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卫士兵团(英语:Black Watch,或简称为黑卫士),是英国陆军的一支步兵部队。

黑卫士,皇家苏格兰兵团第三营
The Black Watch, 3rd Battalion, The Royal Regiment of Scotland
皇家苏格兰兵团(2006-)的徽章。徽章的中央为金色站立狮子,头顶王冠,下方的彩带写上蓟花勋章的格言“犯我者必受惩”(Nemo me impune lacessit),底部则是白色圣安德鲁十字
黑卫士于皇家高地集团军(1881-2006)时期的徽章。徽章的中央为圣安德鲁手持圣安德鲁十字,由格言“犯我者必受惩”包围;徽章的上方为圣爱德华王冠,下方为狮身人面像(表扬集团军在拿破仑战争时期于埃及的战绩);底部为银色蓟花及圣安德鲁十字。
存在时期1739-
国家或地区 大不列颠王国(1739-1800)
 英国(1801-)
 加拿大(1862-)
军种 英国陆军
兵种步兵
功能轻装步兵(正在改编为机械化步兵
驻地苏格兰延文礼士乔治堡英语Fort George, Scotland
格言犯我者必受惩英语Nemo me impune lacessit
拉丁语Nemo me impune lacessit.
队庆红羽日(Red Hackle Day):1月5日
指挥官
象征性指挥官英国君主[1]

黑卫士的历史可追溯至18世纪初。1725年,英国汉诺威王室苏格兰高地征召警卫民兵,用以维持高地治安及镇压詹姆斯党。当时民兵已经有“黑卫士”之别称,并很可能与民兵穿着深色的花呢格纹制服有关。后来英国在1739年为准备与西班牙的战争,而将黑卫士改编为正规步兵。此后黑卫士参与了英国在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的多场重要战事,包括詹金斯的耳朵战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法国印第安战争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战争拿破仑战争,亦曾调到爱尔兰警卫当地,闻名于英国及海外地区。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黑卫士多次部署到海外作战,包括克里米亚战争第三次英国-阿散蒂战争、镇压印度反英起义英埃战争马赫迪战争第二次布尔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黑卫士主要部署到欧洲西方战线战壕,但也有一营部队派到美索不达米亚作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黑卫士的部队主要派到欧洲、中东及非洲战区,并投入敦刻尔克大撤退英属索马里兰战事、北非战场西西里岛战役入侵意大利诺曼底战役,但也有一营部队被派往东南亚,编入缅甸远征军特种部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黑卫士曾经以联合国军身份参与朝鲜战争,并协助英国镇压茅茅起义及处理北爱尔兰冲突。除此以外,黑卫士也是最后一批离开巴基斯坦香港殖民地的英国部队。踏入21世纪,黑卫士曾在科索沃战争中以北约维持和平部队名义到当地执勤,后来又随北约参与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2006年,黑卫士根据英国国防部的军事改制,而缩减为营级部队,编属于皇家苏格兰兵团的第三营。

源起与称号

编辑

黑卫士的编制与英国光荣革命的历史背景息息相关。1688年,信奉新教荷兰执政威廉三世玛丽二世获得英国国会支持,成为新任英格兰国王,而信奉天主教詹姆斯二世则遭到废黜而流亡法国,但詹姆斯党仍尝试协助詹姆斯二世重夺王位。

1714年,汉诺威王室乔治一世继承大不列颠王国王位,而获得法国支援的詹姆士党则以恢复斯图亚特王室为名,在1715年向汉诺威王室发动战争,是为1715年詹姆士党叛乱英语Jacobite rising of 1715。由于不少苏格兰高地爱尔兰氏族支持詹姆士党,汉诺威王室在镇压叛乱期间,已经在苏格兰高地征召效忠派的民兵,组成高地独立步兵连英语Independent Highland Companies,协助维持治安。[2]随着英军成功镇压叛乱,独立步兵连亦遭解散。[3]不过,詹姆士党在1719年再次叛乱,驱使汉诺威王室重新征召高地独立步兵连。这些高地士兵参与了席尔峡谷战役英语Battle of Glen Shiel,协助英军击溃詹姆士党。[4]

1719年叛乱结束后,英国政府日益重视苏格兰高地士兵的警备能力。1724年,苏格兰贵族爵位劳瓦德勋爵英语Simon Fraser, 11th Lord Lovat向乔治一世写信,指高地独立步兵连对维持治安有莫大助益,建议重新编组。弗雷泽的建议亦获得新任北不列颠英军总司令英语Commander-in-Chief, Scotland乔治·韦迪英语George Wade准将支持。[5][6]1725年,乔治一世下令征召高地民兵“警卫”(Watch)驻守当地,并交由韦迪编组六个步兵连:坎贝尔氏族一共提供三个连队,而劳瓦德-菲沙氏族英语Clan Fraser of Lovat格兰特氏族英语Clan Grant芒罗氏族英语Clan Munro则各自提供一个连队。[7][8]根据乔治一世的命令,这些高地民兵的职责为执行缴械法令英语Disarming Act、缉拿罪犯及防止叛乱。[9]

当时高地独立连很可能已被称为“黑卫士”(Black Watch),但原因却众说纷纭。主流的说法指这些高地民兵全部使用深色的花呢格纹:韦迪在1725年的征兵令中,曾经下令各族民兵必须穿着颜色相近的格纹制服,而这些氏族本身的格纹以黑色、绿色和蓝色为主。这种黑卫士独有的格纹后来又被称为“政府格纹”(Government Tartan),并且见于1760年代的油画。[10]另一个传说则指高地民兵经常要打压帮派“勒索保护费”(Black-mail),黑卫士的“黑色”即由此词引申而来;[7]苏格兰格纹协会(Scotland Tartan Authority)推测“黑色”亦有机会是指高地民兵穿戴象征汉诺威王室的黑色花章帽,以与象征詹姆士党的白色花章帽区别。[10]不论如何,时至1738年,韦迪在官方记录中已经将“黑卫士”(苏格兰盖尔语Am Freiceadan Dubh)列为民兵的称呼之一,而这称号很可能是苏格兰人用来居别于身穿红衣的正规英军“红士兵”(苏格兰盖尔语Saiglidearan Dearg);[11]类似描述在黑卫士兵团于1893年编写的团史亦有记载。[12]

第43高地步兵军团时期 (1739-1749)

编辑
 
1745年5月11日,黑卫士首次以英国陆军身份在海外参战,并在丰特努瓦战役中掩护英军撤退,即时在英国及法国立下名声。图为画家在1894年重绘黑卫士死守英军阵列的情境。

在1720年代至1739年期间,黑卫士一直在苏格兰高地维持治安,并协助英军建设大量的军用道路英语Old military roads of Scotland[13]当时英国与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关系不断恶化,有感战争在即,乔治二世在1739年10月25日下令征召额外四支高地独立步兵连队,然后整编为一支正规的步兵军团,以备欧洲战事。詹金斯的耳朵战争则在不久爆发。[14][15]

经历一年整编,高地独立连终于在1740年组成第43高地步兵军团(43rd (Highland) Regiment of Foot),仍然保留黑卫士的称号。同年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爆发,而英国则在1742年起不断增兵支援汉诺威及荷兰等新教同盟国。到1742年底,乔治二世决定调派高地步兵军团到欧洲作战,并下令黑卫士由高地向伦敦行军。[16]然而黑卫士的军兵受到英军军官误导,以为只是到伦敦海德公园接受乔治二世检阅;部队在行军期间又听到谣言,指他们将被派往环境恶劣的西印度群岛送死。当黑卫士抵达伦敦后,乔治二世却刚好启程前往莱茵指挥军队,而黑卫士又在检阅后被告知将被派往法兰德斯作战,不得返回苏格兰,令到愈来愈多黑卫士相信谣言。[17]终于在1743年5月18日,112名黑卫士在半夜叛变离开,并在伦敦17英里外被英军阻截,几乎爆发冲突。[18]叛变的黑卫士最终被捕并囚禁在伦敦塔,经军法审判后全部判处死刑;而乔治二世则特赦除了三名“主谋”以外的所有士兵死罪,但即时把犯人送往北美、西印度群岛或直布罗陀等地服役,其中38人被调到北美佐治亚州第42奥格尔索普集团军英语Oglethorpe's Regiment,与该集团军的苏格兰移民一同作战。[19]黑卫士的叛变在日后引起广泛争论,同情者多指出高地士兵过于单纯,一直假设自己的职责只是守卫家乡,被捕后又未能在求情信上说明情况(不少士兵只懂得高地盖尔语);质疑者则认为叛变的黑卫士大多同情詹姆士党。[20]不论如何,没有叛变的黑卫士仍如期出发,前往法兰德斯。[21]

