渥太華

加拿大首都

渥太華(英語:Ottawa)是加拿大聯邦首都,全國第四大城市暨第四大都會區,市區人口是934,243人,首都圈地區是1,323,783人(根據2016年人口普查),面積2,779平方公里,位於安大略省東南部,渥太華河南岸,多倫多以東400公里,蒙特利爾以西190公里。與美國澳大利亞等聯邦制國家不同,渥太華不是聯邦直轄的行政區,但是渥太華土地管理和城市規劃是由國家首都委員會(National Capital Commission)負責。

渥太華
Ottawa
首都市(单层次)
渥太華市
City of Ottawa、Ville d'Ottawa
渥太華景象(從上方順時針方向):加拿大國會大廈,渥太華下城,加拿大國立美術館,麗都運河,劳里埃城堡费尔蒙酒店, 麗都廳
渥太華 Ottawa旗幟
旗幟
渥太華 Ottawa徽章
徽章
綽號:Bytown
格言:「前進-渥太華-前進"Advance-Ottawa-En Avant"
第一個前進為英語,第二個前進為法語,用兩種語言書寫英语Bilingualism in Ottawa[1]
在安大略省的位置
在安大略省的位置
坐标:45°25′29″N 75°41′42″W / 45.4247°N 75.695°W / 45.4247; -75.695
國家 加拿大
 安大略省
區域加拿大國家首都區
建立1826年以“Bytown”之名[2]
合并1855年以渥太華市之名[2]
混合2001年1月1日
政府
 • 市長马克·萨克利夫(英语: Mark Sutcliffe)
 • 市議會渥太華市議會
 • 國會議員Chandra Arya (聯邦自由黨)
Mona Fortier (聯邦自由黨)
Marie-France Lalonde (聯邦自由黨)
Jenna Sudds (聯邦自由黨)
David McGuinty (聯邦自由黨)
Yasir Naqvi (聯邦自由黨)
溥禮瑞 (聯邦保守黨)
Anita Vandenbeld (聯邦自由黨)
 • 省議會議員Stephen Blais (安大略自由黨)
Lucille Collard (安大略自由黨)
John Fraser (安大略自由黨)
Merrilee Fullerton (安大略進步保守黨)
Goldie Ghamari (安大略進步保守黨)
Joel Harden (安大略新民主黨)
Lisa MacLeod (安大略進步保守黨)
Jeremy Roberts (安大略進步保守黨)
面积[3][4][5]
 • 首都市(单层次)2,778.13 平方公里(1,072.9 平方英里)
 • 市區501.92 平方公里(193.79 平方英里)
 • 都會區5,716.00 平方公里(2,206.96 平方英里)
海拔70 公尺(230 英尺)
人口(2016年)[3][5]
 • 首都市(单层次)934,243人
 • 密度316.6人/平方公里(820人/平方英里)
 • 市区933,596人
 • 市区密度1,860.1人/平方公里(4,818人/平方英里)
 • 都會區1,323,783人(全國第四)
 • 都會區密度196.6人/平方公里(509人/平方英里)
 • 區域居民稱謂詞[6][7]Ottawan
时区Eastern (EST)(UTC−5
 • 夏时制EDTUTC-4
郵政代碼K0A, K1A-K4C[1]
電話區號613, 343
網站www.ottawa.ca

在1826年9月26日以“Bytown”之名建立,1850年1月1日合併為一個城鎮,[8]並於1855年1月1日以「渥太華」之名合併取代。並不斷發展成為加拿大的政治和工業技術中心。城市的原有邊界由後來經過多次的小規模兼并而擴大的。「渥太華」這個名稱是來自渥太華人,在亞岡昆語英语Algonquin language(Algonquin language)中的adawe,意思為「貿易」。[9]渥太華常被華人簡稱為渥京

