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扎文Rañjanā[1])是在十一世紀從婆羅米文派生出來的元音附標書寫系統。它主要在尼泊尔用於書寫尼瓦尔语,其叫做Lantsa[2]的變體也用於藏傳佛教書寫梵語。它通常從左至右橫寫,但Kutakshar形式從上至下書寫。它被認為是尼瓦尔语的書法形式。常用于藏传佛教寺廟中装饰使用,但蘭扎文不同于藏文字母。

蘭扎文
类型
使用时期
大約公元1100年–現在
书写方向從左至右 编辑维基数据
区域尼泊爾印度
语言尼瓦爾語梵語
相关书写体系
父体系
子体系索永布文索永布
 本條目包含國際音標 (IPA) 符號。 有關 IPA 符號的介紹指南,請參閱 Help:IPA[ ]/ / 及 ⟨ ⟩ 之間的區別,參閲IPA§方括號與轉錄定界符
加德满都的道路标志,从上至下分别为蘭扎文、天城文和英文
加德滿都市鎮府的牌匾,第二行即蘭扎文

歷史

编辑

它是婆羅米系文字[3]并類似於北印度尼泊爾天城文。這種文字也常在大乘佛教金剛乘佛教寺廟中使用。它和Prachalit文一起被當作尼泊爾的文字之一[4]

Kapitanagar的Bhiksu Ananda用金墨水寫成的《八千頌般若經》可確定日期到尼瓦历345年(公元1215年),展示了這種文字的輝煌歷史。

字母表

编辑
 
中国天津市一座寺院天井里用兰扎字母书写的真言
 
上海市静安寺四大天王三昧耶形周围书写兰扎文的

元音

编辑
  a अ   i इ   u उ   ṛ ऋ   ḷ ऌ   e ए   o ओ
  ā आ   ī ई   ū ऊ   ṝ ॠ   ḹ ॡ   ai ऐ   au औ
  aṃ अं   aḥ अः

辅音

编辑
  k क   kh ख   g ग   gh घ   ṅ ङ
  c च   ch छ   j ज   jh झ   ñ ञ
  ṭ ट   ṭh ठ   ḍ ड   ḍh ढ   ṇ ण
  t त   th थ   d द   dh ध   n न
  p प   ph फ   b ब   bh भ   m म
  y य   r र   l ल   v व
  ś श   ṣ ष   s स   h ह

符号

编辑

元音符号的添加方法有以上三种。

  • ख, ञ,ठ,ण,थ,ध,श 按照 ग 的规则添加
  • घ,ङ,च,छ,झ,ट,ड,ढ,त,द,न,न्ह,प,फ,ब,भ,म,य,र,ह्र,ल,ल्ह,व,व्ह,ष,स,ह,त्र 按照 ब 的规则添加
  • ज,म्ह,ह्य,क्ष, ज्ञ 按照 क 的规则添加
  kṣ क्ष   tr त्र   jñ ज्ञ

數字

编辑
  0 ०   1 १   2 २   3 ३   4 ४   5 ५   6 ६   7 ७   8 ८   9 ९

使用

编辑

兰扎文字母在现代尼泊尔主要用来记述尼瓦尔语,但也可以用于记述梵语。大乘佛教和密教在传统上各种真言也用此书写,比如觀世音菩薩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Oṃ Maṇi Padme Hūṃ)、多羅菩薩的「十字心咒」嗡達咧嘟達咧嘟咧娑哈(oṃ tāre tuttāre ture svāhā)、文殊菩薩的五字真言「啊惹巴紮那」(梵文天城體:“अ र प च न”,拉丁轉寫:a ra pa ca na;藏語ཨ་ར་པ་ཙ་ན་威利转写a ra pa tsa na)等等[5][6][7]。也会用于印度教的碑文[8]

中国以及其他东南亚的佛教中,记述咒语真言更多的是采用悉曇文字。但是后来随着藏传佛教影响的增强,兰扎文也开始逐渐普及。因此,尽管东南亚各地也有兰扎文的存在,但普及程度不如悉曇文字[9]朝鲜開城特別市1346年的佛鐘上有用兰扎文书写的《仏頂尊勝陀羅尼經》,被认为是兰扎文被使用场景的最东端[10]

传入西藏

编辑

兰扎文字传到西藏,被称作 Lantsa (藏文:ལཉྫ་、扩展威利转写: lany+dza) ,直接源于梵语的 Rañja,与尼泊尔的标准兰扎文略有不同,在西藏用于记述梵语的文章[11]。《文殊所説最胜妙义经》《金剛經》《小品般若经》等都有这种文字的版本。该文字还用于《翻訳名義大集》(Mahāvyutpatti)梵藏词典的写本、刊本。但时到今日,最常用于藏语文献的标题,将梵文标题用兰扎字母书写,而之后的内容则用藏文字母转写、并加藏语翻译。另外在寺院墙壁、轉經筒曼荼羅的装饰中也能见到。

20世纪之后

编辑

在20世纪中叶起兰扎文在尼泊尔逐渐被弃用,但今年使用场景急剧增加。加德满都拉利特普尔巴克塔普爾吉爾蒂布爾等地方政府开始在标志、便签上使用兰扎文。在加德满都盆地开始促进保护尼瓦尔语言的运动,定期举办学习班。兰扎文被尼瓦尔语普及运动所承认,并被用于报纸、网站标题。尼泊尔、德国还有保护兰扎文写本的共同合作项目[12]

2009年,葉密豪还撰写了将兰扎文收入 Unicode 区块的提案[13]

畫廊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Ranjana script. [2009-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5). 
  2. ^ Lantsha script. [2009-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9). 
  3. ^ Omniglot. [2009-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6-09). 
  4. ^ Asian art. [2009-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4). 
  5. ^ Teachings of Buddha. [2020-1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9). 
  6. ^ Dharma Haven. [2020-1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27). 
  7. ^ Ranjana font. [2009-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0-26). 
  8. ^ Asian art. [2020-1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8). 
  9. ^ Jiang, Wu (2008). Enlightenment in Dispute: The Reinvention of Chan Buddhism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 p. 146
  10. ^ Jens-Uwe Hartmann. The Rañjanā script. The Fifth Seal. Caligraphic Icons/Kalligraphikons. Paintings by Rolph A. Kluenter (PDF). 1998: 37–39 [2020-10-2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2-25). 
  11. ^ Ranjana script and Nepal Bhasa (Newari) language. [2009-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6-09). 
  12. ^ Ranjana Script. [2009-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4). 
  13. ^ Preliminary proposal for encoding the Rañjana script in the SMP of the UCS (PDF). [2020-10-2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1-24). 

外部連結

编辑
  NODES