1745年5月11日,黑卫士首次上阵,参与丰特努瓦战役。虽然英国及新教盟军在战役中被法国的爱尔兰旅英语Irish Brigade (France)击败,但奋勇掩护盟军撤退的黑卫士却一战成名,在英法两军的指挥官留下深刻印象:其中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记述,一名黑卫士牧师违抗上级命令,拒绝到阵列后方伴随军医,而手持阔剑到阵前作战。[22]战后英军指挥官坎伯兰公爵特意到黑卫士的营帐赞许士兵,[23]而法国军官在书信中更有以下记载:[24]

丰特努瓦战役后,黑卫士在秋季回到英格兰,应付1745年詹姆士党叛乱,防范法国登陆。随着詹姆士党在卡洛登战役中被彻底击溃,黑卫士在翌年调回欧洲驻守。1748年第二亚琛和约签订后,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亦告结束。黑卫士返回英国进行减员改编,最后在1749年调到爱尔兰。同年北美的第42奥格尔索普集团军解散,黑卫士的第43集团军取而代之,更名为第42高地步兵军团。[25]

第42高地步兵军团时期(1749-1881)

编辑

法国印第安战争

编辑
 
黑卫士正在格拉斯哥训练新兵,约绘于1758年。

1754年,北美洲爆发法国印第安战争,而七年战争也在1756年于欧洲爆发。在北美洲战区,英国尝试进攻法国的殖民地,而黑卫士也在1756年调到纽约市。在战争之初,黑卫士大部时间都驻守于奥尔巴尼,直到1758年7月,黑卫士随同英国大军北上尚普兰湖地区,并在7月8日强攻法军的钟琴堡,是为钟琴堡战役。英军在战役中遭受严重损伤而被迫撤退,其中黑卫士共有314人阵亡、333人受伤,丧失超过半个集团军的战力。[26][27] 1758年7月22日,乔治二世授予第42集团军“皇家”称号,以表彰黑卫士过去的战绩,同时下令为集团军招募新一个营的士兵;然而伦敦政府要到8月才得悉钟琴堡战役之败,故此与颁授“皇家”称号无关。[26]

1758年冬季,黑卫士的第一营撤退到长岛休整补充。至于第二营在1758年10月完成整编,全营700名士兵在1759年派往加勒比海作战。黑卫士第二营参与了马提尼克战役英语Invasion of Martinique (1759)瓜德罗普战役英语Invasion of Martinique (1759),并成攻占据瓜德罗普[26]

1759年7月中,第二营启航到纽约与第一营会合,随同英军总司令阿美士德北伐加拿大,并且成功进占钟琴堡皇冠岬英语Fort Crown Point。随着詹姆斯·渥尔夫的英军在亚伯拉罕平原战役取胜后占领魁北克,阿美士德等部亦北上会师,最终在1760年9月迫使蒙特利尔投降。1761年,黑卫士调回加勒比海,在1762年2月再次进攻马提尼克英语Invasion of Martinique (1762),最后在6月参与哈瓦那战役英语Battle of Havana (1762),然后返回纽约待命。[28]

1763年巴黎条约签订后,七年战争告一段落。黑卫士的第二营遭到解散,而第一营则改为戍守北美边疆,协助英军在庞蒂克战争中镇压北美原住民叛乱。在亨利·波桂英语Henry Bouquet的指挥下,黑卫士与殖民地民兵于1763年8月灌木溪战役英语Battle of Bushy Run击溃俄亥俄地区的原住民部族,然后深入俄亥俄谷地,终于迫使萧尼族塞内卡族雷纳佩族英语Lenape与殖民地议和。黑卫士在1764年至1767年间分散驻守俄亥俄及纽约等地,并在1767年7月调回爱尔兰科克驻守,协助调解该处的天主教与新教徒的冲突。[26]

美国独立战争

编辑

1775年初,黑卫士终于调回家乡苏格兰高地。同年4月列星顿和康科德战役爆发,美国独立战争正式开始。黑卫士在1776年5月1日登舰前往增援波士顿,尝试解除波士顿之围,但当时威廉·何奥已经撤退到哈利法克斯,黑卫士的航程亦随即改道该处。[26]

1776年8月,纽约及新泽西战役爆发。黑卫士参与了纽约战场的绝大部分重要战事,包括长岛会战基普湾登陆战哈林高地战役白原战役华盛顿堡攻城战。战事转入新泽西州后,黑卫士分散到各个哨站过冬,并在新泽西州起义中屡次遭到民兵袭击。特伦顿战役后,黑卫士回防不伦瑞克市一带,并在粮草战争期间与民兵有数次冲突。[26]

1777年9月,何奥发动费城战役,进攻美国首都费城。黑卫士参与了关键的白兰地酒战役,而其中一支连队又在10月参与日耳曼敦战役。虽然两场战役俱以英军胜利作结,但乔治·华盛顿仍勉强在福治谷撑过寒冬,并在1778年6月蒙茅斯战役再次抵抗英军。何奥本人也因约翰·伯戈因萨拉托加战役之败而引咎辞职,由亨利·克林顿接任北美英军总司令。1778年至1779年,黑卫士除了远征罗德岛英语Battle of Rhode Island之外,一直留守纽约州及新泽西州,并与美国民兵多次交战。[26]

1780年,黑卫士短暂调到南方战场,在4月加入查尔斯顿围城战。接着黑卫士的主力回到北方,但有一支连队仍随同查尔斯·康沃利斯在南方作战。这支连队最终在1781年的约克镇围城战后向华盛顿的美军投降。1783年巴黎条约签订后,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黑卫士在10月22日撤离纽约,先后调到哈利法克斯及布雷顿角岛驻守,最终在1790年返回苏格兰格拉斯哥[26][29]在1779年至1786年间,黑卫士曾经再次编组第二营士兵,而这营士兵最终独立为第73珀斯郡步兵军团英语73rd (Perthshire) Regiment of Foot[30]

法国大革命战争及拿破仑战争

编辑
 
英国将军拉尔夫·阿培克朗比爵士英语Ralph Abercromby于1801年亚历山大港战役英语Battle of Alexandria之死,绘于1802年。油画中央的英军穿着黑卫士的苏格兰裙,并在帽上挂有黑卫士独有的红羽羽饰,可推断为第42皇家高地步兵军团的士兵。
 
海德公园角惠灵顿公爵像,由黑卫士持枪守卫。黑卫士在半岛战争期间曾多次跟随惠灵顿征战。
 
画家描绘黑卫士在1815年四臂村战役中死守法国骑兵冲锋,而滑铁卢战役在数日后爆发。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随着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出逃失败并最终遭到处死,招致欧洲多个君主制国家先后向法国宣战,法国大革命战争就此开始。1793年,英国加入第一次反法同盟,黑卫士亦由苏格兰南下,并在1794年6月派往参与佛兰德斯战役。然而法军在战场上接连取胜,并开始攻入荷兰共和国。到1795年1月,荷兰共和国被革命推翻,巴达维亚共和国成立,而英军则开始撤退。黑卫士在4月于汉诺威的不来梅乘船返国,[31]旋于10月被派往西印度群岛,攻击法国及荷兰的殖民地。受到风暴影响,黑卫士只有一半士兵(五个连)成功抵达巴巴多斯,而滞留英国的黑卫士则改为派驻直布罗陀。加勒比海的黑卫士部队参与了攻占圣卢西亚(1796年4月至5月)及圣文森岛(6月)。英西战争爆发后,黑卫士在1797年4月参与圣胡安战役英语Battle of San Juan (1797),但战事以英军失利撤退告终。随后黑卫士调回地中海,派往攻占梅诺卡岛英语Capture of Minorca (1798),最终在1800年调驻直布罗陀。[32][33]