根據美世諮詢的排名,渥太華是北美生活品質第一的城市。同時也是加拿大第二乾淨的城市和全球第三乾淨的城市。渥太華連續被聯合國評為10個最適宜人類居住的城市之一。

历史

编辑

艾蒂安·布鲁尔(Étienne Brûlé)是第一位来到渥太华河的欧洲人,并于1610年去五大湖的途中经过了渥太华。[10]三年后,萨缪尔·德·尚普兰描述了在这个地区的瀑布和见到的阿尔衮琴人。阿尔衮琴人以使用渥太华河一词达百年了。[10]渥太华原是属于亚冈昆部落(Algonquian peoples)的加拿大原住民的家园。亚冈昆人将渥太华河称作“Kichi Sibi”或:Kichissippi“,意思是“大河”。[11]这些早期的探险家来到之后,许多传教士也陆续来到渥太华。[12][13][14]

1800年3月7日,企业家菲利门·怀特(Philemon Wright)在渥太华河北侧,位于渥太华对面的魁北克加蒂诺赫尔区域建立了第一个欧洲人定居点。[15][16]他与5名农民和25位劳工,[11]着手开始在此殖民地建立一个名叫“怀特城镇”(Wrightsville)的农业社区。[17]怀特发现这条河是介于渥太华河谷(Ottawa Valley)与蒙特利尔之间的绝佳木材运输通道,木材加工和贸易使渥太华地区很快繁荣起来。1812年战争之后,大量军人家庭在此定居,政府亦致力推动贫困的爱尔兰人向渥太华移民,在此后的几十年爱尔兰移民蜂拥而至。同时,法裔加拿大人也从魁北克南下,大部分人参与丽都运河修建工程或从事木材贸易。

1832年,约翰·拜(John By)上校主导的丽都运河工程竣工,将渥太华与京士頓安大略湖连为一体,使之成为地区重镇。运河西部是国会山所在地,称为“上城”;而东部介于运河与丽都河之间的地区称为“下城”。嘈杂拥挤的“下城”容易爆发传染病,著名的有1832年的霍乱和1847年的红热病。

1857年12月31日,维多利亚女王选择渥太华为加拿大省的首都(包括现在的安大略魁北克)。虽然现代的渥太华是加拿大第四大城市,但在当年,她仅仅是一个木材贸易通道中的内陆小镇,并且距离殖民地的几个主要城市(东部的蒙特利尔魁北克城;西部的多伦多京士頓)路途遥远。女王的顾问们建议渥太华成为首都之选有两大重要理由:首先,渥太华是唯一具有一定规模、并且位于加拿大省东西部边界地(现安大略与魁北克边界)的城市,定都于此是平衡两个殖民地及其英裔法裔居民的聪明妥协之举;其次,1812年战争表明,其他主要城市容易受到美国人的攻击,因为过于靠近美加边界。渥太华位于腹地,易于防守,渥太华河及丽都运河使之与加拿大东西部之间交通极为便利。另外两个方面的考虑是:渥太华正好介于多伦多和魁北克城之间(距离这两个城市都是500公里),并且城市规模较小,因而不容易受到大规模的暴徒袭击,因为政治动机,以往的首都城市都受到过这种攻击[18]

渥太華最初為愛爾蘭和法國的基督教鄉鎮,現在已成為一個具有多元文化、高水準生活水平,低失業率的大城市。

地理

编辑

渥太华位于北美大陸中部的渥太华河南岸,包括丽都河丽都运河河口, 緯度較高,冬天蒸發小,極為嚴寒, 夏天氣候濕潤温暖。河流的流量大,有結冰期,初冬和初春有凌汛現像等出現。渥太华河北岸的加蒂諾(Gatineau)属于魁北克省,也被视为首都地区(National Capital Region)的一部分。

气候

编辑

渥太华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柯本气候分类法Dfb),夏季6月最高温为26.5°C,1月最低温为−14.8°C,冬季十分寒冷。历史记录的最高气温是1986年夏季测到的 +37.8℃(100 °F);最低是1943年冬季的 -36.℃(-32.8 °F);使渥太华成为世界第三寒冷的首都城市(仅次于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哈薩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納)。

