹口區。1992年,與楊浦區在劃定區界時進行了部分調整。2000年12月,又與閘北區就部分地區歸屬進行了重新劃分。[13][14]

2018年1月29日,虹口區調整提籃橋街道四川北路街道管轄範圍,建立北外灘街道。北外灘街道管轄範圍為東至大連路、秦皇島路,西至河南北路,南至蘇州河、黃浦江,北至海寧路、周家嘴路。四川北路街道海寧路以南區域劃入北外灘街道。北外灘街道辦事處駐地為新建路100號。[15]

現狀

編輯

截止2017年,虹口區共轄有8個街道,並以東江灣路-大連西路為界,可以將虹口區劃分為南北兩個區域[16]

虹口區行政區劃 代碼 區劃名稱 街道駐地 戶數(2015年) 人口(2015年) 面積 (km²)
 
街道
310109017 四川北路街道 溧陽路1338號 2.33
310109018 北外灘街道 新建路100號 3.45
310109014 嘉興路街道 天寶路868號 2.63
310109009 歐陽路街道 四平路421弄21號 1.67
310109010 曲陽路街道 巴林路68號 3.05
310109011 廣中路街道 同心路127號 2.91
310109016 涼城新村街道 涼城路661號 3.24
310109019 江灣鎮街道 豐鎮路300號 4.17

政治

編輯

沿革

編輯

制度

編輯

人口

編輯
 
2008年的虹口區北外灘一帶

人口規模及構成

編輯

1865年,工部局舉行首次人口普查,當時租界內的華人共計17455人。此後1900年和1935年,公共租界對北區的舉行的兩次大規模人口普查,總計人口分別為93106人和206578人。另外,華界地區也舉行了幾次人口普查。例如1931年,江灣警察所、北四川路警察所和臨平路警察所三個轄區分別統計人口為32695人、41828人和113939人。但在一二八事變和淞滬會戰後,三個警察所轄區人口驟減。抗戰勝利後,根據民國34年統計,虹口區、北四川路區、提籃橋區總人口為280480人,到了民國38年5月,人口總數升至695432人。

租界時期以原籍為江蘇浙江廣東人氏為多,其中在上海紮根的廣東人大多數聚居虹口,故虹口有廣東人第二故鄉之稱。至20世紀30年代中日戰爭爆發,廣東人遷離甚多,但直至1990年代尾仍是區內第三大族群[18]

1949年以後由於戰爭的終結和國民經濟的恢復以及親友的往來,導致人口急速增長,至三區合併後的1960年,人口達到824371人。1967年後隨着上山下鄉運動的開展,大批青年前往全國各地,至1978年,全區人口降至694436人。之後,由於知識青年被允許返城,大批由區內遷出的人口返回,人口急速增加。同時,加之人口生育高峰的來臨,到1988年,人口增長至850493人。之後加上非戶籍人口的湧入,區內人口始終在80萬人左右,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區內總人口為852476人。

目前虹口區是上海市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區,60歲以上戶籍老人占區內總人口四成以上。[19][20]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虹口區常住人口757498人。[21]

計劃生育

編輯

經濟

編輯
 
俯瞰黃浦江對岸的虹口北外灘

農業

編輯

虹口區全境完全城鎮化,無農業經濟。

工業

編輯

2016年虹口區的銷售產值總體呈下降趨勢,工業生產產銷銜接良好。[22]全年完成工業銷售產值55.23億元,比上年下降46.0%。其中,中央屬、市屬控股單位44.28億元,下降24.7%;三資企業工業銷售產值4.99億元,下降17.5%,工業產品銷售率101.8%。

財政

編輯

2016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08.57億元,比上年增長28.7%。加上當年上級補助收入54.23億元,地方政府債券轉貸收入13億元,調入資金7.47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總計為183.27億元。 2016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37.27億元,上解上級支出4.34億元,債務還本支出30.29億元,調出資金11.37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總計183.27億元。[22]