黑卫士的下一任务为攻击埃及。1798年,拿破仑率军成功远征埃及(时为奥斯曼帝国行省),但却在尼罗河河口海战后遭到英国海军海上封锁,再加上第二次反法同盟又再成立,促使拿破仑于1799年潜行返国。然而法国仍然在埃及与叙利亚行使殖民统治,并威胁英国经地中海与印度之间的交通。1800年,英国决定派军攻打埃及,而黑卫士亦随队远征。1801年3月8日,英军在亚历山大港外的阿布基尔强行登陆,引发第二次阿布基尔战役英语Battle of Abukir (1801),黑卫士是其中一支抢滩的先锋部队。落败的法军在3月13日的曼多拉战役英语Battle of Mandora尝试再次阻挡英军,但仍告失败。英军在这场战役派出同属苏格兰高地的第90步兵军团英语90th Regiment of Foot (Perthshire Volunteers)第92步兵军团英语92nd (Gordon Highlanders) Regiment of Foot,而黑卫士仅充当后备。3月20日,开罗的法国援军抵达,并在21日凌晨进攻英军阵地,引发亚历山大港战役英语Battle of Alexandria。黑卫士在战役中击溃了意外闯入英军阵列的一支法国集团军、夺取其军旗、并在阵列破损的情况下两次挡住法国骑兵冲锋。英军最终再次战胜法军,而开罗及亚历山大港分别在6月及9月投降。黑卫士在此役凭战功获表彰战役荣誉英语Battle honour,并在集团军旗帜及徽章加赠狮身人面像[34]

埃及战事结束后,黑卫士返回英国,并在1802年回到苏格兰爱丁堡,其时第二次反法同盟已遭拿破仑击败而解散。接着数年,黑卫士留在英国休整,并再次征召第二营士兵。1805年,黑卫士第一营被派往直布罗陀,而第二营则被派往爱尔兰。1808年,半岛战争爆发。同年8月,英国陆军中将阿瑟·韦尔斯利(日后第一代惠灵顿公爵)在葡萄牙维梅鲁之战中击败法军,黑卫士即由直布罗陀出发前往会师,进攻西班牙境内的法国部队。但韦尔斯利在维梅鲁一役后因故遭到免职,英军主帅改由约翰·摩尔爵士英语John Moore (British Army officer)担任。摩尔在11月率领英军抵达萨拉曼卡,却得悉西班牙的起义军先后在埃斯皮诺萨战役英语Battle of Espinosa de los Monteros(11月10日)及图德拉战役(11月23日)被法军击败,而英格兰的援军又遇上阻滞。12月初,摩尔得悉拿破仑已经带大军进入马德里,于是率领英军向拉科鲁尼亚港口撤退。[35]

1809年1月16日,法国元帅苏尔特率军追上英军,科鲁尼亚战役爆发。黑卫士在战役中部署在英军中央,并与第50步兵军团英语50th (Queen's Own) Regiment of Foot一同死守法军首轮攻势,遭到法军重创。英军虽然在战役中击退法军,但包括摩尔在内的多名将军却因伤阵亡,部队亦因疾病而承受严重损失。1月18日英军仓猝从海路撤出西班牙,弃下大量武器装备。[36]科鲁尼亚战役后,黑卫士第一营返回英国,然后随军远征瓦尔赫伦岛的法国船坞。然而英国远征军饱受疟疾斑疹伤寒感染,造成大量士兵死亡,行动亦告失败。当黑卫士第一营在1809年9月返抵英国时,集团军原先的758人只有204人仍可作战。这场瘟疫在当时亦被称为“瓦尔赫伦热”(Walcheren Fever)。[35][37]

另一方面,英国在西班牙失利后,交由韦尔斯利防守葡萄牙,半岛战争进入另一阶段。驻守爱尔兰的黑卫士第二营在1809年调往葡萄牙,并在韦尔斯利指挥下参与布萨高战役英语Battle of Bussaco(1810年9月27日)、守备托利斯维德拉防线英语Lines of Torres Vedras(1810年至1811年)、奥尼奥罗战役英语Battle of Fuentes de Oñoro(1811年5月3日至6日)以及1812年巴达霍斯围城战英语Siege of Badajoz (1812)。英军在以上战事全部取得胜利,而韦尔斯利接连加官增爵,成为陆军上将及惠灵顿候爵。[38][37]

奥尼奥罗战役后,黑卫士第一营抵达葡萄牙增援,并且与第二营会合,在惠灵顿指挥下向马德里行军。英军虽然在萨拉曼卡战役英语Battle of Salamanca(1812年7月22日)取胜,却在布尔戈斯围城战(1812年9月19日至21日)被法军击败,只好放弃马德里而向葡萄牙溃退。1813年,黑卫士随同惠灵顿再次反攻,先在6月21日的维多利亚战役击败法军,然后在比利牛斯山战役英语Battle of the Pyrenees圣塞巴斯提安围城战毕达索亚战役英语Battle of the Bidassoa (1813)接连击败苏尔特,终于将法军逐出西班牙。11月惠灵顿率军进攻法国本土,并在尼维尔河战役英语Battle of Nivelle(11月10日)及奥尔泰战役英语Battle of Orthez(1814年2月27日)等役击溃苏尔特。到1814年初,英军已经封锁了拜翁及控制波尔多,并攻向法国军事重镇图卢兹[38][37]

1814年4月10日,图卢兹战役爆发。黑卫士在战役中隶属第六师,由图卢兹东面抢攻高地的法军棱堡,并架设大炮控制战局。第六师起初的攻势被法军挡住,后来黑卫士的500名士兵被派作先锋,向法军的棱堡直接冲锋,在以寡敌众的情况下打破法军缺口,更一度占据数座棱堡。然而黑卫士亦承受严重伤亡,在法军连番反击下被迫后退,直到英军援兵抵达,才终于控制图卢兹的东部高地。战事中黑卫士共有54人阵亡、267人受伤。苏尔特在4月11日退守图卢兹市内的堡垒,预备继续作战;不过拿破仑退位的消息在4月12日传抵图卢兹,苏尔特便与惠灵顿商讨停火。半岛战争至此结束。[38][37]

图卢兹一役后,黑卫士协助盟军占领巴黎,然后返回爱尔兰重新整编,第二营亦再次废止。不过拿破仑在1815年2月成功逃离厄尔巴岛,重建百日王朝,反法战争死灰复燃。5月黑卫士再次前往佛兰德斯,加入惠灵顿的盟国军队。6月16日,惠灵顿与内伊元帅的法军争夺四臂村英语Quatre Bras的十字路口,引发四臂村战役。黑卫士起初担任英军预备部队,在战事中段投入作战,并成功挡住法军步兵,但部队却因地势失利而屡遭法军火炮及骑兵攻击,只能排出方阵死守,承受不少损伤。黑卫士全团875名士兵,在当日便有54人阵亡,242人受伤。虽然惠灵顿与内伊在四臂村上打成平手,但同日拿破仑在利尼战役击败普鲁士元帅布吕歇尔,威胁英军左翼,迫使惠灵顿在16日晚撤退到滑铁卢以南的山地重新布阵。[38][39]

6月18日近中午,拿破仑派兵攻打惠灵顿,滑铁卢战役爆发。黑卫士在战役中部署到盟军左翼,但因早前损伤严重,而被汤马士·皮克顿英语Thomas Picton配置在山地后方。当法国元帅戴尔龙伯爵英语Jean-Baptiste Drouet, Comte d'Erlon率军进攻盟军左翼之时,黑卫士仍然在阵列后方充任后备。戴尔龙最终被英国骑兵击退,而内伊元帅向英军中央的多次骑兵冲锋亦被英军方阵勉强挡住,当中第73珀斯郡步兵军团英语73rd (Perthshire) Regiment of Foot(黑卫士的姊妹集团军)承受了严重死伤。战事尾声,布吕歇尔率领普鲁士军增援,令到拿破仑的法军开始溃败,黑卫士等预备队才加入追击。整场战事,黑卫士只有5人阵亡,45人受伤。然而黑卫士仍凭着四臂村的战功,与第28北告罗士打郡步兵军团英语28th (North Gloucestershire) Regiment of Foot第79金马伦高地步兵军团英语Queen's Own Cameron Highlanders第92戈顿高地步兵军团英语92nd (Gordon Highlanders) Regiment of Foot及汉诺威步兵军团,一同获得惠灵顿的战报表扬英语Mentioned in dispatches[38][39]

拿破仑战争结束后,黑卫士协助盟军占领巴黎,然后返回英国。当时欧洲在会议制度之下,局势相对和平。黑卫士在1815年至1825年间驻守于爱尔兰,然后分成两部:一部调返苏格兰爱丁堡,另一部则派驻直布罗陀。直布罗陀的黑卫士后来又调驻马耳他(1832年)及爱奥尼亚群岛(1834年),最终在1836年返回爱丁堡。1838年至1853年,黑卫士的分队曾经驻守于爱尔兰、苏格兰、爱奥尼亚、马耳他、科孚岛百慕大及哈利法克斯。[40]