渥太华冬季为冰雪所覆盖,平均年降雪量为235厘米(93英寸)。一月份的夜间平均气温为-25℃,考虑风力因素,人体感觉是-40℃。通常11月至4月为冰雪覆盖。到每年的维多利亚日之后,人们才开始户外园艺活动。

渥太华夏季温暖潮湿,并且时间短暂。七月的平均最高气温为26.5℃,30℃以上亦非罕见。因为靠近河边,湿度很大,有时闷热异常。

渥太华(1981–2010)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历史最高湿热指数 13.9 15.1 27.2 35.1 41.8 44.0 46.0 47.0 42.5 33.9 26.1 18.4 47.0
历史最高温 °C(°F) 12.9
(55.2)
12.4
(54.3)
26.7
(80.1)
31.1
(88.0)
35.8
(96.4)
36.1
(97.0)
36.7
(98.1)
37.8
(100.0)
35.1
(95.2)
27.8
(82.0)
23.9
(75.0)
16.3
(61.3)
37.8
(100.0)
平均高温 °C(°F) −5.8
(21.6)
−3.4
(25.9)
2.5
(36.5)
11.6
(52.9)
19.0
(66.2)
24.1
(75.4)
26.5
(79.7)
25.3
(77.5)
20.4
(68.7)
12.7
(54.9)
5.4
(41.7)
−2.3
(27.9)
11.3
(52.3)
日均气温 °C(°F) −10.3
(13.5)
−8.1
(17.4)
−2.3
(27.9)
6.3
(43.3)
13.3
(55.9)
18.5
(65.3)
21.0
(69.8)
19.8
(67.6)
15.0
(59.0)
8.0
(46.4)
1.5
(34.7)
−6.2
(20.8)
6.4
(43.5)
平均低温 °C(°F) −14.8
(5.4)
−12.7
(9.1)
−7.0
(19.4)
1.0
(33.8)
7.5
(45.5)
12.9
(55.2)
15.5
(59.9)
14.3
(57.7)
9.6
(49.3)
3.3
(37.9)
−2.4
(27.7)
−10.1
(13.8)
1.4
(34.5)
历史最低温 °C(°F) −35.6
(−32.1)
−36.1
(−33.0)
−30.6
(−23.1)
−16.7
(1.9)
−5.6
(21.9)
−0.1
(31.8)
5.0
(41.0)
2.6
(36.7)
−3.0
(26.6)
−7.8
(18.0)
−21.7
(−7.1)
−34.4
(−29.9)
−36.1
(−33.0)
历史最低風寒指數 −47.8 −47.6 −42.7 −26.3 −10.9 0.0 0.0 0.0 −6.4 −13.3 −29.5 −44.6 −47.8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65.4
(2.57)
54.3
(2.14)
64.4
(2.54)
74.5
(2.93)
80.3
(3.16)
92.8
(3.65)
91.9
(3.62)
85.5
(3.37)
90.1
(3.55)
86.1
(3.39)
81.9
(3.22)
76.4
(3.01)
943.4
(37.14)
平均降雨量 mm(英寸) 25.0
(0.98)
18.7
(0.74)
31.1
(1.22)
63.0
(2.48)
80.1
(3.15)
92.8
(3.65)
91.9
(3.62)
85.5
(3.37)
90.1
(3.55)
82.2
(3.24)
64.5
(2.54)
33.5
(1.32)
758.2
(29.85)
平均降雪量 cm(英寸) 53.9
(21.2)
43.3
(17.0)
38.3
(15.1)
11.3
(4.4)
0.2
(0.1)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3.7
(1.5)
20.2
(8.0)
52.5
(20.7)
223.5
(88.0)
平均降水天数(≥ 0.2 mm) 16.6 13.1 12.7 12.4 13.4 13.2 11.9 11.0 12.3 14.3 15.2 17.4 163.6
平均降雨天数(≥ 0.2 mm) 4.4 3.9 6.7 10.9 13.4 13.2 11.9 11.0 12.3 13.7 11.0 6.0 118.4
平均降雪天数(≥ 0.2 cm) 16.1 12.1 8.8 3.5 0.17 0.0 0.0 0.0 0.0 1.1 6.8 14.7 63.3
平均相對濕度(%) 76.5 74.9 73.7 73.5 76.1 81.1 84.4 87.9 89.6 86.1 83.5 81.8 80.8
月均日照時數 122.4 114.1 168.5 187.5 210.5 274.0 301.4 231.9 211.5 148.8 92.4 68.8 2,131.7
可照百分比 43.1 39.0 45.7 46.3 45.7 58.6 63.7 53.1 56.1 43.7 32.2 25.2 46.0
数据来源:Environment Canada[19][20]
 