商業

編輯

早期以及近代

編輯

17世紀初,北部江灣鎮農產品商貿已負盛名。之後,虹安鎮、虹口鎮形成。處於江灣通往上海交通線上的天通庵、屈家橋也先後成為集鎮。商貿往來逐漸向中南部拓展。上海開埠後,英美洋行在黃浦江北岸先後築建匯山、公和祥等十多處碼頭。隨後百老匯路(東大名路)一帶形成以提籃橋為中心的集市,其中以貨棧和五金店居多。清咸豐六年(1856年)修築吳淞路後,周圍福德路、武昌路上店鋪漸多,廣東商人在福德路上開設十多家水果行。19世紀60年代闢建海寧路、東熙華德路(今東長治路),路兩側有小百貨店、茶樓、浴室等服務行業。新開設較知名的商店樓館有:英商禮查飯店(今浦江飯店)、邵萬興南貨店、順記洋雜貨號、生昌番菜館(今杏花樓)等。19世紀後期,筑北四川路(今四川北路),三角地形成菜市。 20世紀初至抗戰勝利,北四川路、吳淞路、虬江路等地有眾多日商開設的各種商店。抗戰勝利後,虬江路交易市場,因日僑用品和美軍剩餘物資集散而形成龐大的五金日用品舊貨市場。[23]

現代商業中心

編輯
 
位於虹口足球場旁邊的凱德龍之夢虹口是虹口區最大商場之一。

四川北路商業街南端的起點是蘇州河上四川路橋,終點北端魯迅公園,末端直至虹口凱德龍之夢和虹口足球場。在20世紀初已經是上海知名的繁華商業街。在改革開放後,四川北路延續了民國時期的繁華商業與朝夕人流,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關於上海商業街流行這樣一句話:「走走逛逛其他路,買賣請到四川路」。2010年後,由於各種因素的影響,特別是其他諸如徐家匯五角場等新興商圈的迅速崛起,四川北路一度沒落,不過其所擁有的商業歷史和文化遺蹟依舊。2015年後,虹口區政府結合北外灘開發,以期不斷發展和轉型四川北路商業街。[24][25]

北外灘自2010年後一直是虹口區乃至上海市政府的發展重點。2018年初成立北外灘街道。北外灘位於虹口區南部濱江區域,西至河南北路與靜安區相鄰,東到大連路與楊浦區相接,南界蘇州河與黃浦相交,北臨周家嘴路海寧路。與陸家嘴隔相望。

北外灘分四個功能性街區:北外灘商務文化區,舟山路歷史創意街區,虹口港親水休閒街區,蘇河口樂活商業街區。[26]

位於四平路海倫路交匯處,是海倫路地鐵站雙軌上蓋的大型商務綜合體。是一棟主樓及5棟特色總部辦公樓,組成近17萬平方米商務綜合體。

交通

編輯

地面交通

編輯

虹口區是上海最早出現都市交通的地區,早在1908年,便通行了有軌電車。之後相繼又出現了無軌電車公共汽車輪渡、出租汽車、地鐵等各類交通工具。

電車

編輯
 
行駛於東漢陽路的25路無軌電車

1906年起,獲得公共租界工部局特許經營的上海電車公司,便於境內開工鋪設有軌電車線路,同時公司總管理處也設於北蘇州路2號。1907年底,位於婓倫路(今九龍路)的電車專用電站完成。次年5月,經由北四川路往靶子場方向的線路通車。之後,1路電車又由上海總會經外白渡橋延伸至靶子場。1913年,位於楊樹浦路麥克利克路(今臨潼路)口的匯山車棧落成。之後境內的有軌電車線路進一步增加,至1945年除1路電車外,另有7路自十六鋪到提籃橋,8、10、11路都自廣東路外灘分別到楊樹浦路軍工路,提籃橋、中正公園。

1914年,上海電車公司試行無軌電車,此後無軌電車成為城市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此後包括15路、17路、18路無軌電車均經過境內,並且採用與法商電車公司聯營的形式,由公共租界通往法租界地區。1937年淞滬會戰爆發後,因日軍佔領公共租界北區等因素,境內電車服務一度暫停運營。1941年因日軍接管上海電車公司,境內的電車逐步恢復。抗戰勝利後,上海電車公司恢復運營。

1949年以後,境內電車業務繼續整理和發展。1954年2月,位於東長治路的無軌電車保養場竣工使用,定名為上海市電車公司第三保養場,為滬東最大的電車停車場。1955年4月又與臨潼路無軌電車保養場(即匯山車棧)合併,改稱電車二場。1963年10月,將由南京路上拆下的軌道鋪設於虹口公園至五角場間,並開通3路有軌電車。運行至1975年12月,作為上海最後一條有軌電車的3路拆除,改駛93路公共汽車。1983年1月,改為9路無軌電車。又於1993年改駛139路公共汽車。而無軌電車線路則經由多次調整,目前仍通行於境內的無軌電車線路包括6路、13路、14路、19路和25路。