克里米亚战争、印度佣兵起义及海外殖民地战事

编辑

1853年7月,克里米亚战争爆发,而英国则在1854年3月向俄罗斯帝国宣战。黑卫士随同英军出发,在9月登陆克里米亚,并随即参与阿尔马河战役。战役中黑卫士及其他高地步兵进攻了俄军的右翼,并成功迫使其撤退。不过黑卫士此后错过了所有的重要战事,要到1855年9月初才向塞瓦斯托波尔进军,其时塞瓦斯托波尔围城战已即将结束。俄军投降后,黑卫士驻守于塞瓦斯托波尔,到1856年3月启程返国。[41]

1857年5月,英属东印度公司印度佣兵起义。黑卫士在8月离开英国,于10月抵达加尔各答,协助英军镇压叛乱。黑卫士先在1857年12月增援第二次坎普尔战役英语Second Battle of Cawnpore的英军,并且夺取印度其中一个集团军的军锣。1858年3月,黑卫士参与勒克瑙战役英语Capture of Lucknow,并击败叛军,印度佣兵的有组织抵抗大致告一段落。佣兵起义结束后,黑卫士继续戍守印度,镇压各地零星的叛乱及部族冲突,要到1868年1月才调返苏格兰。[42] 1861年7月6日,黑卫士获准在集团军的官方名称加上“黑卫士”的称呼,以表彰集团军在克里米亚及印度的战功。集团军的全称因此更改为“第42皇家高地步兵军团(黑卫士)”(42nd Royal Highland Regiment of Foot (The Black Watch))。[42]

1873年底,黑卫士被派往非洲加纳,参与第三次英国-阿散蒂战争。黑卫士在嘉内德·沃尔斯利的麾下,分别于1874年1月31日的阿莫阿富尔战役英语Battle of Amoaful及2月4日的柯达舒战役英语Battle of Ordashu担任攻击主力,击溃阿散蒂王国的部队,然后攻占首都库马西,迫使阿散蒂签订和约。接着黑卫士移驻马耳他,再于1878年俄土战争结束后,守备英国新近租借的殖民地塞浦路斯,最后在1879年启程返国。[43]

黑卫士(皇家高地集团军)时期(1881-2006)

编辑

马赫迪战争及布尔战争

编辑
 
1899年12月11日,黑卫士在布尔战争中的马格斯方丹战役英语Battle of Magersfontein遭受重创。图为画家描绘黑卫士被布尔战壕重创后的情境。

1881年,英国政府推行柴特斯军事改革英语Childers Reforms,尝试改善英国陆军的征兵及后备军制度,并划定不同集团军的招募地区,取消原有的数列番号。黑卫士在改革中与第73珀斯郡步兵军团合并,成为法夫郡科发郡珀斯郡的郡属集团军:原第42集团军的部队编为黑卫士第一营,而第73集团军则编为黑卫士第二营。[44]

1882年,英埃战争爆发。两营黑卫士在8月底抵达埃及,然后联同其他高地集团军,参与大土陵战役英语Battle of Tel el-Kebir,并协助英军进占开罗。不久英国以援助埃及政府为名,介入苏丹马赫迪战争。黑卫士在1884年2月被派往南方,并在第二次埃尔塔战役英语First and Second Battles of El Teb塔迈尔战役英语Battle of Tamai中担当主力,击败苏丹叛军。同年9月,英国政府决定解救被围于喀土穆查理·乔治·戈登与英埃军队,黑卫士即随同英军由开罗出发,上溯尼罗河,并在1885年2月10日于却别罕战役英语Battle of Kirbekan击败叛军。当时喀土穆已经在1月26日被苏丹叛军攻陷,连同戈登在内全军覆灭。2月23日英军得悉喀土穆失陷消息,便启程返回埃及。[45][46]

1886年初,黑卫士的部队被派到不同地方驻守。第一营先在1886年由埃及调到马耳他,再于1889年调到直布罗陀,又于1893年分别调到毛里求斯南非开普敦,最后在1896年全营开赴印度。黑卫士第二营则在1886年返回爱尔兰。[47]

1899年10月,第二次布尔战争爆发,黑卫士第二营跟随苏格兰高地旅英语Highland Brigade (United Kingdom)动员到南非作战,并在11月抵达开普敦,旋即前往解除金伯利围城战英语Siege of Kimberley。但高地旅随即在12月11日的马格斯方丹战役英语Battle of Magersfontein遭逢惨败。[48]当日凌晨,英军中将安德鲁·沃科普英语Andrew Gilbert Wauchope率领高地旅夜袭布尔军在山上的战壕,并由黑卫士的918人担任先锋。为免士兵走失,沃科普下令部队保持紧密队形,但由于晚上天气恶劣,高地旅的行军缓慢,在日出时分才抵达战壕外1,000码位置。然而沃科普却未有听从劝告,下令士兵继续保持队形。结果英军在距离战壕400码时遭到布尔守军猛烈射击,死伤惨重。[49]沃科普本人在第一轮交火中即时阵亡,而先锋的黑卫士共有93人阵亡,210人受伤。随着高地旅逐渐溃败,英军在下午被迫撤离战场,布尔军获得胜利。[50]

1900年初,新任南非远征军总司令罗伯茨勋爵率领援军抵达南非,并改变作战策略。1900年2月,罗伯茨率军追截由马格斯方丹撤退的布尔部队,并在2月18日于莫德尔河畔的马山浅滩包围布尔军,马山战役英语Battle of Paardeberg爆发。高地旅在首日的血腥星期日英语Bloody Sunday (1900)中承受严重伤亡,而黑卫士也减员至500人左右。此后英军放弃强攻战壕,改为采用火炮轰击及围堵战术,终于在27日迫使波尔军投降。[51]

马山战役后,黑卫士第二营又参与了额外多场小规模战役,而整体战局则逐渐演变为游击战。由于英军因战损及疾病而损失惨重,只能再向南非派出援军。[52]1901年,黑卫士第一营由印度调往南非,并在12月与第二营会合。[53]随着战争逐渐失去民心,再加上英军的集中营政策引起极大争议,英国终于开始与布尔人谈判。第二次布尔战争最终在1902年5月31日结束。黑卫士第一营在1902年12月返回苏格兰,并在接着十年留驻英国,而第二营则长驻印度。[54]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间期

编辑

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而英国亦在8月4日向德意志帝国宣战,并筹组英国远征军。当时黑卫士除了两营正规军,还有一营预备役(编制列为第三营)及四营本地陆军(第四营至第七营,1908年前为登地、法夫郡、科发郡及珀斯郡四地的义勇军)。在1914年至1918年间,英军为黑卫士额外征召七个营的义勇军或民兵,编制上列为第八至第十四营。[54][55][56]

黑卫士第一营在1914年8月14日登陆法国勒阿弗尔,此后一直留在西方战线,先后参与了1914年的蒙斯战役英语Battle of Mons勒卡托战役英语Battle of Le Cateau第一次马恩河战役(9月5日至12日)及第一次埃纳河战役英语First Battle of the Aisne(9月13日至28日),然后投身堑壕战。绝大部分的黑卫士义勇军及民兵也在1915年起陆续投入西线战壕,并参与了1916年的索姆河战役、1917年的阿拉斯战役英语Battle of Arras (1917)第三次伊珀尔战役等重要战事,只有第10营在1916年被派往马其顿战线。第一营也在1918年9月参与突破兴登堡防线[55] [57]

至于黑卫士第二营则在欧战爆发后离开印度,在1915年9月26日抵达西线,随即参与路斯战役英语Battle of Loos。同年12月,第二营随印度远征军调到中东战场,并参与了库特围城战英语Siege of Kut中的谢赫萨阿德战役英语Battle of Sheikh Sa'ad(1916年1月6日至8日)。由于死伤严重,第二营的残部在1916年2月4日一度并入西福士高地兵团英语Seaforth Highlanders,到7月12日才恢复黑卫士编制。美索不达米亚战役结束后,黑卫士第二营在1918年1月调到西奈及巴勒斯坦战场,并参与米吉多战役(9月19日至25日)。[54][55][58]

