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至
馮至(1905年9月17日—1993年2月22日),原名馮承植,字君培,直隸涿州人,中國詩人、學者。
馮至 | |
---|---|
個人資料 | |
性別 | 男 |
字 | 君培 |
出生 | 馮承植 1905年9月17日 大清直隸涿州 (今河北省涿州市) |
逝世 | 1993年2月22日 中國北京市 | (87歲)
國籍 | 大清(1905-1912) 中國(1912-1928) 中華民國(1928-1949)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1993) |
配偶 | 姚可庢 |
學歷 | 北京大學德文系學士 海德堡大學哲學博士 |
生平
編輯1905年9月17日,馮至生於涿州西丁市,馮家原為天津鹽商,鹽引在直隸涿州市,八國聯軍侵華後避難於涿州,父親馮文澍沒有參加家中事務而是在外做文牘工作。五歲發蒙,1912年,就讀於私立養正學堂。1913年2月,入讀涿縣高小,6月,母親去世。
1916年,十二歲的馮至考入京師公立第四中學。1920年,和同學創辦雜誌,畢業後投考入農專,但未入學。1921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受教於張定璜。1922年,經盧伯展介紹認識顧隨,隔年加入淺草社,結識陳煒謨、林如稷、陳翔鶴還有郁達夫。秋,升入北京大學德文系本科。1925年和楊晦、陳翔鶴、陳煒謨等成立沉鍾社,辦《沉鍾》周刊。叔叔馮文潛回國,受到他很多影響。1927年夏,畢業後到哈爾濱一中任國文教師。1928年夏,返回北京,在孔德學校任教,兼任北大德文系助教。1929年,考取河北教育廳官費留學。
1930年9月12日,與吳宓、陶燠民、王慶昌同行留學德國,就讀於海德堡大學,結識徐梵澄。1932年,轉入柏林大學研究歌德,結識了朱自清。1933年,回到海德堡,研究方向從里爾克改為諾瓦利斯。1935年6月,博士畢業後回國,任北平中德學會幹事。
1936年7月,赴上海任教同濟大學,兼附設高中主任。8月,參加戴望舒所辦《新詩》月刊,任編委。1937年,戰爭爆發,隨校內遷浙江金華,後至江西南昌還有贛縣、昆明。1939年,轉任西南聯合大學外文系,與李廣田、卞之琳、楊振聲、羅常培、聞一多等人多有交往。1946年5月,轉往重慶,和老友楊晦見面,又結識沙汀、何其芳等人。李公朴、聞一多事件時他也聯名抗議。7月,復員後任至北京大學西語系任教。1949年,繼續在西語系任教,當選全國文聯委員和中國作家協會理事。1950年,訪問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民主德國。1951年,又隨沈鈞儒赴民主德國參會、訪問。12月,到江西進賢參加土改。1952年,院系調整後繼續擔任西語系主任。12月,隨郭沫若到維也納參會。1954年,又到民主德國和羅馬尼亞訪問。9月,當選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1956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到各地參觀訪問。1960年9月,到十三陵參加勞動。1961年,負責高校教材編選。1964年9月,調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到任不久前往安徽壽縣參加四清運動。1965年9月,到緬甸訪問。1966年,遭到批判。1970年7月,到河南息縣五七幹校勞動,隔年遷至河南明港。
1972年,返京,之後又多次訪問歐洲諸國。1979年10月,當選作協副主席。1992年9月,病重,住進協和醫院。1993年2月22日,去世。
主要作品
編輯評價
編輯瑞典漢學家、諾貝爾文學獎終審評委馬悅然評點馮至說:「我喜歡馮至的十四行詩,那個時候很多人反對他那樣的寫作,用借來的義大利或者英國的格律就不合適。但是我覺得他寫得好,真的朦朧詩,朦朧得要命。」[1]
馮至從上世紀20年代起,就積極投身新文化運動,是「五四新文學運動」的直接參與者,並成就斐然,被魯迅讚譽為「中國最傑出的抒情詩人」。他也是中國文學研究家,他的《杜甫傳》在毛澤東讀完後,讚譽他寫的《杜甫傳》是「為中國人民做了一件好事」。因馮至早年留學德國,也是德國文學專家,歌德研究專家[2],曾獲得代表聯邦德國最高榮譽的大十字勳章、歌德獎章等殊榮。
馮至更是一位名副其實的老師,大半生都在學校度過,他留德前曾任中學教師多年,留學返國後被聘為同濟大學教授,後任西南聯大教授,抗爭勝利後任老北大教授,1952年全國大學院系調整後留教北大,一直到1964年調往社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任所長,同時仍兼北大西語系主任。他教過的學生無數,如今許多德國文學研究、翻譯隊伍中較有成績者,許多都是他的學生,如韓耀成、張玉書、趙鑫珊、楊武能等等。
影響
編輯1980年4月7日,就譯林雜誌刊登《尼羅河上的慘案》和浙江出版《飄》的問題,向中央主管意識形態工作的胡喬木寫了一封批評長信,引起了一陣風波。後與相關人員和解。[3]
參考資料
編輯- 馮至. 立斜阳集. 工人出版社 ,. 1989.07. ISBN 7-5008-0399-0.
- 張愛華. 1921-1949冯至的人文世界. 中國書籍出版社. 2019.11. ISBN 978-7-5068-7534-9.
- 姚可庢. 我与冯至. 廣西教育出版社. 1994.01. ISBN 7-5435-2080-X.
- 蔣勤國. 冯至评传. 人民出版社. 2000.08. ISBN 7-01-003243-2.
- 周良沛. 冯至评传. 重慶出版社. 2001. ISBN 7-5366-5184-8.
- 王邵軍. 生命的思与诗 冯至的人生与创作. 人民出版社 ,. 2021.03. ISBN 978-7-01-022593-7.
- 張輝. 樂黛雲 , 編. 冯至 未完成的自我. 文津出版社. 2005.01. ISBN 7-80554-450-6.
- 馮姚平. 冯至与他的世界.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01. ISBN 7-5434-3843-7.
- ^ 《沈从文如果活着就肯定能得诺贝尔文学奖》. 搜狐網. [2007年10月10日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年10月13日) (中文(簡體)).
- ^ 余君偉. 西詩及西詩中譯對漢語新詩的影響:以馮至與卞之琳為例 (PDF). 國立成功大學中文學報(第五十九期). 2017年12月.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年).
- ^ 施亮. 《譯林》事件始末. 炎黃春秋. 2008年, (第6期).
外部連結
編輯- 馮至
- 王德威:〈夢與蛇:何其芳、馮至與「重生的抒情」(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岩佐昌暲:〈對馮至詩《蛇》的一種看法(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顧彬:〈路的哲學——論馮至的十四行詩(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早期中国德语文学学科史的若干史实问题. 中北歐文學研究. 中國外國文學網. [2015-01-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