巴士

編輯

軌道交通

編輯
 
虹口足球場站

境內的軌道交通始於2000年,當年軌道交通三號線(原稱明珠線)通車運營,區內共設有東寶興路虹口足球場赤峰路汶水東路江灣鎮站。2005年12月,軌道交通四號線通車,在境內途徑海倫路臨平路大連路楊樹浦路。2006年10月,因3號線汶水東路站位於大柏樹地區,同時為了與1號線汶水路站增加區分度,汶水東路站更名為大柏樹站。

2007年12月29日,三線兩段中的軌道交通八號線正式通車,在境內設有虹口足球場曲陽路四平路等三個站點。其中虹口足球場站與三號線實現換乘。2010年4月,中國首條無人駕駛的全自動軌道交通線,軌道交通10號線正式通車,其途徑天潼路四川北路海倫路郵電新村四平路等五個站點。其中海倫路站與四號線實現換乘,四平路站與八號線實現了換乘。2013年12月29日,12號線通車運營,在境內共設有四個站點,分別為天潼路國際客運中心提籃橋大連路,其中天潼路與10號線實現換乘,大連路站則與4號線完成換乘。

未來還將建成的並通過境內的軌道交通線路包括19號線20號線

運營線路

規劃線路

水路運輸

編輯
 
自黃浦江輪渡上拍攝的公平路輪渡站
航線 碼頭
(虹口北外灘)
運營時間 碼頭
(浦東陸家嘴)
運營時間 間隔
其秦線輪渡[27] 秦皇島路輪渡站 24小時 其昌棧輪渡站 24小時 5:20-23:30,約10-20分鐘1班
00:00-5:00,1小時1班
泰公線輪渡[28] 公平路輪渡站 7:00-19:00 泰東路輪渡站 7:00-18:50 10-20分鐘1班

郵政通訊

編輯

郵政業務

編輯

雖然上海郵政自1878年即由海關試辦,但長期以來虹口地區的郵政服務通過設立的信櫃和外國機構設立的書信館來進行。如1897年,在熙華德路、百老匯路、天潼路武昌路便有潘恒生、萃昌生、三和和乾大等四家主要設有信櫃的店鋪,通過出售郵票,收寄平信或掛號信並由郵局按規定的時間收取信件。1906年,上海郵政開始在境內設立郵政分支機構,原設立的信櫃相繼撤除。

1911年上海郵政在百老匯路11號和老靶子路516號分別設立了百老匯支局和靶子路支局。1924年12月1日,上海郵務管理局自北京路遷入北蘇州路276號的郵政總局大樓辦公,此後長期成為上海的郵政業務的樞紐。

電信業務

編輯

市政建設

編輯

公用事業

編輯

路政橋樑

編輯

園林綠化

編輯
 
早期的虹口公園(今魯迅公園)

虹口區內的公共園林興起於19世紀末,1896年,公共租界工部局業廣地產公司購得崑山路以南乍浦路以西約2173平方米的土地,並於1898年建成。初名虹口公園,1906年更名為崑山兒童遊戲場,1944年更名為崑山公園。1906年,工部局利用新一代靶子場西側的土地,並模仿格拉斯哥體育公園的模式建造英國自然式公園,初名虹口娛樂場。1922年起正式更名為虹口公園,1945年勝利後改稱中正公園。1949年後復稱虹口公園,並於1988年改稱魯迅公園。1917年起,工部局又於霍山路以南購入3000多平米土地建造兒童公園。1918年正式開放,成為斯塔德利公園,1944年起改稱霍山公園

1949年以後,又分別基於改造棚戶區、利用空地等情況,建設了和平公園、海倫兒童公園。改革開放後,隨着曲陽社區的興建,又新設了曲陽公園(後改稱精武體育公園)。2000年後,隨着城市綠地大規模的興建,出現了四川北路公園北外灘濱江綠地等開放式公園綠地。

環境治理

編輯

文化

編輯

文化名人

編輯

在虹口區內,曾留下眾多人文歷史的文化遺產。尤其是在山陰路溧陽路歷史風貌保護區內,曾有魯迅茅盾郭沫若夏衍聶耳丁玲等許多中國近代文化名人在此駐足生活和工作。今有多倫路文化名人街作為歷史見證。