1918年11月11日,康边停战协定签订,第一次世界大战停火。黑卫士在四年的战事有7,993人阵亡,以及大量士兵受伤。战后黑卫士进行减员并重新部署:第一营在1919年派往印度驻守,直到1936年才调驻苏丹,最后在1938返回英国。至于第二营则在1919年先返回苏格兰,然后在1920年加入占领德国西里西亚的盟军,最后在1922年返回英国。1937年9月,第二营被派往巴勒斯坦托管地镇压当地的巴勒斯坦人起义英语1936–39 Arab revolt in Palestine,并一直留守耶路撒冷。第三营预备役及若干义勇军则在1919年遭到裁撤。[54][56]

第二次世界大战

编辑
 
黑卫士第四营于直布罗陀,摄于1942年1月。黑卫士第四营在1940年曾短暂到法国作战,后来随方舟部队英语Arkforce勒阿弗尔撤回英国,自后便长驻直布罗陀,直到大战结束。
 
黑卫士乘坐瓦伦丁坦克行军,摄于1943年突尼斯战役期间。黑卫士共有四营士兵参与了突尼斯的战事,并在随后登陆到西西里、意大利及诺曼底。
 
缅甸远征军特种部队英语Chindits正在渡河,摄于1943年。黑卫士第二营在1943年编入缅甸远征军特种部队,并在1944年派到缅甸的丛林,于日本军队主力的后方进行游击战。

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黑卫士在1939年至1945年间先后编制有九营士兵,其中第一营及第二营为正规军、第四营至第七营为义勇军或民兵、第八营至第十营为本土训练部队。黑卫士除了三营的训练部队之外,全部都参与了欧洲、中东或东亚的战事。[59][56]

战事爆发之初,英军在战场上连番失利。驻守多佛的黑卫士第一营率先跟随英国远征军前往法国,并在假战时期于马奇诺防线比利时边境戒备。1940年5月,纳粹德国入侵法国比利时荷兰等地,将黑卫士等第51高地师部队与英国远征军分割。第一营在马奇诺防线略作抵抗后,便被调到索姆河河口与迪耶普之间的驻地。随后德军闪电攻入阿布维尔,将大量盟军孤立于敦刻尔克;黑卫士第一营又跟随法国准将戴高乐参与了阿布维尔战役(1940年5月28日至6月4日),尝试为盟军突围,但最终仍然不敌德军。当时敦刻尔克大撤退已即将结束,第一营联同第51高地师在6月5日开始向敦刻尔克突围,但被埃尔温·隆美尔麾下的德军持续攻击。6月11日,第51高地师抵达圣哈雷里英语Saint-Valery-en-Caux死战,但当日盟军的船舰却因大雾而无法前来支援。第51高地师最终在12日向隆美尔投降。[60]

另一方面,黑卫士的第四营及第六营也在1940年1月跟随第51高地师抵达法国。第四营起初驻守于瓦利讷,而第六营则在布鲁塞尔北部。两支部队都在德军发动攻势后且战且退,其中第四营临时编入方舟部队英语Arkforce,改为向勒阿弗尔撤退,而第六营则退到敦克尔克,两营士兵俱平安返回英国。第四营稍后派往驻直布罗陀,直至大战结束;而第六营则暂时留守英国怀特岛,防范德国入侵。[61][62]至于派驻巴勒斯坦的黑卫士第二营,在二战爆发之初仍旧留在中东。德军进攻法国后,黑卫士第二营先调到苏伊士运河,再于法国沦陷后转到英属索马里兰。8月法西斯意大利进攻英属索马里兰英语Italian conquest of British Somaliland,黑卫士第二营在8月17日担任英军撤往港口柏培拉的后卫,并多次以刺刀冲锋击退人数占优的意大利殖民地军队。当日英军开始由索马里兰撤退到亚丁,而黑卫士第二营则转为守备开罗。[63]

1941年,英国因德国入侵苏联不列颠战役的胜利,而逐步在欧洲战场站稳阵脚,并筹备在非洲反攻。黑卫士第一营在1940年被俘后,英军旋即在本土重新招募。新第一营在1942年完成编组,并联同第五营及第七营加入第51高地师,在1942年6月前往埃及,参与西部沙漠战役。10月23日第二次阿拉曼战役爆发,黑卫士的第一营、第五营及第七营在战事之初担任步兵先锋,为盟军的装甲部队开路,承受不少伤亡。随后隆美尔的德意志非洲军在11月3日撤退,黑卫士的三营部队即加入第八集团军的追击行动(十字军行动),为托布鲁克围城战解围。[60][64][65]事有凑巧,黑卫士第二营已经在10月29日经海路增援托布鲁克,正等待盟军解救。11月21日,驻守托布鲁克的盟军向外突围,打算配合第八集团军装甲部队,攻击德军的围城阵地。黑卫士第二营在突围战中担任先锋,却因英军战术失误,而在欠缺装甲部队支援及地形掩护下进攻德军多个机枪阵地,甚至被迫发动刺刀冲锋。英军最终以极高死伤占据德军阵地,而黑卫士更有超过200人死亡。[63][66]

1942年后,黑卫士的作战部队主要分成两部。第一营、第四营(长驻直布罗陀)、第五营、第六营(原驻英国怀特岛)及第七营继续留在北非及欧洲战场,[60][61][64][62][65]而第二营则被派往印度加以特训,在1943年编入缅甸远征军特种部队英语Chindits第14步兵旅英语14th Infantry Brigade (United Kingdom),预备渗透到日军后方丛林进行游击战,以协助史迪威蒋介石麾下的盟军打通中印公路[63]1944年3月8日,日军发动英帕尔战役,攻向英属印度,英军总司令威廉·斯利姆下令特种部队开始行动。3月23日,黑卫士第二营乘坐运输机抵达英多北面的丛林机场(代号阿伯丁),并且分为“第42”及“第73”两支突击队,主要任务为埋伏日军、切断铁路及摧毁日军补给。4月底特种部队筹备北上,支援英帕尔及密支那等地的战事,黑卫士被派往即将弃置的茂卢(Mawlu)基地(代号白城),并在5月5日伏击进攻该地的日军。后来黑卫士在暴雨中向北前进,却因疾病及体力透支而不断减员,最后只能在勐拱地区协助新近抵达的第36步兵师英语36th Infantry Division (United Kingdom)作战。8月19日黑卫士第二营乘坐运输机撤回印度,并留守当地至战争结束。[67][63]

至于欧洲及非洲战场方面,黑卫士的第一营、第五营及第七营在1943年1月继续向利比亚推进,其中第一营及第五营率先在1月15日于布雷特与德军交战。1月19日,第一营、第五营及第七营在通往的黎波里的道路曾被德军碉堡截停,但随后德军继续向突尼斯撤退,的黎波里最终在1月23日被盟军占据。接着盟军开始预备突尼斯战役,而黑卫士第六营也在1943年3月15日离开利物浦,在4月6日经阿尔及尔抵达巴杰前线。[60][64][62][65]

1943年3月6日,隆美尔派军进攻梅德宁,引发梅德宁战役。当时黑卫士的第一营及第七营身处英军高地师的前锋,而受到德军正面攻击,第一营更几乎遭到击溃。德军被盟军炮火击退后,黑卫士第五营即在3月16日参与拳击手行动英语Operation Pugilist,向马雷斯防线推进;再于4月6日的瓦迪阿卡里特战役攻占加贝斯外一座重要山峡,迫使突尼斯南线的德军继续向北撤退。第一营、第五营及第七营在突尼斯的战斗至此大致告终。至于增援巴杰的黑卫士第六营则由突尼斯西面进攻,并在4月11日起于麦德杰斯奥巴布英语Majaz al Bab附近的山地与德军苦战。5月9日,第六营随同英军机动部队参与火神行动,抢占了卡本半岛东岸的小镇柯巴英语Korba, Tunisia,然后在当地设置路障,把由斯法克斯向北溃退的意大利及德国部队逐一俘虏。5月13日,突尼斯全体轴心国军队向盟军投降。[60][64][62][65]

