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列里·别列列申
瓦列里·别列列申(俄语:Валерий Перелешин,羅馬化:Valery Pereleshin,1913年7月20日—1992年11月7日)俄罗斯侨民诗人、作家、翻译家。
瓦列里·别列列申 Валерий Перелешин | |
---|---|
出生 | 格里曆) 1913年7月7日(儒略曆) 俄罗斯帝国伊爾庫茨克 | 1913年7月20日(
逝世 | 1992年11月7日 巴西里约热内卢 | (79歲)
国籍 | 俄罗斯 |
语言 | 俄语、英语、葡萄牙语、中文 |
母校 | 哈尔滨法政大学(俄罗斯侨民学校) |
职业 | 作家、诗人 |
活跃时期 | 1928年-1992年 |
别列列申的一生充满了坎坷,1920年以后旅居中国和巴西,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是远东俄侨文学的杰出代表。他也是一名翻译实践家,将中国古诗、《离骚》和《道德经》翻译为俄文。
生平
编辑早年与教育
编辑本名瓦列里·弗兰采维奇·萨拉特科-佩特里谢(俄语:Вале́рий Фра́нцевич Сала́тко-Петри́ще),1913年7月20日出生于西伯利亚铁路线上的伊爾庫茨克。父亲弗兰茨·艾拉兹莫维奇·萨拉特科-佩特里谢是铁路工程师,出身于白俄罗斯维捷布斯克的一个波兰贵族家庭,信奉罗马天主教[1]。当时的俄国正经历着布尔什维克与革命暴动,1920年跟随母亲逃到哈尔滨定居,起了一个中文名,叫做夏云清[2]。1924年在哈尔滨中东铁路商务学校学习,1925年至1929年在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中学学习,1933年至1934年在哈尔滨北满工业学院学习,1935年毕业于哈尔滨法政大学[3]。
1928年2月以笔名“列内”在《少年读者》发表处女作[4]。1932年6月,他开始向哈尔滨最具影响力的《边界》周刊投稿。在主编等人的建议下,他改用笔名“瓦列里·别列列申”[5]。10月加入了当时哈尔滨最有名的作家团体“青年丘拉耶夫卡”社,先后担任该社诗歌研究会秘书和主席。1934年12月,诗社被迫解散,社员们于1935年共同出版诗集《缠绵集》[6]。
传教生涯
编辑他为人内向,脾性怪异,有同性恋的性取向,因而诗歌成为了治愈内心创痛的手段。1938年5月,他在哈尔滨喀山男修道院宣誓成为修士,教名“盖尔曼”(Герман)。[7]
1939年,他被派驻东正教北京传道团,在图书馆整理资料和小学任教,期间也在研习汉语和中国文化。期间托母亲在哈尔滨出版了一些诗集。1943年被派驻上海,并与前“丘拉耶夫卡”社的一些成员在日占上海成立诗人小团体“星期五”社,1946年共同出版《孤岛集》。[8]
1945年,在朋友的帮助下,他进入塔斯社上海分社工作,负责翻译中文报刊书籍。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他在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局当翻译。1950年4月,他前往美国旧金山,却被拒绝入境,被指控为塔斯社政治记者。8月,美国移民局以“威胁国家利益”为由,将他遣返出境。1950年10月返回天津,在天津煤炭学院和天津音乐学院教授俄语。1952年秋,他在家人帮助下办理了赴巴西的移民签证,并于1953年1月顺利抵达巴西。[9]
巴西
编辑直到1958年,他才取得巴西国籍。他一开始在英国驻里约热内卢领事馆的图书馆工作,60年代在当地一所美国学校教书,但不久后被解雇。1967年,他在巴西一所海军学院教授俄语,同年他再次申请移民美国遭拒。[9]
1983年,他在巴西出版《皮酒囊把我们灌糊涂了》(葡萄牙語:Nos odres velhos)诗集,包括一些中国诗歌名篇的葡萄牙文翻译,同时兼有俄语诗歌的葡萄牙文翻译,以及原创的葡萄牙文诗[10]。
作品
编辑- 诗集
中文译名 | 原文名 | 首版年份 | 出版地 | 备注 |
---|---|---|---|---|
《在路上》 | В пути | 1937年 | 哈尔滨 | 收录了在1932年至1937年间创作的诗歌 |
《善良的蜂巢》 | Добрый улей | 1939年 | 哈尔滨 | 第二部作品 |
《海上星辰》 | Звезда над морем | 1941年 | 哈尔滨 | 第三部作品 |
《牺牲集》 | Жертва | 1944年 | 哈尔滨 | 第四部作品 |