現四川北路2050號的內山書店魯迅晚年在上海的重要活動場所。由日本友人內山完造開設,民國18年(1929年)選現址。魯迅常來內山書店購書、會客,並一度在此避難,書店成為當時中日文化交流的橋樑。

電影文化

編輯

20世紀上半葉,虹口先後擁有30餘家電影院、46家電影公司,北四川路周邊已成為當時上海一個電影院集中的區域,被稱為「影院街」,許多著名的電影人在虹口工作、生活。「過河看影戲」,是老上海人耳熟能詳的俗語。[29][30]

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5月,電影首次來到上海,於當月22日在今虹口蘇州河北岸的禮查飯店首映,並於25日和27日在同一地點再次放映。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西班牙人雷瑪斯在乍浦路112號(近海寧路)創辦了虹口活動影戲院,是中國第一家正式電影院。當時,電影作為一門新的藝術,觀眾十分好奇;同時該院地處鬧市中心,又非常重視對電影的宣傳,當時的《申報》上幾乎每天都有該電影院的廣告。[31]

藝術中心

編輯

以海倫路、溧陽路、四平路、梧州路的圍合區域為主體範圍的上海音樂谷,是上海重要的文化藝術中心,核心區域面積約28萬平方米。片區內俞涇浦、虹口港、沙涇港相交蜿蜒環繞。並保留八座具有百年歷史的橋樑,是目前上海唯一保存完整水系格局的歷史文化風貌地區。至今還遺存有大量獨具虹口特色的石庫門建築群,中國大型女子偶像組合SNH48上海音樂谷內SNH48星夢劇院定期公演,集聚了大量人氣。同時上海音樂谷承接各種各類話劇、演出、4D燈光秀、主題藝術欣賞和水幕秀的演出。上海音樂谷是上海城市演變過程中具有代表性的地理地標和文化地標。[32]

海派文化

編輯

2017年6月上海第一座以海派文化命名的公共文化空間海派文化中心在虹口四川北路公園內正式開放。[29][33]

傳媒

編輯

體育

編輯

歷史

編輯

境內近代體育源於上海開埠以後,早期由教會學校引進。1900年,基督教青年會於老靶子路的靶子場舊址空地修建操場並每年舉辦體育賽事。1905年,工部局更於新靶子場以西開闢21萬平方米的土地興建虹口娛樂場(後更名為虹口公園),並內設置有高爾夫球、足球、網球、籃球、曲棍球和田徑等專門場地,成為當時上海較完善的大型體育場所。1915年和1921年曾兩次於此地舉辦遠東運動會。1922年,工部局又利用虹口公園西北空地營建公共泳池。而由霍元甲創辦的精武體育會也在1910年代搬入北四川路東寶興路一帶。

抗戰期間,大部分的體育場地被日軍佔用。1950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出資在虹口公園西側撥出5.53萬平方米土地興建虹口體育場。1983年、1997年,第五屆和第八屆全運會的部分賽事於此舉辦。1998年,虹口體育場改建為專業型足球場,並於次年落成。自1994年起,虹口體育場也是上海申花的主場,舉辦了大量的中國足球聯賽的賽事。1980年代,為配套曲陽新村工程,於中山北二路以南興建了一處室內體育館,稱為虹口體育館,並於1991年落成使用。

體育場所

編輯
 
虹口足球場

虹口足球場是境內最主要的體育場館,位於東江灣路444號,最初由1950年經上海市人民政府出資於虹口公園西側的5.53萬平方米土地上興建。最初為擁有18000座的木質看台體育場,並於1951年9月落成。1964年,體育場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將原木質看台改為鋼筋水泥結構,座位數增加至三萬個。同時,興建了約45米高的照明燈塔,成為上海最早可舉行夜間比賽的場所。另外,看台下附設有乒乓房、劍擊室、舉重房等附屬設施。1983年,為舉辦第五屆全國運動會,對體育場按國際標準的田徑場要求進行翻新,並新增了大型電子屏幕,同時將主看台上方新增了挑蓬。1993年作為第一屆東亞運動會的主會場,又對體育場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造。1998年根據國際標準足球場的要求對體育場全部拆除並進行了新建,落成後更名為虹口足球場。2007年,虹口足球場又作為女足世界盃的主要比賽場館和決賽場館。目前,虹口足球場是上海申花足球隊的主場[35]

