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青節度使
成立
編輯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駐守營州(遼寧朝陽)的平盧節度使徐歸道的裨將侯希逸,不願叛唐,遂與安東都護王玄志襲殺徐歸道,歸順朝廷。乾元元年(758年),平盧節度使王玄志病死,部將李懷玉殺王玄誌之子,推大將侯希逸為節度使,朝廷勉強同意。上元二年(761年),侯希逸見平盧難守,南下山東,攻陷青州。寶應元年(762年)五月,以平定安史之亂功封平盧、淄青二鎮節度使,統領青、淄(治今山東淄川)、齊(治今山東濟南市)、沂(治山東臨沂)、密(治今山東諸城)、海(治今江蘇連雲港西南海州鎮)之州。[1]
李氏割據
編輯永泰元年(765年),侯希逸外出打獵,軍士閉門不納,推舉兵馬使李懷玉為帥,希逸只好奔歸長安,唐朝任命李懷玉為平盧、淄青節度使,[2]受賜名李正己。[3]
大歷十年(775年),田承嗣攻陷相州(今河南安陽市),李正己上表討之,並聯合成德節度使李寶臣、幽州節度使朱滔、河東節度使薛兼訓等八道兵馬會攻田承嗣,五月十五日,李正己部攻占德州(今山東陵縣),九月,李寶臣和李正己在棗強會兵,進圍貝州(今河北清河西北)。田承嗣見勢不妙,暗中勾結李正己,於是李正己按兵不動。河南諸道兵亦不敢進攻。是年十二月,田承嗣上表稱罪,事遂不了了之。大歷十二年(777年),汴宋節度使李靈曜叛變,李正己乘機佔領曹、濮、徐、兗、鄆州等五州,加原有淄青等十州,共有十五州,將首府遷至鄆州(今山東東平東北),諸割據藩鎮中實力最堅強。[4]
建中二年(781年)李正己病死,其子李納封鎖消息,自領軍政。八月始發喪,請襲父位,唐德宗不許。李納派高彥昭守濮陽。十月,李納攻打宋州(今河南商丘縣),遣其將王溫會同魏博將信都承慶共攻徐州(治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徐州刺史李洧率兵抵抗,朝廷命宣武節度劉洽(劉玄佐)與神策將曲環增援李洧,大敗之,打通東南漕運。高彥昭投降劉洽後,李納一怒之下,將彥昭的妻子全部殺害。李納為劉洽所圍困,乃登城見劉洽,請求自新。宦官宋鳳朝說李納窮蹙,不必再給機會。於是李納突圍,退回鄆州。朱滔再遣兵馬使承慶等前去救援李納,擊敗劉洽。劉洽退守濮陽。[5]
建中三年(782年)底,朱滔自稱冀王,魏博田悅稱魏王,成德王武俊稱趙王,李納稱齊王,四鎮歃血為盟,以朱滔為盟主。朝廷命令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兼平盧淄青節度使,專討李納。李希烈乘機率所部三萬人移居許州(治長社,今河南許昌市)。李希烈未討伐李納,反而暗中和李納勾結,與河北三鎮來往頻繁,自稱建興王。[5]興元初年(784年),皇帝下詔,招撫李納,恢復平盧節度使,授檢校工部尚書,又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隴西郡王。貞元八年(792年)李納卒,其子李師古襲位。[3]
李師古掌權時,專橫暴戾,但因畏憚朝中宰相杜黃裳,「終身不敢失節。」李師古欣賞張籍,欲徵辟為幕僚,張籍作《節婦吟》委婉拒絕。又重用高沐、李公度等人,境內和平。元和元年(806年)閏五月一日,師古病死,臨死前召親近高沐、李公度等曰:「即我不諱,欲以誰嗣?」二人無言以對。師古又說:「豈以人情屬師道邪?彼不服戎,以技自尚,慮覆吾宗,公等審計之。」李師古死後,李公度密不發喪,李師道在密州(今山東諸城),為李師古家奴密迎得立,任平盧淄青節度使。[3]元和十年(815年)六月三日拂曉,派刺客殺武元衡于靖安坊東門。又襲殺御史中丞裴度,裴度墮入溝中得活。[6]
元和十二年(817年),李愬討平淮西節度使吳元濟。元和十三年(818年)李師道、王承宗聞吳元濟敗,大懼,數次上表請赦元濟,朝廷不准。[7]元和十三年(818年)秋,「下制罪狀李師道,令宣武、魏博、義成、武寧、橫海兵共討之」,朝廷挾討平淮西之聲威,發五道兵討淄青,韓弘「自將兵擊李師道,圍曹州(今山東菏澤)」,[8]鄭權破淄青兵於齊州,田弘正破淄青兵於東河。李師道大將劉悟在潭趙駐營,李師道多次催其出戰。元和十四年(819年)二月,劉悟深夜發動兵變,率兵趨至鄆城西門,士兵砍下李師道父子首級,傳首京師。[9]
分割
編輯李師道滅亡後,淄青節度使一分為三。鄆、曹、濮三州為天平節度使,淄、青、齊、登、萊五州仍為淄青平盧節度使,沂、海、兗、密四州為泰寧節度使。[10]819年到882年,淄青平盧節度使基本上成為聽命於中央的節度使。黃巢之亂後,882年,王敬武、王師範父子逐安師儒,又據淄青割據,903年,為朱溫所滅。[11]
後晉開運元年(944年),平盧軍節度使廢,原轄各州直屬中央。[12]遼入主中原後,在大同元年(947年)正月復設平盧軍節度使,任命楊承信為節度使。[13]未久為後漢所據。同年六月,後漢復置平盧軍節度使,[14]轄青、登、萊、淄四州。