《南方的家》 | Южный дом | 1968年 | 慕尼黑 | 第五部作品 |
《秋千集》 | Качель | 1971年 | 法兰克福 | 第六部作品 |
《禁区》 | Заповедник | 1972年 | 法兰克福 | 第七部作品 |
《涅沃山上》 | С горы Нево | 1975年 | 法兰克福 | 第八部作品 |
《艾丽儿》 | Ариэль | 1976年 | 法兰克福 | 第九部作品 |
《三个故乡》 | Три родины | 1987年 | 巴黎 | 第十部作品 |
《内心深处的召唤》 | Изъ глубины воззвахъ… | 1987年 | 美国霍利奥克 | 第十一部作品 |
《两个人——又是一个人?》 | Двое — и снова один? | 1987年 | 霍利奥克 | 第十二部作品 |
《追赶集》 | Вдогонку | 1988年 | 霍利奥克 | 第十三部作品 |
《没有对象的叙事诗》 | Поэма без предмета | 1989年 | 霍利奥克 | |
《客居中国的俄罗斯诗人》 | Русский поэт в гостях у Китая | 1989年 | 海牙 | 1920年至1952年经历[12] |
- 翻译作品
中文译名 | 原文名 | 首版年份 | 出版地 | 备注 |
---|---|---|---|---|
《团扇歌》 | Стихи на веере | 1970年 | 法兰克福 | 唐诗(也包含汉朝、南北朝、北宋和南宋诗词)[13] |
《屈原:离骚》 | Цюй Юань. Ли Сао | 1975年 | 法兰克福 | |
《老子:道德经》 | Лао-цзы. Дао дэ цзин | 2000年 | 莫斯科 |
注释
编辑- ^ 李萌(2007年),第219页
- ^ 赵婷(2011年),第89页
- ^ 李延龄(2014年),第95页
- ^ 张永祥(2005年),第9页
- ^ 肖洪(2015年),第7页
- ^ 刁绍华(2001年),第87-88页
- ^ 高春雨 & 苗慧(2011年),第112页
- ^ 刁绍华(2001年),第88页
- ^ 9.0 9.1 肖洪(2015年),第8页
- ^ 刁绍华(2001年),第92页
- ^ 张永祥(2005年),第10页
- ^ 刁绍华(2001年),第87页
- ^ 谷羽(2011年),第19页
参考文献
编辑- 刁绍华. 《中国大地哺育的俄罗斯诗人:瓦列里·彼列列申》. 求是学刊. 2001年, 28 (1): 87-92. ISSN 1000-7504. doi:10.3969/j.issn.1000-7504.2001.01.017.
- 张永祥. 《20世纪南半球最优秀的俄语诗人——瓦列里·别列列申》. 俄罗斯文艺. 2005年, (4): 9-10. ISSN 1005-7684.
- 李萌. 《缺失的一环: 在华俄国侨民文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 ISBN 9787301127933.
- 赵婷. 《别列列申诗歌的中国情结》.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 (3). doi:10.3969/j.issn.1008-2638.2011.03.031.
- 谷羽. 别列列申的汉诗俄译本《团扇歌》. 中华读书报. 2011年8月17日 [2019年6月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6月3日).
- 高春雨; 苗慧. 《别列列申东正教主题诗歌赏析》.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 (4). doi:10.3969/j.issn.1008-2638.2011.04.036.
- 李延龄. 《论俄侨诗人瓦列里·别列列申》. 俄罗斯文艺. 2014年, (4): 95-99. ISSN 1005-7684.
- 肖洪. 《“我长在温柔的继母身边,黄颜色之国”——记哈尔滨俄侨诗人瓦列里·别列列申》.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5年, (6). ISSN 1672-5409. doi:10.3969/j.issn.1672-5409.2015.06.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