虹口游泳池位於東江灣路500號,於1921年8月,在時任工部局代理總辦賴維遜的倡議下籌辦,並於1922年正式落成。泳池長53.34米,寬22.86米,深1至2.3米,面積為1219餘平方米。1924年興建如今的大門、機房、酒吧和涼亭。1931年又新增了跳水台、跳板與滑梯等設施。抗戰期間一度為日軍強佔。抗戰勝利後逐漸恢復,1950年代虹口游泳池曾舉辦上海市內諸多游泳賽事,如今主要面對社會公眾開放[36]

除一般專業體育場館外,目前虹口區內的學校操場和體育場所也逐步向社會公眾開放,作為群眾體育的場所[37]

體育團體與賽事

編輯

2017年第十三屆全運會上,上海體育代表團其中,由虹口培養輸送的56名運動員亮相決賽賽場,參加了排球、劍擊、游泳、羽毛球、射擊等18個項目的角逐,47人次獲得前8名,其中獲得金牌5枚5人次、銀牌5枚12人次、銅牌5枚5人次、4到8名25人次。[38]

教育科研

編輯

歷史

編輯

早在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時任嘉定縣知縣的李資坤便假江灣保寧寺開辦曲江學堂開展啟蒙教育,另有不少民間的私塾和義塾。在清朝同治年間,比較著名的就有江灣鎮同善堂內的江灣義塾。另一方面,上海縣自開埠以後,開始受到西方近代教育的影響。最早於1846年,文監師路即出現了由美國聖公會創辦的教會學校。1851年,美國女傳教士瓊司又於文監師路創辦文紀女塾。又因為外國僑民在虹口定居,逐漸出現了面對僑民的學校。1869年,密勒路出現尤來旬學校,後改名漢璧禮學校。1884年,法國天主教會創辦的聖芳濟學院遷至南潯路。1899年,葉澄衷捐資創辦的澄衷蒙學堂是中國最早由國人開辦的新式學堂。1906年前後,江灣出現了中等蠶桑學堂、競業師範學堂等專門學校,開啟了境內最早的職業技術教育。同時,紹興遷來的道學書院與稍早成立的浸會神學院合併,並設校址於北四川路,1909年更名為浸會大學堂,1911年遷往今軍工路並於三年後定名為滬江大學

進入民國以後,虹口地區的教育又有了更快速的發展。民國元年(1912年),劉海粟在乍浦路創辦了上海圖畫美術院,成為上海近代最重要的從事美術教育的新式學校。民國四年(1915年),東吳大學法科設置於崑山路的中西書院舊址,後稱東吳大學法學院。民國20年(1931年),國立中央大學商學院由法租界遷至今中山北一路校區,並於翌年獨立為國立上海商學院。1934年,根據雷士德希望發展上海教育事業而創辦的雷士德工學院於東熙華德路開辦。淞滬會戰後,由於淪為戰區校舍損毀或因日軍強佔,大部分學校教育陷入停頓,部分學校遷入蘇州河以南地區。抗戰勝利後,國立上海商學院和東吳大學法學院在原址復校。國立暨南大學光華大學等相繼遷入境內復校。同時,像上海戲劇實驗學校、上海師範專科學校等在虹口創辦。

1949年6月,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境內的公立學校,如復興中學、江灣中學等,並整頓私立學校。1952年院系調整後,暨南大學遷出,光華大學與東吳法學院分別併入其他院校,上海商學院已於1950年更名為上海財政經濟學院。1956年起,所有私立學校均轉為公立學校。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開始,學校日常教育陷入停頓,直至1967年10月,因「複課鬧革命」才恢復基本的教育秩序。從1968年起大部分畢業生被動員上山下鄉。1977年起,學校日常教育全部恢復,次年區教育局編制重新恢復。

宗教

編輯

佛教

編輯
 
位於提籃橋地區的下海廟

境內宗教場所始於五代時期後晉天福三年(938年),僧智光在江灣募建保寧寺,宋代又興建有圓通講寺,清代建有西林庵、觀音閣和下海廟等成規模的寺庵。民國以來又有法雲寺、天寧寺等廟宇興建,但隨後因一二八事變和淞滬會戰等原因,大部分廟宇被焚毀。1950年起,由於佛教事務的逐漸萎縮,各種小型寺庵逐漸關閉。1960年,上海市佛教協會於下海廟設立專門的佛事接洽處,統一受理區內居民的佛事需求。1966年後,區內主要的寺廟,下海廟和江灣的三觀堂也一度關閉。直至1989年,三觀堂才歸還市佛教協會,兩年後下海廟恢復開放[39]