歷代節度使
編輯- 侯希逸(758-765年)
- 李正己(765-781年)
- 李納(781-792年)
- 李師古(792-806年)
- 李恪(806年,虛領)
- 李師道(806-819年)
- 薛平(819-825年)
- 康志睦(825-831年)
- 王承元(831-833年)
- 嚴休復(833-834年)
- 王彥威(835-836年)
- 陳君賞(836-839年)
- 韋長(839-840年)
- 烏漢貞(841-842年)
- 李玭(843-844年)
- 崔蠡(845-846年)
- 鄭光(847-849年)
- 鄭涓 (850年)
- 孫範 (850-852年)
- 韋博 (852-855年)
- 李琢 (855-858年)
- 令狐緒(858-859年)
- 韋澳(859-861年)
- 封敖 (861-862年)
- 崔執柔(863-865年)
- 李璲(咸通年間)
- 於涓(870-872年)
- 宋威(873-878年)
- 曾元裕 (878年)
- 楊損 (878-879年)
- 安師儒(879-882年)
- 王敬武(882-889年)
- 王師範(891-905年)
- 崔安潛(889-891年,未實際就任)
- 朱瑾(902-905年)(905年-918年在吳國遙領)
- 李振(905年)
- 王重師(905年—906年)
- 韓建(906年—912年)
- 賀德倫(910年—913年)
- 張萬進(913年—914年)
- 袁象先(914年)
- 賀德倫(914年—915年)
- 元湘(916年—917年)
- 趙穀(918年—918年)
- 朱珪(918年—918年)
- 戴思遠(923年—924年)
- 符習(924年—926年)
- 霍彥威(926年—928年)
- 王建立(928年—930年)
- 王晏球(930年—932年)
- 房知溫(932年—936年)
- 王建立(936年—940年)
- 楊光遠(940年—944年)
- 楊承信(947年)
- 劉銖(947年—950年)
- 符彥卿(950年—952年)
- 王峻(953年)
- 常思(953年—954年)
- 李洪義(954年—958年)
- 安審琦(958年—959年)
- 劉熙古(960年)
- 郭崇(960年—965年)
- 張全操(969年—971年)
- 趙延進(975年—977年)
轄區
編輯前期
編輯- 青州(治今山東青州市),762年—777年、784年—788年首府
- 淄州(治今山東淄川)
- 齊州(治今山東濟南市)
- 沂州(治山東臨沂)
- 密州(治今山東諸城)
- 海州(治今江蘇連雲港西南海州鎮)
- 登州(治今山東蓬萊)
- 萊州(治今山東萊州市)
- 曹州(治今山東菏澤)
- 濮州(治今山東鄄城)
- 兗州(治今山東兗州市)
- 鄆州(治今山東東平),777年—784年、788年—819年首府
短期暫領
編輯分割後
編輯- 青州,首府
- 淄州
- 齊州
- 登州
- 萊州
- 棣州(828年增)
五代
編輯- 青州,首府
- 下轄7縣:益都縣(郭縣)、臨淄縣、博興縣(舊稱博昌縣,923年改名)、壽光縣、千乘縣、臨朐縣、北海縣
- 淄州
- 下轄4縣:淄川縣(郭縣)、長山縣、高苑縣、鄒平縣
- 登州
- 下轄4縣:蓬萊縣(郭縣)、牟平縣、文登縣、黃縣
- 萊州
- 下轄4縣:掖縣(郭縣)、萊陽縣(舊稱昌陽縣,923年改名)、即墨縣、膠水縣
- 棣州(918年別屬天平軍節度使)
參考文獻
編輯- ^ 《舊唐書·列傳第七十四·侯希逸傳》
- ^ 《舊唐書·本紀第十一代宗》
- ^ 3.0 3.1 3.2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三十八籓鎮淄青橫海》
- ^ 《資治通鑑·唐紀四十一》
- ^ 5.0 5.1 《資治通鑑·唐紀四十三》
- ^ 《舊唐書·本紀第十五憲宗下》
- ^ 《舊唐書·列傳第九十五》
- ^ 《資治通鑑·唐紀五十六》
- ^ 《資治通鑑·唐紀五十七》
- ^ 《資治通鑑·唐紀五十七》:「三月,戊子,以華州刺史馬總為鄆、曹、濮等州節度使。己丑,以義成節度使薛平為平盧節度、淄、青、齊、登、萊等州觀察使。〔自是之後,淄青專平盧之號,而鄆尋賜號天平軍矣。〕以淄青四面行營供軍使王遂為沂、海、兗、密等州觀察使。」
「兗海,號泰寧軍。」 - ^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一十二·王敬武傳》
- ^ 《舊五代史·卷84·晉少帝紀三》
- ^ 《資治通鑑·卷286·天福十二年》
- ^ 《舊五代史·卷100·漢高祖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