北非战场结束后,盟军随即准备西西里岛战役入侵意大利。黑卫士的第一营、第五营及第七营都在1943年7月10日登陆到西西里岛,并向内陆推进,直到德军撤出西西里为止。接着黑卫士的三营部队在9月登陆意大利,并在10月意大利转投同盟国后返回英国,准备诺曼地登陆[60][64][65]另一方面,黑卫士第六营在北非战役后一直进行两栖登陆演练,要到1944年3月6日才登陆拿波利。随后第六营参与了卡西诺战役的末段攻势,并随盟军攻破拉西米恩防线后越过佛罗伦萨,再突破哥德防线。盟军的攻势在1944年底逐渐被德国陆军元帅阿尔贝特·凯塞林阻挡,要到1945年新一轮攻势才再有进展。第六营在1944年10月10日于弗利与德军交战后被派往希腊,镇压希腊共产党希腊人民解放军盟军在欧战取胜后,第六营的士兵陆续回国,但仍有连队留在希腊作战,直到1946年6月18日才在雅典就地解散,其时欧洲战事已经结束超过一年。[62]

1944年6月,黑卫士的第一营、第五营及第七营一同参与诺曼地战役,其中第五营在6月6日晚上八时于朱诺海滩英语Juno Beach登陆,却随即在布雷维尔战役英语Battle of Bréville遭到德军击败。至于第一营及第七营要到6月19日才在诺曼底登陆,但也在卡昂以东的巴旺森林(Bois de Bavent)遭到德军炮击受损。卡昂战役后,黑卫士三营部队一同参与法莱兹包围战,并先后收复勒阿弗尔及敦刻尔克,当中黑卫士第一营更在9月2日取道圣哈雷里英语Saint-Valery-en-Caux:该处为第一营在1940年向德军投降的地点。1944年底黑卫士横越默兹河进入荷兰,并在1945年2月8日参与芮斯华森林之战,协助盟军攻入德国。3月23日黑卫士于战利品行动中强渡莱茵河,然后向布鲁塞尔推进,直到5月8日德国投降为止。[60][64][65]

二战后的部署

编辑
 
参加朝鲜战争的黑卫士第一营士兵,1952年11月摄于开城附近。
 
2006年10月21日,黑卫士以皇家苏格兰集团军第三营身份在法夫市巡游,由黑卫士的风笛鼓乐队领行。自1739年起,黑卫士的风笛手便使用红色为主的皇家斯图亚特格纹英语Royal Stewart tartan,而持杖者则采用黑卫士的深色格纹。阵列后方的士兵虽然穿着现代军服,但在苏格兰圆扁帽英语Tam o' Shanter (cap)上仍然插有黑卫士专属的红色羽毛。

驻防

编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黑卫士恢复两营正规军的编制。第一营在1945年至1951年间为占领德国的盟军部队之一,而驻守印度的第二营则在印巴分治后协助镇压宗教冲突及屠杀。1948年2月26日,黑卫士第二营在卡拉奇举行军乐巡游后乘船离开,为最后一批离开巴基斯坦的英国军队。随后第二营与驻守德国的第一营合并。[54][68][69]

朝鲜战争

编辑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联合国安理会在7月通过第84号决议,出兵支援韩国共和联邦各国也组成援韩部队英语British Commonwealth Forces Korea前往战区。黑卫士第一营在1952年开始准备参战,而第二营也在同年4月重新编组,以接替驻德的第一营。[54][68]

1952年6月20日,黑卫士第一营抵达釜山,充当预备部队,划归到共和联邦第1师英语1st Commonwealth Division第29步兵旅英语29th Infantry Brigade (United Kingdom)之下。当时联合国军占据了开城战线的坪村南山(俗称“铁钩”,The Hook):该处的钩状山地控制了临津江北岸的两个渡口,对集团军的战术部署有重要影响,故此自1951年起便时常遭到中国人民志愿军进攻。黑卫士第一营在1952年11月14日接替驻守铁钩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并开始建设战壕。11月18日凌晨,志愿军向铁钩发动人海战术进攻,一度将黑卫士迫入战壕近战,但是在惠灵顿公爵兵团英语Duke of Wellington's Regiment及盟军的炮火反击下,志愿军最终在日出后被击退。1953年初,黑卫士在休整后再次部署到铁钩山地。同年5月,中国因停火谈判破裂而发动新一轮攻势,铁钩山地一带的交火也日益增加。5月3日及4日,志愿军两次派兵抢攻铁钩,并再次与黑卫士爆发近距激战,但又遭黑卫士、土耳其士兵及美军炮火联合击退。5月18日及28日,志愿军又再尝试进攻铁钩,并且被志愿军记录为坪村南山战斗。虽然当时黑卫士已经与惠灵顿公爵兵团互换位置,但仍然与志愿军爆发激战。志愿军最终被联合国军击退,而皇家燧石枪兵团英语Royal Fusiliers则在29日到铁钩山地换防。[70][71]

驻防

编辑

1953年7月朝鲜战争结束,黑卫士第一营即时调到肯尼亚,协助镇压茅茅起义,期间曾经短暂回到苏格兰休整。至于黑卫士第二营则在1954年调到英属圭亚那,在1956年调回爱丁堡,自此与第一营合并。1958年,黑卫士派到塞浦路斯镇压塞浦路斯斗士国家组织英语EOKA,然后在1961年起分别于英国、德国及苏格兰驻防。1968年至1995年间,黑卫士多次派到北爱尔兰,协助镇压当地的宗教冲突及反英抗议,期间亦曾短暂到德国香港(1992年至1994年)驻守。

香港主权移交

编辑

1997年2月,黑卫士再次派驻香港,并参与同年6月30日香港主权移交的英方告别仪式,以及随后的香港交接仪式。黑卫士不但派出风笛手在英方告别仪式上独奏《The Immortal Memory》,更在交接仪式上担当仪仗队陆军代表,接过降下的英国国旗[72],是最后一支离开香港的英国军队。[54][68]

驻防

编辑

踏入21世纪,黑卫士曾经在2001年科索沃战争期间,以北约维和部队身份到当地执勤。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当时驻守于科威特的黑卫士在3月参与了特里克行动英语Operation Telic,协助英军攻占巴士拉,然后于6月返国。2004年7月,黑卫士再次派往伊拉克,并于2004年11月应美军要求前往巴格达战区,增援第二次费卢杰战役。黑卫士在美国战区中共有七人因土制炸弹及自杀攻击而阵亡。同年12月黑卫士启程返国,并在2006年3月再次派驻北爱尔兰。[54][68][73]

皇家苏格兰兵团第三营时期(2006-)

编辑

2006年,英国国防部因应军费削减及士兵招募不足而推行军事改制,并在3月28日正式生效。是次改制将多个苏格兰高地的兵团裁减合并,而黑卫士也在改制中被缩减为营级部队,改为编属于皇家苏格兰兵团的第三营,但仍可保留原有的团级军乐队。新的黑卫士部队全称为“黑卫士,皇家苏格兰兵团第三营”。(The Black Watch, 3rd Battalion, The Royal Regiment of Scotland)。[74]

2006年11月1日,黑卫士第三次前往伊拉克作战,期间主要在伊拉克米桑省及邻接伊朗的边境地区执勤,于2007年5月15日返抵苏格兰,没有录得死伤。[75]2009年3月30日,黑卫士首次派往参与阿富汗战争,并驻守于坎大哈市,负责反塔利班任务及地区重建计划,最后于11月7日返抵苏格兰。是次部署黑卫士有一名军官在赫尔曼德省的战事中因伤死亡。[76][77][78]后来黑卫士在2011年9月至2012年4月之间再次部署到阿富汗,并驻守于赫尔曼德省。[79]

2013年,黑卫士开始担任英国的本土应急部队(Contingency battalion),并在第39届八大工业国组织会议期间负责安保工作。黑卫士也在2013年和2014年为英格兰和威尔士地方政府提供训练,应付消防员工会的工业行动。 [80][81]2015年3月到9月,黑卫士被派往塞浦路斯,执行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的任务。2016年黑卫士曾经在肯尼亚和法国等地进行训练,并开始改编为轻装机械化步兵[82]

格纹、军帽羽饰及风笛鼓乐队

编辑
 
1963年11月13日,黑卫士的风笛手应邀到访美国,并在白宫的南草皮表演。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第一夫人杰奎琳·肯尼迪、儿子小约翰·肯尼迪及女儿卡罗琳·肯尼迪亦有出席。一个星期后,肯尼迪遇刺身亡。杰奎琳·肯尼迪特别邀请当时在肯塔基州的黑卫士风笛手在总统的国葬演奏。[83][84]