道教

編輯

元代大德三年(1299年),在今水電路一帶出現道教場所,稱為俞涇廟。清初,江灣地區又建有文昌閣。1662年,江灣鎮又建有迎真道院。民國元年,旅滬粵人社團於虬江橋興建黃大仙觀,並由廣東籍道士主持寺務,1930年又另建於七浦路,1944年再建於虬江路。民國23年(1934年),全真道士陳白若由廣東來滬,又募資1.8萬元於海南路興建「慈航仙觀」。由於當時粵籍市民多信奉黃大仙,因此兩處道觀均主祀黃大仙。另外,還有一些代做道場的在家道院先後出現。1956年後,香火逐漸冷落。1960年在下海廟設道教懺務接洽處。至文化大革命前,區內的道教廟觀及懺務活動全部結束,境內遂無道觀。[40]

基督教

編輯
 
1924年落成的景靈堂

新教的傳入始於上海開埠以後,1845年,美國聖公會傳教士文惠廉即在境內租地建屋設立教堂。1853年,於大名路塘沽路口創辦救主堂。1860年,美南監理會牧師林樂知抵達上海。1882年,其於崑山路創辦中西書院並附設了校內禮拜堂,1922年改建為景林堂。除此以外,清末共出現主要新教場所包括懷恩堂廣東浸信會堂、全備福音堂等。民國以後又出現滬北會堂、嶺南堂、虹鎮福音堂等一批教堂。抗戰期間,一些教堂也受到戰火摧毀。1956年,區內成立基督教三自聯絡組。1958年起,實行聯合禮拜,共分景林堂、鴻德堂、滬北會堂、全備福音堂等4個聯合禮拜場所。文化大革命期間,聯合禮拜場所關閉。至1979年9月滬北會堂復堂,後於1980年9月移往景林堂(改成景靈堂)舉行禮拜。1984年4月在江灣設立聚會點。1992年8月,位於多倫路的鴻德堂復堂。[41]

伊斯蘭

編輯

20世紀20年代起,在今提籃橋附近,聚居了一批回民,於民國12年(1923年)建立了通州路清真寺,八一三事變後,該寺停辦。民國37年蘇北回教堂。1950年楊浦區建景星路清真寺,蘇北回教堂併入該寺,區境內遂無清真寺。[42]

天主教

編輯

1860年起,由於外輪停泊虹口的碼頭一帶,為照顧菲律賓、葡萄牙等地船員上岸禮拜,由顛地撥付一所房屋作為教堂使用。1870年,天主教江南教區在今北蘇州路乍浦路附近建造中式房屋一幢,作為教堂。並由洋涇浜天主堂派出神父至此主持宗教儀式。1876年,法國耶穌會出資建造的虹口天主堂南潯路落成。此後又分別於區內各處興建耶穌聖體堂、天主堂、奚家聖堂三處。但三所教堂均毀於一二八事變和淞滬會戰。除建造教堂外,在滬的各天主教會派別還分別設立了學校、醫院等機構。如聖芳濟學堂、善導女中、善導小學。公共租界工部局資助的公濟醫院長期也由上海的天主教會負責管理。1952年,相關醫院和學校均改由政府接管。虹口天主堂於文化大革命期間關閉並作他用。1982年聖誕節,虹口天主堂於原址旁恢復宗教活動。[43]

其他

編輯
摩西會堂竣工於民國16年(1927年)是俄羅斯猶太人教堂,它是在始建於民國32年(1943年)2月,結束於民國34年(1945年)8月的「猶太人隔離區」中,成為了不分國籍和宗派的猶太人的重要會堂。[44]今原址設有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輯

外事

編輯
 
位於蘇州河畔的俄羅斯駐上海總領事館

根據上海政府外事辦公室,有3個國家的領事機構設在虹口區。

其中建於民國5年(1916年)的俄羅斯駐上海總領事館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45]