渥太華的秋天
 
暴風雪後的渥太華

政治

编辑

渥太華的市政歸由24位議員组成的渥太華市議會負責[21],由23名议员和市长组成,议员每人代表一个选区。渥太华市的部分权力与联邦政府的国家首都委员会英语National Capital Commission共享。市政府的管轄範疇有消防、醫護、警務、公園、道路、大眾運輸、下水道工程、汙水處理以及固體廢物處理。

作為加拿大的國都,渥太華的政治意涵遠超過實際功能,渥太华市大部分地区通常支持自由党,特别是在法语为主的地区。中区通常更加左倾,支持新民主党。南部郊区摇摆不定,西部和南部城区倾向中间偏左,但也定期倒向右翼的保守党。渥太華成為立法首都是基於1870年的立憲國家之風潮,在艾伯塔省以及薩斯喀徹溫省之後,1905年而成為名義上的首都,在1905年到1951年幾乎所有的議員都遷居於此地,在1951年到1967年也成立新地區的議會,也可以說從1911年到1967年這漫長的歲月中,渥太華逐步的成為加拿大的中心以及政府所在。

目前,渥太华是130个大使馆的所在地,还有49个国家将其在美国的外交任务委派给其驻加拿大大使馆。

交通

编辑

建筑

编辑
 
从渥太华眺望对岸的魁北克省Gatineau市環景攝影
 
國會(國會山的和平塔,為渥太華最著名的地標建築)
 
加拿大國立美術館
 
拜沃德市場
 
渥太華市中心與渥太華河

經濟

编辑

由於是首都的關係,渥太華的公營部門在該市就業人口中佔相當大比重,約聘用了110,000人。

渥太華另一個就業支柱是高科技行業。她是加拿大的信息科技中心,其中科立尔数位科技CognosMitel等公司總部都是在渥太華。而一些科技公司,包括北电网络阿尔卡特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思科加拿大贝尔公司JDS Uniphase等,在渥太華地设有分公司。

大部分科技公司皆是在渥太华西郊的卡納塔地区,而該地又被稱為「北方硅谷」。

体育

编辑

人口统计

编辑

2001年,渥太华市与周边的格洛斯特、凡尼尔、内庞、奥尔良和卡纳塔合并。根据2016年加拿大人口普查结果,本地区有774,072名居民,310,132个家庭,其中的210,875个居住于市区。人口密度为278.6人/平方公里。

