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
|
漢字
- 骨
冎 | ||||
月 |
字形拆解/相關派生漢字 | |
---|---|
說文解字 | |
---|---|
肉之覈也。从冎有肉。凡骨之屬皆从骨。 ——《說文解字》 |
康熙字典 | |
---|---|
《亥集上》《骨部》 骨 《唐韻》《韻會》古忽切《集韻》吉忽切,𠀤音汨。《說文》肉之覈也。《釋名》骨,滑也。骨堅而滑也。《靈樞經》腎主骨,張筋化髓榦,以立身。《周禮·天官·疾醫》以酸養骨。《註》酸木味,木根立地中似骨。《疏》謂似人之骨立肉中者。《列子·天瑞篇》精神者,天之分。骨骸者,地之分。屬天,淸而散。屬地,濁而聚。 又牲骨。《禮·祭統》凡爲俎者,以骨爲主。《儀禮·鄕射禮註》以骨名肉,骨貴也。 又姓。《隋書·骨儀傳》骨儀,京兆長安人。 又《唐書·東夷傳》新羅,其族名第一骨,第二骨,以自別。 又苦骨,苦參別名。 又多骨,白荳𦸅別名。見《本草綱目》。——《康熙字典》 |
字源
编辑「骨」本作「冎」,「冎」即像骨架相疊形。商周文字「骨」和「咼」皆作「冎」,商代金文中「冎」或橫置,甲骨文僅有豎置的「冎」,豎置的被後世所傳承。戰國文字普遍把「冎」獨字和作為意符加上了意符「肉」作「骨」(「別」字例外,仍以未加「肉」的「冎」為意符),而作為聲符的「冎」加「口」作「咼」(「滑」字例外,隨「骨」加「肉」變「骨」聲)。戰國楚系文字省略了「冎」之間連接的骨頭僅剩二倒「工」形,二倒「工」形又或增繁訛成二「凡」形。這種省略或訛變沒有出現在秦系文字中,今文字隸楷繼承了秦系文字「骨」,除了筆畫經歷了隸變外大體上一致,唯隸楷「冎」中連接的那根骨頭常寫作「𠆢」形,如今向右「厂」形是明清印刷體根據《說文》小篆刊正字形後開始流行的。《說文》所有從「冎」的形體都有和古文字不符的問題,《說文》小篆「冎」是根據隸書錯誤反推得到的。《說文》又以為「歺」是「冎」省,也不正確,二字在古文字中相差很大,只是在錯誤反推的《說文》小篆中二字有些像。上世紀中國大陸的印刷體新字形又將「冎」中改為「𠃍」形。
值得注意的是「骨」雖然在文字上被加上了「肉」,但它仍表示的是語言中骨頭而非骨肉相連(這個意義上說可以視「肉」為冗餘意符),真正表示骨肉相連的是「肯」(本作「肎」、「肻」),而「肯」用到的省去部分形體的「冎」,「骨」可能佔據了「肯」的「冎」「肉」相連的組合,所以「肯」只能從省略的「冎」。
筆順
编辑筆順 | |||
---|---|---|---|
0 strokes |
参考
编辑编码
编辑“骨”的Unihan資料 | |
---|---|
|
漢語
编辑- 骨
讀音
编辑上古音(白一平-沙加爾系統,2011年) | ||||||||||
---|---|---|---|---|---|---|---|---|---|---|
查閱自網址:Baxter-Sagart Old Chinese reconstruction (Version 1.00, 20 Feb. 2011),查閱日期 2012-12-04。
|
- 各地讀音
翻譯
编辑组词
编辑日語
编辑骨
讀音
编辑释义
编辑- 骨を刺す
- ①(寒冷)刺骨②讽刺
- 骨を拾う
- ①处理善后②继承遗志
组词
编辑朝鮮語
编辑- 骨
讀音
编辑越南語
编辑- 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