國家 領館類型 開館日期 領區範圍 館長 領館地址
1   俄羅斯
總領事館
1986年12月15日
上海浙江江蘇安徽 葉夫西科夫·阿列克謝 黃浦路20號
2   希臘
總領事館
2004年10月16日
上海浙江江蘇安徽江西山東 干寶希 四川北路1350號2201、2207室
3   烏茲別克
總領事館
2006年6月20日
上海浙江江蘇安徽江西福建 阿戈扎姆赫德熱耶夫
·薩伊達卡摩勒
吳淞路258號801室

其他

編輯

鄧小平傳記》一書的作者理查德·埃文斯,在他的書中的「虹口區」一詞並不是用漢語拼音所對應的英語,而是沿襲了英語語言的發音用法,把其稱為「Hongkew」。

友好城市

編輯

國際

編輯
虹口區國際友好城市[46]
城市 城市(英語) 所處國家 結好時間
虹口區 漢堡中心區 Hamburg-mitte - Hongkou   德國
2007年6月21日
科瑞阿特·海姆區 Kiryat HaimDistrict - Hongkou   以色列
2009年11月26日
釜山廣域市東萊區 Dongnae - Hongkou   南韓
2012年10月12日
巴爾市 Bar - Hongkou   黑山
2015年6月12日

國內

編輯
虹口區國內友好城市[47]
城市 省級
行政區
結好時間
虹口區 啟東市 江 蘇 2001年8月
鎮江市 江 蘇 2013年6月
錫山區 江 蘇 1991年4月
台州市 浙 江 2000年5月
中山市 廣 東 1999年4月
黃石市 湖 北 2013年3月
襄陽市 湖 北 1994年5月
巴中市 四 川 2013年1月
德陽市 四 川 1986年9月
江北區 重 慶 2009年5月
伊犁州 新 疆 1999年9月
淄博市 山 東 1988年1月
濰坊市 山 東 1996年10月
阜新市 遼 寧 1986年9月
長沙市 湖 南 1987年1月
大慶市 黑龍江 1999年6月
邢臺市 河 北 1986年8月