渥太华人口统计
人口 市区934,243,首都圈地区1,323,783
年龄结构(2001年) 00-14岁:19.3%(男104,810/女100,500)
15-64岁:69.9%(男366,175/女377,140)
65 岁以上:10.8%(男47,740/女67,295)
平均年龄(2001年): Total: 36.6岁
男:35.8岁
女:37.4岁
5年之間人口增长率: 5.8%
出生率: 12.4 / 1,000人
死亡率: 6 / 1,000人
净迁入率: 6.6 / 1,000人
生育率: 1.79人 / 妇女
HIV/AIDS HIV/AIDS 人口:2,600
占成年人比例:0.3%
种族: 69.1%白人(英裔, 爱尔兰裔, 法裔, 意大利裔
6.6% 黑人
4.5% 华人
19.8% other(包括阿拉伯裔4.5% , 菲律宾裔1.3%, 韩裔1.3%)
宗教信仰:
(2001人口普查)
65.4% 基督教(罗马天主教,圣公会,联合教会,东正教)
6.7% 穆斯林
1.2% 犹太教
1.3% 佛教
0.6%其他
22.8%无宗教信仰
语言: 60.15% 英语
13.61% 法语
21.49%其他(包括意大利语汉语阿拉伯语印地语德语

教育

编辑
 
渥太華大學Tabaret堂

媒体

编辑

渥太华一共有三家主要的纸质媒体,其中两家为英语媒体,即1845年创建的《渥太华公民报》与《渥太华太阳报》,与一家法语媒体,即Le Droit[22]。此外,多家加拿大广播电视机构同时提供英语及法语的媒体服务。

节日

编辑
 
冰雕节

友好城市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Art Montague. Ottawa Book of Everything (PDF). MacIntyre Purcell Publishing. 2008 [2011-07-1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年4月26日). 
  2. ^ 2.0 2.1 Justin D. Edwards; Douglas Ivison. Downtown Canada: Writing Canadian Cities.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2005: 35 [2014-10-03]. ISBN 978-0-8020-8668-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8). 
  3. ^ 3.0 3.1 Population and dwelling counts, for Canada and census subdivisions (municipalities), 2006 and 2011 censuses—100% data. Statistics Canada. [2010-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7). 
  4. ^ Population and dwelling counts, for Canada, provinces and territories, and urban areas, 2006 and 2001 censuses - 100% data. Statistics Canada. 2008-11-05 [2011-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4). 
  5. ^ 5.0 5.1 Population and dwelling counts, for census metropolitan areas, 2006 and 2011 censuses - 100% data. Statistics Canada. 2008-11-05 [2011-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7). 
  6. ^ City of Ottawa - Design C. Ottawa.ca. 2010-05-20 [2011-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1月18日). 
  7. ^ Rapport au / Report to:. Ottawa.ca. 2011 [2011-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18). 
  8. ^ Haig 1975,第94頁.
  9. ^ Alan Rayburn. Naming Canada: Stories About Canadian Place Names.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2001: 231 [2014-10-03]. ISBN 978-0-8020-82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8). 
  10. ^ 10.0 10.1 Woods 1980,第7頁.
  11. ^ 11.0 11.1 John H. Taylor. Ottawa: an illustrated history. J. Lorimer. 1 January 1986: 11. ISBN 978-0-88862-981-4. 
  12. ^ Woods 1980,第5頁.
  13. ^ Brault 1946,第38,39頁.
  14. ^ Legget 1986,第36頁.
  15. ^ Wetering 1997,第123頁.
  16. ^ Lee 2006,第16頁.
  17. ^ Lee 2006,第20頁.
  18. ^ 加拿大六次遷都,渥太華最終憑什麼當選?. 雄鷹. 2022-02-25 [2022-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4) (中文(臺灣)). 
  19. ^ Ottawa Macdonald Cartier INT'L A, Ontario. Canadian Climate Normals 1981–2010. Environment Canada. [May 8,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09). 
  20. ^ 1981 to 2010 Canadian Climate Normals. Environment Canada. 2 July 2013 [19 July 2013]. Climate ID: 610600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8). 
  21. ^ City of Ottawa - Mayor Larry O'Brien. Ottawa.ca. [2010-06-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7-23). 
  22. ^ Find a Newspaper. News Media Canada. [December 14,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9). 
  23. ^ 北京与渥太华结为友好城市. 1999-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16). 

外部链接

编辑
  NOD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