黑卫士的格纹在历史上有多次演变。回到兵团设立初期的1739年,黑卫士的士兵在执勤时使用以蓝色、黑色和绿色为主的“政府格纹”(Government Tartan)。在非执勤时期,黑卫士则使用颜色相若、但编织不同的“阿福尔格纹”(Athole Tartan)。至于风笛手则使用红色为主的皇家斯图亚特格纹英语Royal Stewart tartan[85]

虽然“政府格纹”时常被称为“黑卫士格纹”(Black Watch Tartan),但这套格纹并非由黑卫士兵团独享。18世纪,英国政府在苏格兰高地征召了更多步兵军团,诸如第98亚皆尔郡高地步兵军团英语91st (Argyllshire Highlanders) Regiment of Foot(1793年创立)及第93修打兰高地步兵军团英语93rd (Sutherland Highlanders) Regiment of Foot(1799年创立)也使用了“政府格纹”。由于这些高地集团军大多由特定的高地氏族招募,故此两个集团军都用自己的氏族名称去称呼“政府格纹”:第98集团军称之为“坎贝尔格纹”(Campbell Tartan),而第93集团军则称之为“修打兰格纹”(Sutherland Tartan),纵然两者与黑卫士的格纹几无二致。这使后世部分资料误以为“坎贝尔格纹”即为“政府格纹”及“黑卫士格纹”的始祖。[10]至于其他高地集团军则采用了“政府格纹”的变体。比如19世纪末创立的西福士高地兵团英语Seaforth Highlanders,就在“政府格纹”上新增了红色和白色间条;而第92戈顿高地步兵军团英语92nd (Gordon Highlanders) Regiment of Foot则新增了黄色间条。[10]

苏格兰格纹在19世纪及20世纪经历长时间演变。虽然“政府格纹”的编织格局未有大幅变化,但使用的颜色上已经与18世纪有一定差异。2006年皇家苏格兰集团军成立之时,并入集团军的六个营级部队(包括黑卫士在内)都统一采用“政府格纹”,只是在颜色深浅上有所区别。[10]

军帽羽饰方面,黑卫士兵团在18世纪末开始使用红色军帽羽饰,但确切时间及原因却不甚明确。部分资料指黑卫士可能在1770年代已经开始使用红色羽饰。至于主流的传说则指黑卫士在1795年1月于荷兰的一场战事中,由法军手上夺回被俘的火炮。其后集团军之间开始出现传闻,指官方将会嘉奖黑卫士的夺炮战功,但形式却不甚明了。到在1795年6月4日,黑卫士在乔治三世官方寿辰日预备巡游,却于出发前获赠一箱红色军帽羽饰。这使黑卫士认定该羽饰为官方的嘉奖,自此便视为自己集团军独有的标志。到1822年,由于军方制服手册出现印刷错误,使部分苏格兰集团军认为自己亦有权使用红色军帽羽饰,并与黑卫士引发争执。后来军方在同年确认红色羽饰为黑卫士所专用,争议才告一段落。1919年,黑卫士将每年1月5日定为“红羽日”(Red Hackle Day),视为集团军的队庆。2006年黑卫士并入皇家苏格兰集团军后,仍在苏格兰圆扁帽英语Tam o' Shanter (cap)穿戴红色羽毛,但在苏格兰无檐帽英语Glengarry则统一使用黑色公鸡毛。[86][87]

黑卫士的风笛鼓乐队亦有悠久历史。英国陆军起初并没有使用苏格兰高地大风笛的传统,但黑卫士在18世纪初加入英军之时,却保留了风笛乐队。当黑卫士在1743年于伦敦叛变时,就有一名士兵被纪录为风笛手。1750年代至1760年代的部分资料,也有纪录到黑卫士的风笛鼓乐队,只是欠缺详细资料。美国独立战争期间,英军资料记载到黑卫士有风笛手在哈林高地战役华盛顿堡攻城战中受伤或阵亡,显示风笛乐队亦有参与前线战斗。[88]

根据1853年一名黑卫士风笛手的资料,黑卫士在1770年代的快操(Quick march)乐曲为《Highland Laddie》(直译为《高地少年》)及《All the Blue Bonnets are over the Border》(《边境上的蓝绒帽》);至于慢操(Slow march)则是黑卫士军官约翰·里德英语John Reid (British Army officer)创作的《The Garb of Old Gaul》(《老高卢人的装扮》)。这些快操及慢操的军乐一直在19世纪及20世纪沿用。[89]

2006年,黑卫士与多个苏格兰兵团被并入皇家苏格兰集团军,由团级缩减至营级部队。出于延续历史传统,军方特别准许各个部队保留原有的风笛鼓乐队。在新的编制下,皇家苏格兰集团军的快操军乐为《Scotland the Brave》(《勇者苏格兰》),慢操则是集团军自创的《The Slow March of the Royal Regiment of Scotland》(《皇家苏格兰兵团的慢操》)。至于黑卫士(即第三营)的快操仍然为《Highland Laddie》,但慢操则改为《My Home》(或称为《Highland Cradle Song》,《高地摇篮曲》)。[90]黑卫士的风笛手及鼓手同时是部队的机枪排,需要参与实战。[91]

加拿大黑卫士

编辑
 
加拿大黑卫士的风笛鼓乐队正在表演,摄于1925年。

除了英国之外,加拿大也有一支步兵部队以黑卫士为名。1862年,美国在公海拦截了一艘英国商船,引发特伦特号邮轮事件,令到英国几乎与美国爆发战争。当时加拿大出于国防考虑,即时在国内征召苏格兰移民充任民兵。这支民兵曾经多次改制,在1884年开始采用高地士兵制服,并且选择了黑卫士的服饰。1905年,这支加拿大民兵与英国的黑卫士结为盟友,并在1907年更名为加拿大高地兵团第五营英语The Black Watch (Royal Highland Regiment) of Canada,最终在1930年把“黑卫士”列为集团军的官方称号。1935年,加拿大黑卫士定名为“黑卫士(加拿大皇家高地集团军)”(The Black Watch (Royal Highland Regiment) of Canada),并沿用至今。[92] 加拿大魁北克省中学主教学院军事青年团BCS No.2 Cadet Corps, 加拿大历史最悠久的青年军事组织为其青年翼。(学校成立于1836年,青年团成立于1961年)如今加拿大黑卫士(皇家高地集团军)总部位于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利尔市。

沿革列表

编辑
日期 全称
1725年-1739年 高地独立步兵连 Independent Highland Companies
1739年-1749年 第43高地步兵军团 43rd (Highland) Regiment of Foot
1749年-1758年 第42高地步兵军团 42nd (Highland) Regiment of Foot
1758年-1861年 第42皇家高地步兵军团 42nd Royal Highland Regiment of Foot
1861年-1881年 第42皇家高地步兵军团(黑卫士) 42nd Royal Highland Regiment of Foot (The Black Watch)
1881年-2006年 黑卫士(皇家高地集团军) The Black Watch (Royal Highland Regiment)
2006年- 黑卫士,皇家苏格兰兵团第三营 The Black Watch, 3rd Battalion, The Royal Regiment of Scotland

