绒巴文
此條目翻譯品質不佳。 (2019年6月11日) |
絨巴文(英語:Lepcha script)是絨巴人使用的元音附标文字。和其他元音附標文字不同,绒巴文的尾位辅音字母写作变音符号。
绒巴文 | |
---|---|
类型 | |
使用时期 | c. 1700 到 現在 |
书写方向 | 從左至右 |
语言 | 绒巴语 |
相关书写体系 | |
父体系 | |
子体系 | 林布文 |
姊妹体系 | 八思巴字 |
ISO 15924 | |
ISO 15924 | Lepc (335), Lepcha (Róng) |
Unicode | |
别名 | Lepcha |
范围 | U+1C00–U+1C4F |
历史
编辑絨巴文来自藏文,也可能有一些来自缅文的影响。傳統认为,該文字始於18世紀早期的錫金王國,由查多南嘉(锡金语:ཕྱག་དོར་རྣམ་རྒྱལ་,威利:phyag dor rnam rgyal,THL:Chakdor Namgyal)设计。早期絨巴文以直排书写。絨巴文後來轉變成橫排文字时,字母的方向沒有發生改变,和藏文字母相比旋轉了90°。这导致尾位辅音必須以特殊的方式書寫。
類型學
编辑絨巴文目前以横排書寫,但是因为書寫方向改变了,八個尾位輔音從類似於藏文字母的合字變形为變音符號。
婆羅米系文字的一个主要特點是短元音/-a/不书写;其他的元音字母則以變音符號的形式,出現与首位辅音的左方、右方或下方。長元音和其他尾位子音變音號會標在字母之上,会与/-o/和/-u/融合(融合为/-ō/时则寫在尾位辅音之下)。首位元音没有单独字母,但会以有元音变音符号的“&”形零聲母字母的形式书写.
/-y-/和/-r-/使用后置变音符号,可以合并 (krya)。至于中间位/l-/,有七个专用的合字。换言之,/kla/有一个特别的字母,字形与字母/ka/不同。(只有/gla/有简单的变音符号。)
有一个尾位字母/-ŋ/不遵循这个规则。第一,与其他最後字母不同,尾位/-ŋ/写在首位辅音的左方,而不是上方,即使有前置元音也是如此。因此,/kiŋ/写作“ngki”。第二,/-ŋ/之前没有固有的元音,连短/-a-/都要书写。在这个情况下需要使用一个特殊的变音符号。因此,/kaŋ/写作“ngka”,而不是普通规则所规定的“”。
Unicode
编辑絨巴文于2008年的版本5.1收录于Unicode。
Unicode的绒巴文区块为U+1C00–U+1C4F:
絨巴文 Lepcha[1][2] Unicode Consortium 官方碼表(PDF) |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A | B | C | D | E | F | |
U+1C0x | ᰀ | ᰁ | ᰂ | ᰃ | ᰄ | ᰅ | ᰆ | ᰇ | ᰈ | ᰉ | ᰊ | ᰋ | ᰌ | ᰍ | ᰎ | ᰏ |
U+1C1x | ᰐ | ᰑ | ᰒ | ᰓ | ᰔ | ᰕ | ᰖ | ᰗ | ᰘ | ᰙ | ᰚ | ᰛ | ᰜ | ᰝ | ᰞ | ᰟ |
U+1C2x | ᰠ | ᰡ | ᰢ | 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U+1C3x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U+1C4x | ᱀ | ᱁ | ᱂ | ᱃ | ᱄ | ᱅ | ᱆ | ᱇ | ᱈ | ᱉ | ᱍ | ᱎ | ᱏ | |||
註釋 |
参考文献
编辑- Leonard van der Kuijp, The Tibetan Script and Derivatives, in Daniels and Bright, The World's Writing Systems,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