外部連結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虹口區政府網站. 上海虹口门户网站 >走进虹口 >区情介绍 >区情概览. 上海虹口入門網站. [2017-1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1). 
  2. ^ 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2020. 北京市: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22-07. ISBN 978-7-5037-9772-9. Wikidata Q130368174 (中文). 
  3. ^ 郵政編碼. 百度邮政编码搜索_虹口区. opendata.baidu.com/post. [2017-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5). 
  4. ^ 虹口區政府網站. 经济建设. [2017-1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08). 
  5. ^ 上海通. 虹口区志>>总述. [2018-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7). 
  6. ^ 上海通. 虹口区志>>第三十编文化>>第四章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第五节 电影电视. [2018-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1). 
  7. ^ 騰訊網. 1平方公里3631人:上海人口密度全国最大. [2018-0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1). 
  8. ^ 薛理勇. 中国第一条铁路曾在虹口 它背后竟有一段被侵犯主权的历史. 東方網. 2017-06-26 [2018-0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16) (中文). 
  9. ^ 中國檔案報. 秋瑾与《中国女报》. 南方網. 2017-03-09 [2018-0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23) (中文(中國大陸)). 
  10. ^ 上海檔案信息網. 老上海的百老汇大厦(附图). [2017-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3). 
  11. ^ 作者:李佳敏、通訊員龍鋼 選稿:郁婷藶. 天通庵车站旧址探访 在虹口区打响的淞沪抗战第一枪怀. 東方網. 2015年8月12日 [2017-1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1). 
  12. ^ 上海地方志. 首页 区县志 >> 区志 >> 虹口区志 >> 第一编境域·建置 >> 第一编 境域·建置. [2017-1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7). 
  13. ^ 上海地方志. 区县志 >> 区志 >> 虹口区志 >> 图片、地图 >> 节. [2017-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1). 
  14. ^ 上海地方志. 区县志 >> 区志 >> 虹口区志 >> 第一编境域·建置 >> 第二章建置 >> 节. [2019-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16). 
  15. ^ 上海市政府. 虹口区将建立北外滩街道. 解放日報. [2018-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8). 
  16. ^ 虹口區政府. 上海虹口-区情概览. 上海虹口. [2017-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10). 
  17. ^ 2023年虹口区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23-06-30 (中文(中國大陸)). 
  18. ^ 上海通. 虹口区志>>人口.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16). 
  19. ^ 对区政协十四届五次会议第1450025号提案的答复. 上海市虹口區體育局. 2021-03-02 [2021-09-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9). 
  20. ^ 虹口区无党派人士赴嘉兴路街道对口开展养老服务专项民主监督. 上海市虹口區人民政府. 2021-09-17 [2021-09-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21). 
  21. ^ 2021年[上海]虹口区人口第七次人口普查和普查人口数据-红黑人口库. www.hongheiku.com. [2023-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17). 
  22. ^ 22.0 22.1 虹口區政府網站. 2016年虹口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上海虹口入門網站. [2017-1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9). 
  23. ^ 上海地方志. 区县志 >> 区志 >> 虹口区志 >> 第四编商业. [2019-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7). 
  24. ^ 搜鋪諮詢. 上海老商圈“求生记”:谁来拯救曾经辉煌的四川北路!. 2016-06-24 [2017-1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7). 
  25. ^ 搜鋪資訊. 虹口四川北路迎来重生 将改造成多功能融合商业街区. 2015-11-19 [2017-1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7). 
  26. ^ 虹口區政府網站. 上海虹口门户网站 >走进虹口 >虹口影像 >未来规划. 上海虹口入門網站. [2017-1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16). 
  27. ^ 其秦线时刻表. 上海市輪渡有限公司. [2013-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23) (中文). 
  28. ^ 泰公线时刻表. 上海市輪渡有限公司. [2013-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06) (中文). 
  29. ^ 29.0 29.1 選稿:吳怡聞. 海派文化中心在虹口正式开放 体现上海人的情怀. 東方網. 2017年6月16日 [2017-1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7). 
  30. ^ 責編:孫小寧. 过河看影戏. 北京晚報. 2017-11-02 [2017-1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22). 
  31. ^ 虹口區政府網站. 上海虹口门户网站 >走进虹口 >区情介绍 >虹口经典. 上海虹口入門網站. [2017-1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12). 
  32. ^ 上海音樂谷. 关于音乐谷. [2017-1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04). 
  33. ^ 第十六屆海派文化學術研討會. 海派文化中的红色基因 (第1445期). 上海市虹口新聞傳媒中心. 《虹口報》. 2017年12月11日 [2017-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3). 
  34. ^ 新聞中心-上海虹口. 新闻中心-上海虹口. 上海虹口入門網站. [2017-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13). 
  35. ^ 虹口區志編纂委員會. 虹口区志>>第三十二编体育>>第二章场地设施>>第一节 虹口体育场.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 [2017-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3). 
  36. ^ 虹口區志編纂委員會. 虹口区志>>第三十二编体育>>第二章场地设施>>第二节 虹口游泳池.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 [2017-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3). 
  37. ^ 虹口區政府網站. 虹口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虹口区学校体育场地向社区开放实施意见的通知. 上海虹口入門網站. [2017-1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7). 
  38. ^ 虹口區地區動態. 虹口体育健儿载誉归来. 2017年9月19日 [2017-1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8). 
  39. ^ 上海地方志辦公室. 首页 --区县志->--区志->--虹口区志->--第二十七编民族·宗教->--第二章宗教->--节->--第一节 佛教. [2017-1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3). 
  40. ^ 上海地方志辦公室. 虹口区志>>第二十七编民族·宗教>>第二章宗教>>第二节 道教教. [2017-1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3). 
  41. ^ 上海地方志辦公室. 虹口区志>>第二十七编民族·宗教>>第二章宗教>>第五节 基督教教. [2017-1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28). 
  42. ^ 上海地方志辦公室. 首页 --区县志->--区志->--虹口区志->--第二十七编民族·宗教->--第二章宗教->--节->--第三节 伊斯兰教教. [2017-1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3). 
  43. ^ 上海地方志辦公室. 虹口区志>>第二十七编民族·宗教>>第二章宗教>>第四节 天主教教. [2017-1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3). 
  44. ^ 致公黨虹口區委課題組. 虹口文化建设的轨迹和现状. [2017-1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7). 
  45. ^ 各国驻沪领事机构. 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 [2017-1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16). 
  46. ^ 区县级友好城市. 上海市政府外事辦公室. [2017-1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12). 
  47. ^ 虹口區政府網站. 上海虹口门户网站 >走进虹口 >友好城区 >国内. 上海虹口入門網站. [2017-1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7). 

31°16′13″N 121°30′14″E / 31.2703°N 121.504°E / 31.2703; 121.504

  NOD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