相关条目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The Black Watch Castle & Museum. Royal Colonels – The Black Watch. [2014-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17). 
  2. ^ Simpson 1996,第91-100页
  3. ^ Simpson 1996,第101页
  4. ^ Simpson 1996,第91-103页
  5. ^ Schofield 2012,第8页
  6. ^ Simpson 1996,第106页
  7. ^ 7.0 7.1 Schofield 2012,第9页
  8. ^ Simpson 1996,第113页
  9. ^ Groves 1893,第3页
  10. ^ 10.0 10.1 10.2 10.3 10.4 Willie Scobie. Black Watch. [2014-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28) (英语). 
  11. ^ Simpson 1996,第114-117页
  12. ^ Groves 1893,第2-3页
  13. ^ Schofield 2012,第10页
  14. ^ Schofield 2012,第10-11页
  15. ^ Groves 1893,第2页
  16. ^ Schofield 2012,第14-15页
  17. ^ Schofield 2012,第15-16页
  18. ^ Schofield 2012,第17-18页
  19. ^ Schofield 2012,第18-19页
  20. ^ Schofield 2012,第20-21页
  21. ^ Schofield 2012,第21-22页
  22. ^ Schofield 2012,第28-29页
  23. ^ Schofield 2012,第29页
  24. ^ Editors 1745,第241页
  25. ^ Schofield 2012,第31-36页
  26. ^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Smith, Preston M. History of the 42nd in North America. [2014-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8) (英语). 
  27. ^ Groves 1893,第6-8页
  28. ^ Groves 1893,第8页
  29. ^ Electric Scotland. Verplanks, Stony Point and end of American War. [2014-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06) (英语). 
  30. ^ The Black Watch Castle & Museum. The 73rd Regiment. [2014-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20) (英语). 
  31. ^ Electric Scotland. The Black Watch - War with France. [2014-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06) (英语). 
  32. ^ Electric Scotland. The Black Watch - Expedition to the West Indies. [2014-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06) (英语). 
  33. ^ Electric Scotland. The Black Watch - Expedition to Minorca. [2014-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06) (英语). 
  34. ^ Electric Scotland. The Black Watch - Expedition to Egypt. [2014-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06) (英语). 
  35. ^ 35.0 35.1 Electric Scotland. The Black Watch - Spain, Sir John Moore & Return Home. [2014-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06) (英语). 
  36. ^ Pococke 1819,第94-96页,Napier 1873,第122, 165页,Fortescue 1915,第377, 393页,Oman & 1902-1930,第582, 594-596页
  37. ^ 37.0 37.1 37.2 37.3 1794 – 1814 French Revolution and Napoleonic Wars. [2014-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07) (英语). 
  38. ^ 38.0 38.1 38.2 38.3 38.4 Electric Scotland. The Black Watch - 1811-1816. [2014-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06) (英语). 
  39. ^ 39.0 39.1 1815 – The Waterloo Campaign. [2014-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08) (英语). 
  40. ^ Electric Scotland. The Black Watch - 1816-1854. [2014-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06) (英语). 
  41. ^ Electric Scotland. The Black Watch – 1854-1856. [2014-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3) (英语). 
  42. ^ 42.0 42.1 Electric Scotland. The Black Watch – 1856-1869. [2014-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8) (英语). 
  43. ^ Groves 1893,第16-17页
  44. ^ T. F. Mills. The Black Watch (Royal Highland Regiment). [2014-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1-20). 
  45. ^ Groves 1893,第17-18页
  46. ^ Wauchope 1908,第76-82页
  47. ^ Wauchope 1908,第82-83页
  48. ^ Wauchope 1908,第83-84页
  49. ^ Wauchope 1908,第156-158页,Parkenham 1979,第203, 206页Maurice 1988,第318-316页
  50. ^ Maurice 1988,第329-330页
  51. ^ Wauchope 1908,第162-165页
  52. ^ Wauchope 1908,第165-167页
  53. ^ The Black Watch Castle & Museum. Boer Wars – The Black Watch. [2014-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9). 
  54. ^ 54.0 54.1 54.2 54.3 54.4 54.5 54.6 54.7 T. F. Mills. 1st Battalion, 42nd (Royal Highland) Regiment of Foot. [2014-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1-30). T. F. Mills. 2nd Battalion, 42nd (Royal Highland) Regiment of Foot. [2014-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21). 
  55. ^ 55.0 55.1 55.2 Chris Baker. The Black Watch (Royal Highlanders) - The Long, Long Trail. [2014-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26). 
  56. ^ 56.0 56.1 56.2 WW2 Database, BBC. Army: The Black Watch (Royal Highland Regiment). [2014-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09). 
  57. ^ T. F. Mills. France and Flanders and Rhineland Occupation 1914-1930, 1st Battalion, 42nd (Royal Highland) Regiment of Foot. [2014-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18). 
  58. ^ The Black Watch Castle & Museum. First World Wars – The Black Watch. [2014-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30). 
  59. ^ The Wartime Memories Project. The Black Watch (Royal Highland Regiment). [2014-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09). 
  60.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WW2 Database, BBC. Army: The Black Watch (Royal Highland Regiment) – 1st Battalion. [2014-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09). 
  61. ^ 61.0 61.1 WW2 Database, BBC. Army: The Black Watch (Royal Highland Regiment) – 4th Battalion. [2014-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09). 
  62. ^ 62.0 62.1 62.2 62.3 62.4 WW2 Database, BBC. Army: The Black Watch (Royal Highland Regiment) – 6th Battalion. [2014-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09). 
  63. ^ 63.0 63.1 63.2 63.3 WW2 Database, BBC. Army: The Black Watch (Royal Highland Regiment) – 2nd Battalion. [2014-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09). 
  64. ^ 64.0 64.1 64.2 64.3 64.4 64.5 WW2 Database, BBC. Army: The Black Watch (Royal Highland Regiment) – 5th Battalion. [2014-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10). 
  65. ^ 65.0 65.1 65.2 65.3 65.4 65.5 WW2 Database, BBC. Army: The Black Watch (Royal Highland Regiment) – 7th Battalion. [2014-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10). 
  66. ^ Maughan 1966,第439-442页
  67. ^ S. Cochrane. Chindit Chronology. [2014-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10). 
  68. ^ 68.0 68.1 68.2 68.3 The Black Watch Castle & Museum. The Last Fifty Years. [2014-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18) (英语). 
  69. ^ Paul, James. The Last to Leave. [2014-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21) (英语). 
  70. ^ Paul, James. The Hook. [2014-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12) (英语). 
  71. ^ Remembering Scotland At War. The Black Watch at the Battles of the Hook. [2014-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10) (英语). 
  72. ^ 1997年香港交接儀式. 1997-07-01 [2022-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28). 
  73. ^ BBC. Black Watch set for Iraq return. 2006-07-18 [2014-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19) (英语). 
  74. ^ BBC. Army regiments merger goes ahead. 2006-03-28 [2014-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19) (英语). 
  75. ^ Ian Bruce. Black Watch return from third Iraq tour. 2007-05-15 [2014-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13) (英语). 
  76. ^ BBC. First Afghan tour for Black Watch. 2009-03-26 [2014-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19) (英语). 
  77. ^ BBC. Troops leave fort for Afghanistan. 2009-03-29 [2014-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27) (英语). 
  78. ^ BBC. Soldiers return from Afghan tour. 2009-11-07 [2014-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19) (英语). 
  79. ^ BBC. The Black Watch return to base after six months in Afghanistan. 2012-04-13 [2014-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27) (英语). 
  80. ^ Royal Regiment of Scotland. [2016-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24) (英语). 
  81. ^ Battalion News. [2016-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0) (英语). 
  82. ^ Black Watch Today. [2016-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0) (英语). 
  83. ^ BBC. The Black Watch piper who played at Kennedy's funeral. 2013-11-20 [2014-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27) (英语). 
  84. ^ BBC. The Black Watch Band and Pipes, 13 November 1963. 1963-11-13 [2014-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1) (英语). 
  85. ^ Wauchope 1908,第5-6页
  86. ^ Electric Scotland. Story of the "Red Heckle". [2014-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19) (英语). 
  87. ^ The Black Watch Castle & Museum. Customs and Traditions. [2014-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29) (英语). 
  88. ^ Smith, Preston M. The Pipes - History of the 42nd in North America. [2014-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18) (英语). 
  89. ^ Wauchope 1908,第133-136页
  90. ^ Royal Scotland Regiment. The Regimental Music Handbook - Electric Scotland (PDF). [2014-05-1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5-24) (英语). 
  91. ^ Smith, Preston M. Black Watch Concert. [2014-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04) (英语). 
  92. ^ Wauchope 1908,第126-128页

参考资料

编辑
  • Editors (编), The Scots Magazine 7, Edinburgh: Sands, Brymer, Murray and Cochran: 241, 1745 (英语) 
  • Maughan, Barton, Australia in the War of 1939–1945, Series 1 – Army. Volume III: Tobruk and El Alamein, Australian Official Histories (1st ed.), Canberra: Australian War Memorial, 1966 (英语) 
  • Pakenham, Thomas, The Boer War, Johannesburg: Jonathan Ball, 1979, ISBN 0-86850-046-1 (英语) 
  • Pococke, Thomas, Journal of a Soldier of the 71st, Or Glasgow Regiment, Highland Light Infantry: From 1806 to 1815, Edinburgh: Balfour & Clarke, 1819 (英语) 
  • Schofield, Victoria, The Highland Furies: The Black Watch 1739-1899, London: Quercus, 2012, ISBN 1849169187 (英语) 
  • Simpson, Peter, The Independent Highland Companies, 1603 - 1760, Edinburgh: John Donald Publishers, 1996, ISBN 0-85976-432-X 

  NODES
Idea 1
idea 1
Project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